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婷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以云南金平县者米乡为例
刘洁婷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基础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与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还远远落后.教育贫困是制约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云南金平县者米乡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群众对教育的认识及其价值观念存在误区,并提出了解决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发展困境的对策.
贫困;基础教育;云南金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础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20世纪末,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还远远落后.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脱贫进程,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目标能否实现.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集边疆、山区、多民族、贫困、原战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全县32.1万人口中年收人在8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1万,还有近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者米拉祜族乡(以下简称者米乡)是金平县最贫困的7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全乡均为山区,世居民族有拉祜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者米乡乡政府驻地者米街距金平县城99公里,地域面积375.85平方公里,东邻勐拉乡,西连绿春县坪河乡,北与老集寨乡隔河相望,南与越南莱州省勐德县接壤,国境线长85公里.者米乡属于少数民族特困乡,贫困程度深,思想落后,发展意识较低.2009年,金平县者米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87元,人均有粮428公斤.2010年人均纯收入1162元,人均有粮437公斤.
目前,金平县者米乡现有中学一所,专任教师是47人,毛入学率是96.1%,巩固率是98%;小学37所,专任教师是86人,毛入学率是99.09%,巩固率是99.38%.金平县者米乡进一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巩固现有“两基”成果,推进实验教学和素质教育,巩固教育综合成果,全力做好“普实”工作,积极采取政府行为与学校一起动员流失生返校就读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完成了中学学生宿舍楼和食堂门、窗48道(扇):其中门32道,窗8扇、玻璃20.7平方米、修缮下水道50米、电灯25盏、线路开关38个、球场平整50平方米、墙壁粉刷126.5平方米,修建顶青完小围墙20平方米;建盖常新寨小学137.83平方米.另外,社会力量加大对金平县者米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金平县者米乡得到州级机关、上海志愿者等单位和个人的资助,累计资助学生42名,资金10400元;其中小学生21名,资金5400元,中学生21名,资金5000元.
自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即计划到2007年全国各地包括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均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来,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如此,金平县者米乡的基础教育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学生辍学和流失的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辍学和流失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无力支付教育的支出,这类学生的返校率较高;有的则是因为家庭经济很富裕,认为读书无用,这类学生的返校率就很低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者米乡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困境,即政府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很多,而个体接受教育的热情却很低,个体正是因为生活富裕了,所以不愿接受教育.对于这个困境,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既然经济的贫困必然会导致教育的落后,那么,经济的发展是否一定会带来教育的发展呢?我们应该怎样去促进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呢?我们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就不得不对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行研究.
就金平县者米乡而言,经济贫困是其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方面的帮助.虽然教育部“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解决了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在外部因素具备的条件下,内在因素也必须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金平县者米乡的基础教育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金平县者米乡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方面,是其基础教育发展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是因为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但是,贫困不只是纯经济现象,而是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和人口状况等多方面综合反映和互动的结果.[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经济落后,则教育必然落后,从而忽视了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经济和教育互为因果关系,教育在反贫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的基础、关键工具和载体.从长远来看,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本途径.贫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来实现该地区的脱贫致富,是新时期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金平县者米乡是一个经济极度贫困的地区,要实现该地区的脱贫,基础教育是关键.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兴教”.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教育与经济的连接点即为劳动力的再生产.在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已经成为劳动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对于金平县者米乡这样的贫困地区,只有发展基础教育,切实提高金平县者米乡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阻断贫困与愚昧之间的恶性循环.
由于教育普及率低,金平县者米乡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认为现实即是未来,“种田的人读书无大用”.由于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家长对教育极不重视,他们认为读书无用,读书还不如干活挣钱,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儿就可以了,多学没有用,就连大学生毕业后都得自谋职业,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干活,早点挣钱来得划算”.在家长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孩子不想再继续读书,丧失了读书的进取心,从而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有一个独特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或家庭收入虽然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但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在贫困地区,许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十分乐观,但却能获得很好的学业成绩.[2]究其原因,这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期望有很大的关系.金平县者米乡很多家庭富裕的学生辍学,就是因为对教育的期望值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只图眼前的实惠,需求层次低.他们认为即使不读书,每天去割橡胶,生活已经过得比别人好,没有必要去读书.他们一旦对教育失去信心,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也不能对这些学生产生吸引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只有从影响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着手,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来促进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思想观念是人们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或者基本的看法.目前,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普遍受到教育投资回报的影响.从现实背景上说,我国存在着个体教育投入与其经济收益不平衡的现象,家长与孩子都认为上学的机会成本高.这是因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极低,生产手段落后,生产的主要动力仍为人畜力,再加上食品结构单一,粮食消费量大,所以增加人手(而不是依靠增加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便成为解决一家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现象影响到了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地区学生家长更是认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划算”,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面对这一问题,金平县者米乡应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转化为生产力临界点上的教育,它是各类教育中同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它能迅速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3]金平县者米乡应该利用扶贫资金去鼓励和扶持那些接受过良好正规教育的劳动者学习和应用较为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以促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在金平县者米乡创造出人人重视基础教育的氛围.
就社会和个体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们未来领域中的生产力存量,包括自我就业能力、家庭经济活动方式、消费满足程度和以及未来的收入水平.金平县者米乡的劳动力生产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很低,因此他们只要投入劳动力,就能获得一定的农业产出.在这种情况下,该地区的人们在心理上早已习惯了祖辈们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不注重追求自己未来生活质量的改善.长期的经济贫困和政府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使这些地区的人错误地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没有了改变自己生活的期望,自然就没有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的动机,学生的教育期望也就很低.所以,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期望而言,学校和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改变传统价值观,感受现代文明,树立自信心的地方.教师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引路人.教师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未来,让学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摒弃生活中的短视行为,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求,培养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对教育的期望.
家庭经济的贫困,是导致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勤工俭学是符合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通过建立生产实习劳动的基地,使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一技之长.金平县者米乡应当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培养出能促进本地区脱贫致富的优秀人才.学校也应当通过勤工俭学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使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体化.
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获得自尊和自信,从而获得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获得参与社会即影响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改革的能力和权利.[4]教育贫困是制约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因素,其贫困人口缺少的不只是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追求所期望的目标和有效应对困难的生活环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必须通内因发挥作用.金平县者米乡基础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援助外,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身对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应当树立教育反贫困的观念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期望,通过教育获得自尊、自信和自强,使教育真正发挥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
[1]曾天山.向贫困和愚昧宣战——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对策[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4).
[3]陆杰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4]蓝建.教育是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的基础、关键工具和载体——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J].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overty-stricken Ethnic Minority Areas——Zhemi Village of Jinping County in Yunnan as an Example
LIU Jie-t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The Bas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prosperous society.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he basic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of Yunnan minority's development is still far behind.Educational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inder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areas of Yunnan's ethnic minorities. This paper put Zhemi village of Jinping County in Yunnan as example, and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s of basic education’s falling behind are the minority people's mis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know ledge and values ,then proposed the solutions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Zhemi village of Jinping County in Yunnan.
poverty; the basic education; Jinping
G62
A
1008-9128(2012)02-109-03
2011-10-28
刘洁婷(1979—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
[责任编辑 姜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