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文化探源及传承创新的当代思考

2012-08-15 00:51:19徐佩瑛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

徐佩瑛,金 薇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江西 南昌 330029)

中华龙文化探源及传承创新的当代思考

徐佩瑛1,金 薇2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江西 南昌 330029)

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和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成为深深印烙在每个炎黄子孙心灵上的一种丰厚的民族文化。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不断推陈出新。在我们肩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更应该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龙马精神,充分挖掘中华龙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传统的龙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真正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成为与时俱进的时尚文化、华夏儿女心心相系的精神纽带、神州大地厚重的物质文明。

龙文化;起源;变衍;内核价值;传承发展;当代意义

岁次壬辰,中国农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龙年。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自豪地把自己的祖国称为“龙的故乡”,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沉积,已经成为深深印烙在每个炎黄子孙心灵上的一种丰厚的民族文化。龙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龙文化研究第一人庞进先生说:所谓龙文化,就是有关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的文化等等。了解探索中华龙的源流就要先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

(一)

人类关于龙的起源,应追溯到距今2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在这以后的1.6亿年的时间,恐龙繁荣兴盛,统治了整个地球,其足迹遍布天空海洋和陆地。由于行星与地球撞击后产生的遮天蔽日尘埃,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这种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导致了恐龙绝迹。现在我们看到的恐龙形象,是科学家和艺术家根据恐龙的骨骼化石凭想像而创作出来的,因为我们人类到现在最多只有400万年的时间。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它只是民间虚构出来的一种灵兽,是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我们的祖先出于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将身外世界的种种现象,模糊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来加以崇拜。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的声音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音呼之了。“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不讲逻辑的模糊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过,龙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两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使之成为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怪异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寄寓着奋发向上、吉祥喜庆、无往不胜、欢乐壮丽的情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夸张、增补和神化,在逐渐衍化的过程中便成了龙,成为了中华民族倍受敬仰与尊崇的古老图腾和英雄形象。如何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做个符号,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为之。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字。

对龙形象的模糊集合过程,是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堪称“中华第一龙”,距今约8000年。此外,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甘肃武山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双耳陶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二)

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和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它不仅在华夏文明初期就已出现,也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它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吸收了中外文化,建立起复合多元的文化体系,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不断凝聚和积淀,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显赫的地位。

200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任副总理钱其琛撰写的重要文章《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指出:“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庞进先生将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龙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幸福、吉祥、长寿的文化心理。龙是中国民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人文生物,是中国人的最高吉祥物。龙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也是其标志文化;既被官方尊崇,也为民间喜爱。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龙文化全面发展、异彩纷呈的时代。作为民间文化,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通过祭龙、塑龙、刻龙、唱龙、舞龙、赛龙、生肖龙等民俗形式,传承、发展、丰富了龙文化,这些民俗样式历代相传,亘古不衰。直到今天,人们在博物馆里,也还可以观赏到完好保存至今、举世闻名的饰有龙纹的文物瑰宝。那些装饰在楼阁殿堂、公园广场、居民门庭、宗教寺院的二龙戏珠、龙凤呈样、九龙腾飞等雕塑美不胜收。此外,石龙、玉龙、铜龙、金龙,雕的、铸的、绣的、绘的,龙的图象在很多器物上都能见到。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瓷器装饰上,龙纹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其中有团龙、海水龙、独龙、五龙、九龙、十龙、翼龙、夔龙、花间行龙、抢珠龙,等等,群龙飞舞,生动形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见,龙的观念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观赏的群众性,远远超过了其它民族文化。

除了龙纹实物、龙的古画、龙的图腾,龙的传说故事更为丰富。有盘古开天地时,龙凤龟麒立于身边;有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龙颜之传说;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之传说;有夏禹治水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之传说,这些传说凝聚成中华民族远祖的共同图腾。两千多年前,西汉刘向在《新序》中塑造“叶公好龙”的形象,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中华民族信奉龙的执著而虔诚。

在文学典籍中,龙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古的诗歌中有“龙旗十乘”、“龙旗阳阳”;较早的涉龙小说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历代歌咏龙的诗词和民谣中,有唐代无名氏诗云: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龙乍起,矫首浪还冲。唐代韩愈诗曰: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雌雄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这两首诗都刻画了龙能呼风唤雨、移山倒海、力量无穷、威猛无比的形象。宋代的徐玑诗中描绘了龙凤呈祥的太平盛世:龙在水中吟,凤在山上飞,异物呈嘉祥,上奉玉食资。在汉语言文字中以“龙”为题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仅辞源中就有230多条。人们在写文章、讲话中,随时都可以脱口而出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龙肝凤髓、龙驹凤雏、龙腾虎跃、龙蟠虎踞、龙吟虎啸、龙蛇飞动、龙蛇混杂、龙马精神、龙多不治水,治水一条龙;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强龙不斗地头蛇;闲时聊天叫“摆龙门阵”,做系列性的工作叫“办事一条龙”,提供系列化的服务叫“服务一条龙”等等。这些语言形象生动,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

龙文化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演出中的配角叫“跑龙套”,戏曲剧目中以龙为名的戏目有: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我国各族人民为了表达对龙的信仰与祭祀,约定俗成地形成许多农历龙节。如云南瑶族的龙头节、汉族的春龙节、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湘西苗族的看龙坊节、云南藏族的祭龙王节、贵州苗族的龙舟节、湘西土家族的晒龙袍节、云南瑶族的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我国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龙文化还渗入到宗教和儒家学说中,形成儒教龙、道教龙、佛教龙。在中华龙文化中,三教之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龙的起源、形成过程,反映了中国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民间舞龙活动中,从舞龙器材的扎制、舞前的祭拜,到舞龙结束后的送龙仪式,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典型的宗教仪式。这些都证实了龙文化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辐射、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龙文化在华夏先祖对龙图腾的深深崇拜和认同中衍生,深入人心,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所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历经千年形成的龙文化及由此产生的龙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研究其精神内涵,对了解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上下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龙不仅嬗变成了民间龙,历代统治阶级也都将龙与王权结合,常常利用人们敬龙、畏龙的双重心理,把自己龙质化,自称为龙,利用龙的形象和龙文化的某些内容为其专制统治服务。最早可以上溯到传说时期,伏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传说秦始皇夜梦巨龙用肉体挡住来犯之敌,惊醒后方知那龙就是自己,于是他自称祖龙。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历朝君王,自命是真龙天子,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从龙为人君开始,皇帝登基称龙飞,皇帝创立的王业称龙兴,皇帝的宫殿称龙宫,上从屋脊,下至御道、梁柱、器皿、服装,无不以龙装饰,处处可寻龙的踪影。元、明、清时,龙正式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皇帝高兴时叫“龙颜大开”,生气时叫“云遮龙颜”,生病时叫“龙体欠安”,死了叫“龙驭宾天”。真可谓抖着龙的威风,享尽龙的风光。

(三)

今天,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需求而不断推陈出新。龙文化的历史使命就是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爱国团结、砥砺奋发,是它新的精神内涵。屹立在北京的龙文化最新雕塑精品中华世纪龙、中华正气龙昂首飞腾,扶摇万里,笑看世界,展望未来,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里威武庄严、正气凛然、勇敢智慧、团结奋斗、开拓前进、无往不胜的英雄气质和高尚品格。2000年初,为了迎接中国龙年的到来,香港特区青年与内地青年在北京八达岭举行龙舞长城活动,5000多人共舞一条长达3048米的巨龙,创造了历史最新纪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合力和无限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每年春节,大三巴牌坊前的舞龙舞狮,搅动着澳门的春意;在厦门举办的元宵佳节海峡两岸民俗踩街活动,也以“龙”为主要元素贯穿全场。

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里大放异彩。几千年来,龙文化不仅在中国本土连绵不断地发展,而且由华人传播到海外侨居国并得以世代相传。在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舞龙这样的民俗节日活动。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喜庆的气氛,更为重要的还是华侨用舞龙、舞狮等这样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娱乐形式来表达他们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龙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强大凝聚力的表现,龙的传人把亿万颗赤子之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龙作为炎黄子孙共同崇拜的传统标记,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凝聚、复兴中华的纽带。

因此,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龙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我国的龙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不但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同时也光耀于海域辽阔的太平洋文化圈。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由于经济腾飞而获得“亚洲四小龙”的称誉,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我国的龙舟竞渡先后传入日本、朝鲜、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就连欧洲、美洲、澳洲也兴起了龙舟竞渡热。现在,龙舟竞渡已列为世界体育大赛的项目,各国龙舟队的出色表演受到全球注目;表现龙的艺术形象的美术作品、工艺作品、高级礼品等数不胜数;“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等脍炙人口的颂龙歌曲、乐曲传唱于五洲四海;14世纪以后,中国的龙、凤、麒麟成为伊朗流行装饰画的主题;不丹自称是神龙之国,黄橙两色的国旗中央有一条翻腾的巨龙,象征战胜邪恶的力量和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印度、墨西哥的十二兽历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极其相似,其中也有龙;龙舟竞渡是泰国的重要庆典活动,被视为吉祥之兆。1957年,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2500周年,泰国国王御驾龙凤船队,在母亲河湄公河里举行了轰动全国的龙舟比赛,由政府向优胜者颁发奖杯与奖金。多年来,我国香港每逢端午节前后,都要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世界各国派出100多支龙舟队参赛。日本在正式出版的新明解古语辞典中公开承认龙的艺术形象是从中国传来的,是想象中的动物,日本的各个纪念品商店里,都出售馈赠精品金龙。

龙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时尚文化;既是华夏儿女心心相系的精神纽带,也是神州大地厚重的物质文明。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中华龙文化不仅理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发扬,更需要这种精神与品质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这是让我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载体。在我们肩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更应该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龙马精神,充分挖掘中华龙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真正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赵秉理.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5).

[2]耿法禹.中华龙文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3]任文娅.华夏源民族根龙腾盛世[J].群文天地,2011(1).

G122

A

1671-1262(2012)02-0042-04

2012-03-21

徐佩瑛,女,江西服装学院教授,原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金薇,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保育院阅读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

王佳玲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