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创新探讨

2012-08-15 00:44夏庆利胡志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实验班学生党员支部

夏庆利,胡志祥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创新探讨

夏庆利,胡志祥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支部设置四种模式的存在背景和局限性,指出了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党支部定位模糊、职能单一、战斗力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将大学生党支部设立在教改实验班、学生创新团队和实践活动点上的创新思路,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大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述评

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基本遵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模式设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通常根据学校管理体制、二级教学单位(院、系)规模和专业设置状况,会有所不同,笔者调查了解,大学生党支部设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按班级设置。“把支部建在班上”是借鉴我党战争年代“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旨在加强大学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已成为各大学追求的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随着高校对党员发展力度的加强,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班级学生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不在少数,在班级成立学生党支部也具备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这一制度为加强组织发展,开展支部活动,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但是按班级设置支部后,支部数量急剧增加,对支部书记的选拔就没有很多余地。一般学生党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党员,在党内受教育的时间较短,缺乏党内生活的锻炼和党内工作的基本经验。又因学习任务较重,在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有限,难免会造成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工作不够到位,仅满足于应付或被动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支部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高年级班级虽然党员人数增加,但一些党员只忙着考研、考证、做毕业论文设计或找工作等,参与党支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班级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民主教育等活动时,如果没有教师坐阵,往往流于形式。[1]因此,现实中真正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还是少数,有些高校仅在高年级建制班上设立支部或支部书记。

二是按年级设置。部分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以年级党支部的形式存在。[2]这主要是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和社团活动相对一致,同时院系通常按年级设置学生辅导员,低年级辅导员兼任年级党支部书记,将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保证大学生党支部工作质量。同时,年级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有利于激发新时代青年党员的表现欲,方便发现和培养学生党员干部,并逐步过渡到高年级支部书记由学生担任的干部管理机制,实现支部工作的良性循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当然,年级党支部会使党的工作在班级存在一些“盲区”,有些年级学生党支部尤其是研究生党支部规模过大,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很难保证党员充分的发言机会,有些学生党员由此只带“耳朵”参会,会前不思考,会中开“小差”,会后一切照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应有的调动和发挥。另外,院系通常有多个专业,这样每个年级支部就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党员,即使党员之间熟悉了,但是专业仍然有隔阂,不利于党支部发挥自身特色,开展富有专业特点的教育活动。

三是按专业设置。有些高校院系学生党支部按专业划分,这种设置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党支部与行政系(教研室)建制一致,可以方便各专业的党员教师对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并围绕专业开展实践活动,既强化了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一专业“老带新”也比较方便,无论考研、考证,还是找工作等,这些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同专业的学兄、学姐更能够提供帮助,更能取得学弟、学妹们的信赖。所以按专业设置支部可以增强支部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团结支部广大党员为全体同学服务,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可以保证各专业支部工作的延续性,将各支部优良传统和成功的经验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按专业设支部也存在按年级设支部一样的弊端,特别是院系专业少,专业规模大时,甚至于比按年级设支部更容易忽略班级特殊情况,有些院系仅两个学生党支部,每个支部学生党员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党支部的高度集中,使得组织发展、开展活动都很困难,即使组织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化,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用说创新、有吸引力了。[3]

四是按学院设置。按学院设置学生党支部不是指一个院系只设一个支部,而是学院党委(总支)根据学院党员构成实际,按照有利于突出学院特色,围绕中心工作,灵活设置支部(临时党小组)的模式。华南农业大学部分院系尝试了这种设置模式,将大学生支部按高中低年级搭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研究生按实验室)建立支部,由思想素养高、积极负责的党员班主任和导师、辅导员或实验室的党员老师担任支部书记,具体事务由学生支委负责。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入了党建工作,提高了学生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推动了党建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学术交流及文体活动的融合,促进了高中低年级不同学术梯队的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了解,提高了组织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师生党务工作者。[4]按学院设置学生支部需要学院党政密切配合,党委(总支)要及时了解院行政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最新动向,以便为相关团队配备适合的学生党员干部。学院行政要主动向院党委(总支)汇报中心工作意图,争取党委(总支)的支持和配合。

二、学生党支部设置有效性分析

当前,学分制、多校区办学和书院制推行等,对高校党支部设置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传统的党支部设置模式虽然基本覆盖了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空间,但对教改实验班、大学生创新社团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党员管理和监督不够,影响了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考察等工作,不利于党支部引领大学生长知识、增才干。

(一)学生党支部定位模糊 目前,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绝大部分是学生辅导员、团务工作者,在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者协同上人们普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党支部设置之前,班委会和团支部是班级的领导机构,党支部设置后,如何处理好班委会、团支部和党支部三者之间关系,使其合力最大化是一个新问题。目前,班委会、团支部和党支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能混乱、定位不明确;班委会占主要地位,党支部作用不明显;存在潜在的分歧和对立,缺少协调机制等。[1]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党支部的存在是为了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目标非常明确,但是这些目标缺乏具体的指标,没有明确的近期任务和考核办法。[6]使得学生党支部定位模糊,不清楚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既要承担繁重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任务,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学生日常工作本来就繁琐、具体,有的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学校稳定,通常都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定期的会议制度,这些工作牵扯了学生党支部干部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很难有机会单独思考学生支部工作。有的学生支部书记坦言,学生事务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初级阶段,学生党支部工作则是高级阶段,现有的大学生党建水平和经济实力只能保证完成初级阶段的任务,因而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提高,使大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和培养存在严重不足,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反而出现党性修养退步的现象。[3]

(二)学生党支部职能单一 张才君将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分为发展前、中、后三大类[5],发展前的基本制度包括启蒙教育制度等8种,发展中的基本制度包括“支部建在班上”制度等8种,发展后的基本制度包括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度等10种。这是笔者到目前所见到的对大学生党支部制度最完整的概括,几乎囊括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全部工作内容,现在的很多高校学生支部也正是在按照这个目标努力,尽管可能远不及这些制度规定的全面。但是不难看到,就是这样一份深入全面的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研究文章,抛开其具体内容不讲,单从这些制度的目标指向上看,其实就是党员发展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作者基本将党员发展作为大学生党支部的唯一目标。我们丝毫都不能否定大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组织发展,这也是党章规定的支部的最基本的工作,但是大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如果仅限于此,就没有高校特色,职能太单一了。即便是组织发展这一最基本的职能,现行的支部工作履行方式也显得十分落后。今天大学生知识接受的最佳点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提供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以及业余党校教育,很容易使入党积极分子感到单调和枯燥,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这些都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特点,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严重影响了组织发展的质量。

(三)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弱化 融燕、杨龑霖对首都12所高校作了一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调查[6],党员对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认为发挥好的均不到40%。邓永超、陈永晴的调查也表明[4],对于“当前大学生党组织管理效果如何”这一问题,仅36.7%的学生认为“比较好”;63.3%的学生认为“一般”。这些调查结论不是偶然的,是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定位不准确,职能单一的直接后果。大学党组织具有知识和人才优势,应当率先行动起来,在增强学生党支部战斗力方面大胆探索,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从目前大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弱化的现象分析,主要与支部设置和教育方式落后有直接联系,必须将大学生党支部的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学生党支部设置创新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要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动,将学生党支部融入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中,保证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学生党支部工作保障机制,为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要打破学生支部设置单纯按班级或按年级(专业)等的机械规定,按照“成熟一个支部,建设一个支部”的总体思路,将学生支部建设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支部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有学习联系或创新研究交往,增强支部的凝聚力,真正使学生党员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变成党性逐步成熟的过程。

(一)把支部建在教改实验班上 个性化培养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许多高校在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在大学高年级,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和特长,结合其就业意向,实施分层(类)培养。以便让学生选择一个更适应自身个性发展的平台,更好地施展才华和抱负。分层培养通常设置若干教改实验班,实行分类教学(或实践)。为了不冲击原有的学生管理体系,保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续性,实验班可以只作为教学和研讨集体,不负责学生评优、评奖、日常管理,这些事务仍然归属原行政班级,接受原行政班主任、班委和团支部领导。这种架构主要考虑高年级大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如果重组班级,时间太短,整合困难,效果肯定不好,而且同学们已经在一个班级三年,心理上也很难归属这个“最后的班级”。但是,实验班毕竟是一个集体,需要在一起上课,和从事研讨活动,需要一个机构来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院也需要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与这个团体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为此,在实验班成立临时党支部(小组),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各实验班党支部(小组)直接归属学院党委(总支)领导,负责对实验班的业务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实验班党员、积极分子的考察和监督,一方面向同学们原所属班级党支部、班委和班主任汇报,另一方面,直接向学院党委(总支)报告。以便从“两条线”加强对实验班的管理,确保实验班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将改革可能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种建立在实验班上的党支部(小组),由于承担着同学之间、同学与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实验班与学院党政之间的桥梁作用,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号召作用,特别能够获得实验班同学的认可和依赖,是保证教改实验成功的重要组织资源。同时,也是彰显大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可视载体,容易收到“一箭双雕”的成效。笔者所在的学院,由于大胆尝试了这种支部设置模式,已经取得了教学改革的初步胜利。

(二)把支部建在学科创新团队上 自从钱学森先生提出著名的“钱老之问”以来,上到国务院总理,下到普通平民百姓,都在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作为“问题”直接指向的高校,更是讨论最热烈的地方,人们正在进行着各种改革尝试,求解良方。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将学生培养纳入大学学科建设规划中来,组建各类学生创新团队和基地,让大学生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工作中来,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挖掘研究潜力,发现拔尖人才。创新团队一般围绕某一具体项目设立,成员由具备项目背景知识的学生组成,通常10~20人,并由学生根据项目涉及的领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创新研究重在探索未知领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申请创新团队轰轰烈烈,完成任务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团队中途夭折撤项。究其因,主要是由于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往往存在时间不合拍、习惯不适应,没有矛盾化解机制。这就特别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核心,一个能化解成员间矛盾的平台,在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小组)是最优的选择。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原则上由项目负责人兼任,项目负责人是非党员的,要在项目主要参与党员中遴选支部书记(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做好项目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鼓舞团队士气,调动团队成员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在研究关键环节,要能够带头攻关,团结和带领项目组成员共同讨论、碰撞,集中大家智慧,克难奋进。建立在创新团队上的支部,不仅可以保证创新项目的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这样的团队中,磨砺了意志,陶冶的情操,培养了合作精神。他们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到社会上去,带动更多的人步入创新王国,这应该是高校最根本的使命和职责。

(三)把支部建在社会实践点上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必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失去实践这个依托,大学生支部建设就会走向空洞说教的死胡同。加强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可以采取校内实践锻炼,也可采取校外实践锻炼。当前,高校比较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专业知识大赛、课程综合实训、教学实习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通常都要求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对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学校的安全管理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保证信息畅通,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为学生党支部(小组)的设置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学生分散的状态,要把支部建立在实践点上,保证小实践点有党员,大实践点有党支部(小组),相近的小实践点之间可以设立临时党支部(小组)。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采用短信、QQ群、Email等方式,建立交互联系,确保实践点上的同学和实践点间的同学之间通畅的交流沟通。既可以排遣小实践点上同学们的孤独,又可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学生切实地了解社会,增长服务于社会的信心,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党员真正在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同时,也方便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自广.在班级设立大学党支部的困惑与对策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雷达,彪晓红,李都厚.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影响因素与实践对策探索[J].理论导刊,2009,(9).

[3]王健,董康成,王金生.新形势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邓永超,陈永晴.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张才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体系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6]融燕,杨龑霖.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

G641

A

1003-8078(2012)01-0131-04

2011-11-08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1.41

夏庆利(1966-),男,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胡志祥(1977-),男,湖北红安人,讲师,硕士。

黄冈师范学院党建理论课题,课题编号:10cj079。

责任编辑 袁小鹏

猜你喜欢
实验班学生党员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行知实验班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