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的属性功能分析

2012-08-15 00:43杨松禄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成员政治文化

★ 杨松禄

一、统战文化的内涵

统战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文化。但统战文化,既不是统战工作与文化的简单结合,也不是统战工作与政治文化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有着自己特定涵义的政治文化。统战文化是运用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研究范式来认识、阐释统战工作所形成的一个特定概念。从逻辑顺序上看,它是一个派生性概念,它的本原性概念是政治文化。要对统战文化进行解释和界定,有必要对政治文化有个基本的认知。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对象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的。195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政治文化”概念,用它来标示人们“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取向”,并由此开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先河。政治文化概念一经提出,各种政治文化的定义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经出现的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尽管侧重点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将政治文化看作人们对现实政治体系的主观的心理取向,是对现实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一种主观的反映和内化,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基本态度倾向。这其中,以阿尔蒙德的定义最有分量也最具影响。在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中,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一词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差别,“我们仅仅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在其另一本代表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目前,学界比较认同把政治文化看作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的主观取向。

作为一种整体的心理取向,统战文化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评价成分。对统战文化作此划分,只是为了分析统战文化的构成,并不是要割裂统战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事实上,统战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它们既无单独存在的条件,也无单独存在的意义。

统战文化有丰富的内涵。统一战线涵盖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海外等不同领域,具有各自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精神创造,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一)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政党文化。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种合作型的政党文化。这种政党文化倡导团结和谐,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关系融洽的政治共同体;倡导民主协商,最大程度吸纳各种意见和各方面智慧,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倡导合作共赢,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道前进。

(二)爱国进步、团结和睦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睦共生、交相辉映,造就了特色浓郁、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维护统一,是民族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纽带。

(三)护国利民、崇和向善的宗教文化。我国宗教界素有护国利民的历史传统、抑恶扬善的道德准则、崇顺尚和的处世原则,教规教义中有很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团结稳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理念。

(四)明礼守信、义利兼顾的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发展壮大事业、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了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诚信重德、以义为先的发展理念,扶危济困、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这既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事业的精神支撑,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基础。

(五)同宗同源、念祖爱乡的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海内外中华儿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散居世界各地却始终不忘故土。长期以来,以血缘、亲缘、地缘、文缘、业缘为基础,以姓氏文化、祖地文化、宗亲文化、民俗文化为表现形式,以“海外杰青汇中华”、“公祭黄帝陵”、“中华同根文化行动”和各种恳亲大会为载体,形成了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同根文化。

二、统战文化的属性

统战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统战文化具有多重属性。

(一)文化属性

统战文化既然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就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说,凡是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特征,都能从统战文化身上找到影子。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统战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外在文化环境。文化与统战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的总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文化这一纽带将人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它突出表现为普遍性、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而统战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对象,其范围、目标指向等有很大的局限性,统战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对文化的一般认识套用到对统战文化的理解上。其次,文化与统战文化又是紧密联系的。统战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文化作为统战文化存在的基础,其繁荣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统战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属性

社会是人的共同体,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所以,文化和社会密切相关,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文化的形成、演进、传承等过程,都是在社会中展开的。文化的发展也是通过社会的发展来实现的,尽管文化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同步,但归根到底,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还是要通过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来体现。因此,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属性。统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统战思想、统战传统、统战意识、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等,都是在社会中形成、在社会中体现并在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战文化的社会属性也表现出不同一性。新中国成立前,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阶级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统战文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社会属性应该是统战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政治属性

从本质上说,统战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工作。每一个领域的统战对象说到底都是有着特定政治利益、政治诉求的政治共同体,他们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中,通过合法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权力的运行,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政治实体。各个政治共同体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便要对社会的公共权力体系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围绕公共权力展开活动,因而与其它政治共同体和国家政治体系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在社会现实中,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政党、民族、社会阶层等无法与政治相分离。统战工作因此也就获得了政治属性。统战文化的政治属性对政党、民族、社会阶层等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统战文化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特性之所在,是统战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统战文化的功能

统战文化的功能是由统战文化的属性决定的。统战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导向功能

统战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统一战线成员行为方向所起的显示、诱导和坚定作用。统战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主要体现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引导统一战线成员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统战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心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统战文化所确立并提倡的某种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往往成为统一战线成员对统战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行为者总是以这些判断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统一战线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使统一战线成员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统战成员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开展活动。

(二)约束功能

文化本身具有规范性功能,这种规范性也表现为一种约束力。一般来说,统一战线成员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政治行为的发展方向,是被统战文化所规定和制约着的。统战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不断地纠偏来实现的。统战文化以其树立的奋斗目标、价值准绳、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历史传统等为坐标,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把脉、评鉴,若发现偏差,就加以纠正。文化批判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指责或抱怨,更不是诋毁,而主要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反观自照。

(三)凝聚功能

统一战线强调广泛团结、包容差异,注重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聚。统战文化倡导思想观念的共识、道路方向的一致、具体实践的协力,整合思想导向、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熔铸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与党同心、与国家同心、与人民同心,实现最大程度的团结凝聚。统战文化的核心是“大团结大联合”。而大团结大联合就是在政治情感、政治认识、政治行动等在取向上的共同性,所谓“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说的就是这种共同性。正是这种共同性,使各个党派、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各个阶层团结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四)激励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统一战线成员都感到了自己行为和存在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统战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统战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体现广大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创造;注重把服务广大成员作为基点,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现实需求,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实现价值;注重坚持平等协商、人文关怀和利益照顾相结合,体现包容性,充满人情味。统战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使其在这种激励作用下迅速而稳定地做出反应,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

(五)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术语,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概念被引入到政治研究中,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统战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本身具有塑造政治人格、学习政治价值、锻炼政治品格的社会化功能。统一战线成员有些并不是天生就是统战对象,他们关于统战传统、政治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有的,正是在学习统战文化的过程中,使其获得了这些知识,并在统战实践中,逐步获取了参与政治过程的能力,形成了对于统一战线目标、任务的认同,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六)政治功能

统战文化是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但绝不是消极无为的,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它的政治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第一,统战文化为统一战线成员确立基本的政治价值。这种价值被每一个统一战线成员所认可、接受并内化,因此形成为共同体的利益奋斗乃至牺牲的政治信仰,并将为共同体的利益努力奋斗作为自己的政治义务。第二,统战文化影响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行为。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政治行为构成的,所有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结构都可以还原为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的某种模式。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统战文化又构成了统一战线成员政治行为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地影响着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行为,并以此对现实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发挥影响。第三,统战文化能够促进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参与。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参与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其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但一旦统一战线成员通过学习统战文化,有了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获得政治属性后,政治参与的热情就会被激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也会更加明显。第四,统战文化可以推动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为实现既定政治目标而推行的所有政治变革,它是一个走向善治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整个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统战文化所包含的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政党文化倡导民主协商,最大程度吸纳各种意见和各方面智慧,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最生动的体现。

统战文化集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统一战线的独特理念于一体,在发挥感召力、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提升软实力等方面大有作为。当前,全国上下正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统战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努力开创新时期统战文化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体系[J].政治学杂志.1956,(18):396.

[4]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7]杜青林.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J].求是.2012,(7).

[8]叶文龙.试论新时期统战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24—27.

[9]徐定宝.统战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三江论坛,2006,(12):33—36.

[10]俞可平 .中国政治发展30年[N].文汇报,2008-12-15(10).

猜你喜欢
成员政治文化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