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与新经济地理的融合及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经典理论评介

2012-08-15 00:43燕,罗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克鲁格曼运输成本报酬

李 燕,罗 琳

(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新贸易与新经济地理的融合及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经典理论评介

李 燕,罗 琳

(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保罗·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将规模经济纳入到贸易和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运输成本对于分工、贸易和区位的决定性作用,使得贸易与经济地理研究越来越趋向融合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极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文章结合克鲁格曼的3篇经典文献及后续研究介绍其理论贡献.

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融合;保罗·克鲁格曼

引言

几个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经济区位选择一直是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传统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是在经济学的不同领域中发展,但近期已经趋向融合于一个统一的新框架,即强调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运输成本等基本因素同时决定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国要素的长期区位选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此项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于2008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将规模经济纳入到贸易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中,使人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行为区位选择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并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重要奠基人.[1]

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相融的统一新框架主要由克鲁格曼的三篇经典文献分析搭建起来:《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1979)[2]、《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贸易模式》(1980)[3]、《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1991)[4].前2篇建立的是贸易模型,第3篇建立的是经济地理模型,模型都基于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开创了贸易和经济地理分析的新方法.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以这3篇文献的模型为基础发展和深入研究.本文将结合克鲁格曼经典文献和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介绍其理论贡献.

1 新贸易与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对传统的突破

1.1 传统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的不足

1.1.1 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

传统贸易理论基于同质性产品、完全竞争和无贸易成本假设,得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这可以解释20世纪前半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但是1970年代许多学者观察到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技术和要素禀赋相似国之间发生的产业内贸易,于是重新审视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发现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第一,同质性产品假定与现实中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多样化不符,产品并非完全没有差异和完全相互替代.第二,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与现实不符,因为生产中存在着大量内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企业,也因此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传统理论无法在完全竞争框架中处理规模报酬递增,所以往往回避开,尽管马歇尔也分析外部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但实际上那是一种正外部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仍然成立,没有脱离完全竞争分析框架,并且外部规模经济的本质非常模糊,很难在模型检验与实证中衡量其外部性.第三,运输成本假设为零,显然与现实不符,以致忽略了运输成本阻碍贸易的作用.

1.1.2 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不足

经济地理领域的关键问题是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如何在空间地理分布上集中.传统经济地理也强调生产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对集聚与城市生产的交互影响(例如Harris, 1954; Myrdal, 1957; Hirschman,1958; Pred, 1966),但是这些观点没有精确的统一模型所支持,特别缺少能够同时解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区位选择、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模型.Marshall(1920)、Henderson (1974)、Fujita and Ogawa (1982)等都分别描述了外部规模经济对经济行为集中于城市的作用,但是外部规模经济假设的研究由于缺少微观基础而影响有限.此外,运输成本无法与规模经济一起模型化,只是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框架下分析 .

1.2 新贸易与新经济地理理论融合于统一的新框架

克鲁格曼突破传统假设和分析的不足,将规模经济、贸易与区位选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新框架包括两类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以利润最大化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经济行为选择;强调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运输成本三个基本因素对于贸易模式、区位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作用机制由三篇经典文献的基础模型阐明.

1.2.1 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生产规模扩张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也因此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基于DS垄断竞争模型,用固定生产成本反映了内部规模经济的内在本质,并将其引入贸易模型.第二,差异产品,是指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差异和不完全替代性的不同种产品,消费者具有对产品品种多样化的偏好.克鲁格曼借鉴张伯伦的分析用需求品种的多样化来反应差异产品.第三,运输成本,是阻碍贸易的因素之一.克鲁格曼(1980)对(1979)模型扩展时引入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这类成本假设为与运输商品数量成比例,即一部分商品会在运输过程中消耗掉,地理模型中它与路程成一定比例.

1.2.2 作用机制

第一,市场中存在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偏好的两难问题.从消费角度看,由于消费者偏好多样化消费,所以产品种类越多越好;从生产角度看为了追求内部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的产品越少越好.由于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资源稀缺性,当消费产品的种类增加时,每种消费品的生产规模就会缩小,这意味着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升,消费者效用会下降;反之,随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品成本和价格的下降,消费者效用会提高.市场竞争会折衷两难的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均衡.要素增加或流动、国际贸易都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规模经济并达到新的均衡,使人们可以消费更多种类和低廉的产品.[6]

第二,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市场并促进规模经济,由此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也是贸易得益和贸易产生的原因(克鲁格曼,1979).考虑到运输成本具有阻碍贸易的作用,生产者为实现规模经济会选择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所以本国市场规模决定出口模式(克鲁格曼,1980).

第三,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成为集聚循环逻辑的基础:二者促成生产在某些区位上集中(中心),这种集中反过来吸引劳动力向中心转移;劳动力转移导致中心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心对企业更有吸引力,形成集聚循环.集聚形成的演化机制是,向心力因素(集聚的潜在优势)和离心力因素(限制集聚的力量)相互作用决定集聚形成(克鲁格曼,1991).

第四,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下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历史偶然事件会影响贸易模式和多重均衡的选择,因为偶然事件使得市场规模扩大的优势形成并积累、锁定下来.

1.2.3 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克鲁格曼(1979)假设以劳动力要素生产产品,产品具有差异性、内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特点,并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即劳动力)偏好以DS效用函数表示,引入具有相同偏好、技术和禀赋的两国.均衡分析得出:第一,自由贸易使得两国规模之和构成经济总规模,可扩大生产商品的种数和产量,两国福利因价格指数下降、实际工资提高、可选择的产品品种增加而提高;各国专业化于一些商品的生产,但专业化分工模式不能确定,此时贸易即为产业内贸易;各国生产产品的种数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第二,劳动力要素流动对贸易具有替代作用.如果贸易有障碍(例如运输成本或关税等),那么会刺激劳动力向规模较大的区域(简称大区域)移动,此时大区域的实际工资和产品种数都高于小区域,在均衡条件下所有劳动力会集中在一个区域,集中的方向则由地区的初始条件决定,关键是历史上是否存在报酬递增.但是如果区域有本质差异,人口集聚的过程会导致人口向错误的地点集中,例如区域间劳动生产率不一样,具有最低外生效率的区域由于初始市场规模较大而获得领先,那么移民就会向低生产率的地区集聚,产生无效率均衡.第三,模型结论为,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也是贸易得益和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劳动分工由市场规模决定;贸易、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都可能是扩大市场、促进规模经济的途径.

克鲁格曼(1980)在1979年模型基础上引入冰山型运输成本,采用更严格的效用函数形式,对已有内容包括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进行了一个规范分析.得出:第一,两国贸易均衡时,规模较大的国家会有较高工资, 价格水平更低、工人处境较好;规模较小的国家则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而提高福利.第二,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降低运输成本而有动力集聚于规模较大的市场或区域生产,成为本国市场份额较大产品的出口国,即“本国市场效应” ,这就为“本国市场效应”进行了规范的理论分析.

1.2.4 中心-外围模型

克鲁格曼(1979)模型涉及到劳动力要素流动模式,表明集聚过程可以仅由初始的地区规模差异而触发,集中的方向则由地区的初始条件决定,关键是历史上是否存在报酬递增,这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撒播了种子.克鲁格曼(1991)的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里程碑,分析了集聚循环逻辑和集聚演化机制,解释了现实中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集中的模式——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地区(中心),而少数人口居住在农业地区(外围).

模型假设经济中有两类产品——食品和制造业产品,前者是同质性、规模报酬不变产品,后者是差异化产品、规模报酬递增、并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出售;以劳动力要素生产两类产品,故劳动力分为制造业工人和农民,其中制造业工人可以自由流动到能够提供高效用的地方,农民不能够流动;消费偏好方面,对食品的偏好以科普-道格拉斯形式表示,对制造业产品的偏好采用DS效用函数形式、具有不变替代弹性;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基础条件(如消费偏好和生产函数);商品可以在地区间运输贸易,其中农业商品无成本运输,而制造业商品受到冰山类型运输成本约束.

模型的均衡通过个体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区位选择而得出.一方面,向心力因素,即集聚的潜在优势促使企业和个体向中心集聚.企业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节约运输成本而有动力选择大市场;个体为了得到较高的实际工资、消费较多品种的商品而有动力移动到大区域.如果初始规模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由于偶然因素发生了劳动力移民,这种初始人口扰动会刺激更多的移民并开始一个积累过程:趋向大区域的移民增加、市场扩大,由此进一步提高实际工资、导致更多的移民,强化区域规模的差异,成为一个因果循环.另一方面,离心力因素,即限制集聚的力量会削弱企业和个体向中心集聚.当所有企业都选择在大区域(中心)时,个别制造业企业如果到小区域生产便能获得市场垄断力,但是需面对来自大区域、含有运输成本的产品竞争,该企业的工人福利取决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小区域产品的价格以及大区域产品的价格(含运输成本),这促使部分企业而非单个企业有动力选择在小区域生产,形成分离均衡——制造业产品在两个地区都生产.最终均衡形式是否为中心外围模式,取决于运输成本、制造业规模经济和制造业产品在收入支出中的份额之间的交互影响.结论是,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并且不是很高,制造业规模经济越大、制造业产品之间替代弹性越低则越可能形成中心(制造业)-外围(农业)模式.

2 新贸易理论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1 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克鲁格曼的模型分析,人们得以深入研究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对于贸易模式的意义,并促进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新旧贸易理论一体化.克鲁格曼(1979)、(1980)解释了现实中的产业内贸易,但有必要将其强调的新要素与传统要素比例理论进行一体化整合,即新旧贸易理论一体化.这种整合由Lancaster(1980)、Dixith&Norman(1980)、Krugman(1981)提出,并由Helpman (1981)和Helpman&Krugman (1985)进行一般化.新旧贸易理论一体化可以阐明更多特殊的假定、得到丰富的模型结果,其重要性在于能得出关于贸易模式中可检验的跨国差异预测,还形成了对双边贸易流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使得研究者能够中肯地评价新理论.因此之后涌现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多数研究认为规模报酬递增和要素比例相结合可以较好地解释贸易模式.

第二,技术与贸易.现实中大量产业内贸易出现于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并且通常由跨国公司主导.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1985年的专著中,基于已有研究、针对这一模式,对技术创新与贸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关于新贸易理论的全面阐述.他们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因此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国际分工(但不一定相互关联);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R&D、干中学;短期垄断是技术创新必要的动力.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成为这一领域中的重要参考.

第三,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深刻影响了贸易政策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了贸易政策效应的评估.新贸易理论得到关于贸易自由化影响贸易模式、产出区位以及要素报酬的预测,这些预测可以用于福利分析.尽管现实模型由于太复杂而难以用计量方法进行处理、估计和分析,但在大量校准刻度模型出现以后,这类模型已经广为使用,例如世界银行用来评估WTO贸易自由化的效应.另一方面,在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之后,Brander,Spencer 和克鲁格曼等进一步独立或合作分析寡头垄断贸易模型,发展并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表明一国有动力通过引入某种壁垒影响其贸易条件,提供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7]

2.2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克鲁格曼(1991)初始模型的假设条件比较严格,不意味着其结论普遍存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扩展.之后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线进行展开.

第一条线是在放松或改变基本特殊假定的基础上展开:Ottaviano, Tabuchi 和 Thisse (2002)将DS偏好改变为线性偏好,证明初始模型的一些基础结论仍然成立[8];Davis(1998)认为克鲁格曼初始模型的一个核心假设“农产品贸易无运输成本”同现实数据不相符,现实中运输成本至少同制造业一样,这将削弱本国市场效应[9];Fujita, Krugman和Venables (1999)表明在两部门都有运输成本、农产品有差异性的世界里,仍然存在与克鲁格曼(1991)相似的机制,农业运输成本下降可以触发集聚[10].

第二条线是强调企业之间投入产出联系的重要性,并以此解释集聚趋势,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释.投入产出联系最早由Krugman, Venables(1995) 和Venables (1996)分析,最主要的思想是:新企业进入一个区域增加了市场的上游供给(即后向联系,同刺激移民的前向联系相反);当上游供给方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以更低成本生产时,下游成本也降低了;一个集聚积累的过程可以被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促进.如果劳动力流动性低、供给缺乏弹性,那么生产集中将导致工资上涨;这有两个相反的效应:一方面高收入导致需求增加、向心力增强,另一方面高工资降低企业利润,使得向外围定位具有吸引力、离心力效应放大,结果可能产生的均衡就相当丰富[11].进一步引发现实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加深还是缩小了中心外围(或南北)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的深化能否促进各区(各国)产业结构趋同?研究表明,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成本降低、中心外围模型形成,当贸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生产成本比贸易成本更重要时,外围吸引力增强,会使中心外围差距缩小[12];经济一体化加深、产业内联系越强,专业化水平就越高,集聚越明显,各国产业结构越趋同[13].

克鲁格曼和其合作者Fujita、 Venables 、Mori等已经在新经济地理研究和传统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搭建起桥梁,回答了诸如什么时候、在哪里新的城市会出现等问题;强调如何对农业和具有规模经济的工业部门进行布局等.

3 简评

克鲁格曼的研究凝聚了许多学者的思想,解决了传统理论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者.克鲁格曼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整合到贸易与经济地理模型中,使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研究从分离的领域,融合于一个统一的新框架,强调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运输成本对于分工、贸易和区位的决定性作用.在贸易领域,用正式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贸易模型描述了规模报酬递增促进专业化和贸易,有力解释了在相似国家之间也能产生贸易,开创了贸易理论新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外部规模经济假设,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框架来分析移民模式,使得前人研究的观点得以精确模型化,并得出一些重要的新观点,例如集聚是规模经济产生的一个现象、可以用所在地的内在资源所解释,经济学分析需要考虑规模经济、多重均衡、动态学和历史的作用等;这一开创性工作将经济地理带入主流经济学之列.实践方面,新贸易理论对于贸易政策特别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对地区发展、产业规划与布局等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克鲁格曼的研究还能带来一些列新发现,以其研究为基础或受启示而发展起来的各个研究方向,如新增长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也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克鲁格曼还有许多别的学术贡献,例如国际货币经济方面,他曾建立简单的模型捕捉到货币危机的本质机制,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奠定基础;分析了目标区域的汇率问题,并第一个创立了汇率目标区的规范理论模型等等;直接预言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与目前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需要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正如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的,“严重的危机可能导致国家转向闭关自守,往往会带来负面后果,促进长期增长最有效的政策是那些有利于集中和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包括国内和国际之间”.相信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将一如既往发出耀眼的光芒.

[1]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rade and Geography-Economies of Scale,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and Transport Costs[R].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sci.html.

[2]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469-479.

[3]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70:950-959.

[4]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5](美)保罗·克鲁格曼.张兆杰译.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Dixit, A., J. Stiglitz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 297-308.

[7](美)保罗·克鲁格曼.黄胜強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Ottaviano, G., T. Tabuchi,J.-F. Thisse.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43:409-436.

[9]Davis, D. The Home Market,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 :1264-1276.

[10]Fujita, M., P. Krugman,T. Venables.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9.

[11]Venables, A. J.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6 ,37: 341-359.

[12]Krugman,P.,A.Venables.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857-880.

[13]Krugman,P.,T.Venables,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and adju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 ,40:959-968.

The Integ ration and Dev elopment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Comments on Krugman's Classic Theory

LI yan, LUO lin
(Business School,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China)

Paul Krugman is one of the major founders of New Trade theor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He has integrated economies of scale into the models of trad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mphasized th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es of scale, different products and transportat ion costs on division of labors and trade of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so that the study on trade and new geog raphy has been becoming a united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is way of mo deling has come to be the influent ial New Trade theory and New Geography theory which has moved forwar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New Geography. With a reference of three Krugman’s classical academic paper or books and his later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i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theories.

New trade theory;new economic geography;integration;Paul Krugman

F74

A

1008-9128(2012)02-0066-05

2012-02-1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JD2010YB25),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09Y0416),红河学院科研基金项目(XJ2Y0827)

李燕(1967-),女,云南建水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边境贸易.

[责任编辑 自正发]

猜你喜欢
克鲁格曼运输成本报酬
至少节省40%运输成本!这家动保企业跨界做物流,华南首家专注于水产行业的物流企业诞生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采购与运输成本控制研究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动态规划在运输成本中的应用
谁没领到报酬
克鲁格曼,“太爱放炮”的诺奖得主
诺奖得主称 美国或重演日本式经济衰退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