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勤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早期儿童词汇习得的个案分析
龚勤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文章是对0-27个月儿童的词汇产出数据所作的个案描写和分析。首先,分析个案得出儿童早期习得各类词汇的先后顺序及习得词汇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接着对儿童早期名词的习得及词义进行分析,得出儿童最初词汇习得是从一个整体的形象,逐渐分化成只有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属性的同类对象的发展进程等特点;对儿童早期副词的习得进行分析,得出儿童习得不同类型副词的偏向性特点。最后,总结出儿童早期的词汇习得与认识能力的关系。
早期儿童;词汇习得;个案;词汇习得特点
文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的女儿琳琳,对琳琳0-27个月的言语发展产出情况进行追踪采集,并对采集语料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琳琳发育正常,没有认知及听说能力的缺陷。在教育上,家庭没有使用任何特殊的手段,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语料的采集采用随讲随记的方法,然后进行整理记录。
对儿童词汇的研究,主要从各年龄段儿童习得的词汇量及其变化和习得词类的比例及其特点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在10-13个月时就说出了第一个词,但也有孩子第8、9个月时就已说出第一个词,而还有一些孩子则要等到第14、15个月。因为个体的差异,不同孩子说出的第一批词也不尽相同。琳琳的语言发展较早,8个月时她就会说“妈妈”,随后她又发出了“爸爸”的音。但从琳琳8个月到14个月,出现了4个月的沉默期。期间她虽然没有说出新的词,但能执行成人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4个月的沉默期后,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她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话语反应判定法),语言交际功能开始发展。
14-24个月儿童词汇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词汇量在与生活环境的实际接触中不断丰富,除了数量上的丰富,对词的把握、词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完善,琳琳这个期间习得的词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名词有人称类: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宝贝、阿姨、姐姐、叔叔;身体器官类:嘴、耳朵、手、脚、鼻子、眼睛;服饰类:衣、裤、鞋、袜、帽子;食物类:糖、水、饭、苹果;日常用具类:画、书、灯、电视、电话、手表、笔;动物类:鸟、鱼、狗、猫;玩具类:车、飞机、球、娃娃;其他:太阳、月亮。
动词有:吃、看、飞、穿、买、抱、喂、再见 (手拿电话时)、画、写、打(电话)、喜欢、要,等。
形容词有:美、香、大、小、漂亮,等。
副词有:好、真、最、太、都、不、又,等。
语气词有:吗、啊、嘛、哦、咦,等。
代词有:我、你。
量词有:个。
琳琳习得的词汇基本上以名词为主,但她也会说少量动词、形容词、语气词、副词,在1岁4个月时,琳琳第一次使用代词“我”。可以看出,14-24个月的琳琳词汇量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加,各种词类都有所发展,除名词以外,动词、语气词、副词也都有所发展,量词“个”到24个月时也能自如使用。在数量上,名词占绝对的优势,动词、语气词、副词次之,代词、量词才刚刚开始起步。从各类词汇习得的时间先后、数量多少、掌握程度可体现出儿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各类词汇的优先序列,这个序列在琳琳身上体现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量词。
1)生理结构对儿童最初说出的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受生理结构的影响,儿童的发声是先发出发声时气流不受阻碍、发音响亮的部分韵母,如a、ai、o、ei等,然后逐渐能发出少许声母,如b、d、m、j等和一些音节。如妈妈、爸爸、姐姐、灯灯等这些儿童最初习得的词汇都和这些声、韵母有关。
2)生活环境(如,家庭成员、家庭物品等)对儿童习得最初词汇有重大影响。琳琳是由姥姥带的,她最早习得的词汇中就有“姥姥”,尽管“laolao”的发音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她通常发音为“naonao”,但她没有先习得“奶奶”。
3)关于儿童词汇习得的优先序列。两岁前儿童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或是直觉行动为主,而在汉语词汇中,名词和动词的意义比较实在,因此最先为儿童所接受,形容词的习得则需要儿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后才能掌握,代词的产出则更晚。代词可以替代人或物,儿童要掌握代词首先必须明白代词具有“人称替代能力”这一特性;另外,人称代词“我”、“你”这些代词具有相对性和可逆性,需要儿童具有人称参照能力,而儿童可逆性思维发展较慢,所以,他们总是先会说自己的名字,如“宝贝”(家人对她的称呼)(17个月),后会说“我”(19个月),又过了一个月(20个月),才会说“你”。从代词的习得情况我们可看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由此可见,儿童词汇的发展和思维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词汇出现的时间和先后,而词汇的发展又可促进思维发展的进程[1]。
1.名词及词义习得个案分析
在琳琳的早期语言里,她感兴趣并能最快习得的词类是名词,也就是她所喜欢或最常见的物体的名字,如她吃的东西、喝的东西、动物、玩具和人的名字等。严格来说,琳琳14个月开始,刚习得的一些名词只能说她会使用,但这些名词的内涵她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因而这些名词具有特指性而没有概括性。如,琳琳看到书上猫的图片会说“猫”,因为我们教给她了,但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猫和狗她就无法区分,经常会说错,她还不能归纳出喵喵叫的是猫,汪汪叫的是狗,她只是整体掌握了书中的猫有毛、四条腿的特征。因此,这一时期,她说的“猫”具有场合依赖性。到18个月以后,琳琳在词义理解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18个月时,琳琳已能区分哪些人是阿姨,哪些人是姐姐。她完全是凭借对方的体貌、头发、穿着等一些特征来判断,并与其母亲进行参照对比,相似的女性都称阿姨,与她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称姐姐。由此可见,她已能根据人物的外部特征进行称谓了。另外,对物品的认知已能摆脱场合的制约。琳琳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水果店、书本或图片上看到桔子时,她都能指着说出“桔子”;看到毛绒玩具狗,图书、图片上的狗,真实的狗,听到成人模仿狗的叫声时,她都能指说出“狗狗”;看到玩具火车、街上的汽车、书本上的自行车,她都能准确说出是“车车”。这与前一阶段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可看出琳琳对词汇的运用已脱离了特指性和单一性。表明琳琳已能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等思维认知过程对词义进行理解概括,从而迁移到与该词有关的各种场合,这也是儿童词汇习得的关键。这说明琳琳已经掌握了这些词的内涵,不需要依赖于固定的场合,已能归纳出词的属性,这表现出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把同一事物在任何场景下都指称出来。这意味着儿童早期对词义的理解是:从理解具体意义的词到理解抽象意义的词;从理解词的具体意义到理解词的抽象意义。
随着所理解的词义内涵的日趋丰富,加之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琳琳对词的概括性意义有了较好的掌握,对词汇的基本意义也逐渐理解。但是,18个月前在词汇的习得中,琳琳对词义的把握会出现一些错误,主要有:外延缩小(内涵过多),将某些本不属于该词范畴的非本质的特征掺杂了进来,缩小了该词的意义;外延扩大(内涵缩小),将该词的一些本质特征给遗漏了,而将某些本不属于该词范畴的事物冠以该名称,从而扩大了该词的意义。例如,琳琳有一次看到一个果冻,她以前没见过果冻,看到这个果冻的形状比较像菠萝,于是,她认为这个果冻是菠萝。这种是属于词汇外延扩大的情况。这是因为儿童认识事物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习得词汇的速度,就会产生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使用同一名称的错误。在儿童的个体发展过程中,也会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类”概念。琳琳15个月时,她就能区分水果,但有时也会发生错误,如不把香蕉归入水果,而把坚果类的杏仁归入水果。这说明她已能将某些差别不大、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归为一类,但由于认知能力还有限,那些外部的、表面的特征被她所接受,而那些本质的特征还不能完全归纳出来。
2.儿童词义发展特点
通过对琳琳的观察,印证了14-18个月是儿童习得词汇的初始积累阶段,此阶段词汇是音节和指征对象之间的对应,具有特指性,即是一对一的条件反射[2]的观点。词汇所指事物是事物的整体,具体特征还不能被认知出来。成人的积极反馈对儿童习得这些初始词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阶段儿童词汇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儿童不仅会通过模仿成人、刺激——反应等方式习得词汇及其意义,还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不断丰富,加强和深化对已习得词义的理解和把握。
18-24个月时,儿童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也还不完全,他们在词义习得的过程中受到儿童自身认知水平、经验的影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语言情况,如前面列表中指出的外延缩小和扩大的情况。但儿童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趋近成人,词的泛化、窄化和特化现象逐步减少,对词的概括能力逐步提高,已能理解一些类指义词,如树、花等。
总的来说,儿童最初词汇的认知发展是从一个整体的形象开始,逐渐分化成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属性的同类对象的发展过程。在习得词义的过程中,成人的积极反馈、强化以及成人和儿童的语言交流,在儿童最初词义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自身的理解、认知也参与到词义的形成中。
琳琳的副词习得是在18个月之后出现的,但在18-26个月时,从词到单词句到简单句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个时期的副词主要表现为作状语修饰谓词性中心语的情况,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1.范围副词的使用
琳琳19个月时,语言中出现了表示总括范围的副词“都”。之后,“都”的使用情况较多。如,琳琳被问到“爸爸妈妈哪个好”,她会说:“妈妈好,爸爸好,姥姥好,都好。”琳琳把她的玩具拿到沙发上,她会说:“牛牛来啦,羊羊来啦,都来啦”。23个月时,琳琳开始使用表示同时发生动作的副词“一起”,习得后掌握情况较好,使用也较多。笔者带琳琳出门,琳琳就会说:“要姥姥一起去。”“也”表示相同或范围扩大,23个月时出现,之后使用较多。如,笔者说要上班,琳琳说:“我也要去上班。”“还”表示范围扩大,24个月时出现,使用较多。如,从公园回来,笔者问琳琳,公园里有什么呀?她会想想说:“有飞机,有火车,还有喜羊羊。”表示限制、最少的范围副词只有“只”一个,使用很少,如,笔者找琳琳要纸,她不肯,说:“我只有两张。”
从琳琳的习得数据看,表示限制范围的副词“只”使用很少。“都”和“也”表示总括范围或范围扩大的副词,则用得较多。
2.程度副词的使用
20个月时,无量级高程度副词“好”在琳琳的语言中开始出现,并且使用较多。琳琳大便闻到一股臭味她会说“好臭”;琳琳指着自己的脸要妈妈给她搽香,她就说“好香的”;琳琳抱来了几个玩具,她很得意的说“好多”。“真”表示程度高。21个月时开始出现。如,给她吃旺旺小馒头,她说“真好吃”。“最”表示程度达到极点,超过其他。22个月时出现,之后使用较多。如,琳琳跟笔者一起玩玩具,她对笔者说:“我的玩具最漂亮。”还有琳琳拿着苹果说:“我最喜欢吃苹果了。”“太”表示程度高,含有过分的意思,24个月时出现。如,笔者与琳琳玩钻圈圈的游戏,她能钻过去,笔者钻不过去,她看到说:“妈妈太大了。”接下来出现的是高程度副词“很”。如,笔者对琳琳说:“给你吃个苹果好不好?”她会说:“要很大很大的。”程度副词“还”比较特殊,它既可以表示高程度,又可以表示低程度,表示高程度的“还”,在琳琳23个月的时候已经出现,如她说“比这个还大”。但表示低程度的情况,到27个月时都没出现。
3.频次副词的使用
“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持续和接续。表示重复意义的用法先出现,23个月时出现。例如,给琳琳吃苹果,她吃完看到桌上还有橘子,她就说“我再吃这个”。24个月时,琳琳要吃东西,我们不给她吃,她生气了,说“再给我吃,我就不吃”。“再”还有表示持续、接续意义的用法,到2岁时出现。表示重复的情况较多,表示持续、接续意义的情况较少。下面是“再”表示接续意义的例子,琳琳想吃东西,笔者说在外面不能吃,她说“回家再吃”。“再”表示持续意义的用例很少。如,笔者叫琳琳回去,琳琳说“我再玩一下就不玩了”。“又”表示重复和并列的次序,表示重复意义的用法20个月时出现。琳琳站在路边看汽车又来一辆,她说“又来了”。24个月时,琳琳看到笔者把手合拢了打开,觉得好玩,笔者于是把手合拢了又打开,她很兴奋的说“又打开了”。“先”表示次序在前。2岁时出现,使用较多。如,琳琳要笔者给她讲故事,但故事书很多,笔者问她,讲哪个故事呢?琳琳想了一下,指着书说:“先讲这个再讲这个。”“就”表示接续意义,用法较多。如,2岁时,琳琳说:“我吃饭就长得高了。”2岁之后,琳琳的姥姥说要打琳琳,琳琳就会对姥姥说:“姥姥打我,我就不跟你玩了。”
由此看来,在频次副词中,琳琳首先习得并使用较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接续的“再”、“又”和“就”,其次是表示次序在前的“先”。
4.否定副词“不”的使用
否定副词“不”直接接动词的例子出现得较早,情况也较多,最早出现在琳琳18个月的时候。如,笔者要上班,琳琳说“不妈妈上班”。在外面玩的时候,笔者问她走吧?她说“不走吧”;由此可见,琳琳习得副词“不”的特点表现为:“不”字结构在句中最早、最主要的是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字否定句也由对全句的否定发展为可以进行局部否定,最靠近“不”的成分往往是儿童否定的焦点。“不”字句始现时句首没有出现主语,之后才出现主语,并可在句中自由隐现。另外,琳琳24个月之前“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部分在该用“没、别、不要”等词语时,都用“不”,或极少使用“没、别、不要”而仍倾向于用“不”。如,姥姥问琳琳:“你打人啦?”琳琳回答说:“我不打人。”其实应该说“我没打人”。又如,琳琳说,“妈妈不忘了。”其实应为“妈妈别忘了”。24个月以后“不”的泛化现象就很少了,已能正确使用“不 +动词”(如“不吃”)、“不+形容词”(如“不辣”)。以上说明,琳琳由简单到复杂的习得各种“不”字结构及相应的“不”字否定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儿童语用能力的逐渐发展。由于儿童不是先天就具备语法规则,在早期习得语言时,儿童还处于不断接受外界和成人的语言输入、干预和不断认知、调整和纠正的过程。在言语初期,他们通常不能按成人的语言规则正确使用语言,只能按他们自身已习得的规则来表达,所以,他们的语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语言的创造性极强。只要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达到交流的目的,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些句式结构。儿童这时期的语言必然离母语的规范有一定的距离。如,“不妈妈上班”正确的表达是“妈妈不上班”,而琳琳将“不”放到了句首,对全句进行了否定,而不仅仅是对上班的否定。由此可看出,儿童使用否定副词“不”,有时会在成人的话语前直接加“不”,强调对成人话语的反对,她不会理会句法结构是否正确,在正确掌握语法规则之前,句子的语用价值对儿童而言更为重要,在不断的调整中儿童的语言才能最终达到对母语正确的使用。
5.副词的习得特点分析
儿童在副词的习得上,存在偏向性特点。总体看来,儿童在对“好、大、多”类型的副词掌握较好。在范围副词中,表限制范围的副词比表相同或范围扩大的副词使用少;程度副词中,无量级区别的高程度副词比高程度副词使用多、出现早、掌握快,而低程度副词基本没有习得;频次副词中,表动作次数较多出现的重复比表接续的频次副词使用多,表次序的则习得最慢,使用最少。
否定副词“不”的出现表现了儿童否定观念的出现,儿童对正确的使用副词“不”有一个习得的过程,在没有掌握“不”的正确用法之前,“不”在儿童语句中的任何位置都有可能出现,主要是看儿童意愿中最想要否定的对象是什么。儿童使用否定副词“不”的域是周围词的成分,而不是整个句子。通常离“不”最近的句子成分就是儿童否定的对象,但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的使用与成人的语言规则趋同。
根据本个案的研究可看出,名词和动词在儿童早期词汇表达中呈强势,也是儿童早期理解的主体,其他词汇的习得稍晚,并发展较慢。儿童语言受其日常生活、认知难度、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呈现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认知规律,这就造成了儿童在词汇习得上的偏向性和不均衡性。儿童词汇的发展反映出儿童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的情况。儿童从完全不理解语言意义到逐渐掌握母语,语言环境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略前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高频率的、适合儿童交流需求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儿童语言的发展。事实上,儿童在掌握语言工具之前已理解大量成人话语。
[1]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2]魏锦虹.低龄儿童词义理解的策略[J].修辞学习,2005:74-76.
A Case Study on Children's Early Vocabulary Acquisition
GONG Qin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utput data about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birth to 27-month old.First,it gets the sequence,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The study to th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nouns as well as their meanings indicates that the children's early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from a general image to the division of the objects with the same or different features.The study to their acquisition of adverbs shows the features of learning different adverbs.Finally,it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early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recognition capability.
early childhood;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case;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H01
A
1671-7422(2012)02-0057-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2.015
2012-01-03
龚勤(1983— ),女,湖北黄石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