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9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
报告称,未来10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其城镇人口将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25%;哈长、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约占全国城镇人口的36%;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000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39%。
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亟待增强;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制度不健全,城镇化健康发展仍存在制度性障碍;流动人口融入现居住地愿望强烈,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凸显;城镇化发展规划缺乏人口信息支撑,规划衔接和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需不断完善,城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有待增强。
报告建议,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加快构建流动迁移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实施流动人口市民化工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
(新华社 2011-10-11)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10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保障措施等。
(人民日报 2011-10-07)
为增进海峡两岸城市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台湾都市计划学会、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国城科会副理事长、中国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及台湾都市计划学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单位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城科会副理事长李兵弟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主题为“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旨在通过论坛的交流探讨进一步寻找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通过两岸专家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探索和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永续的双赢。会议交流的议题包括:城市的人文引导、知识创新与文化城市;绿色发展、低碳模式与生态城市;科技进步、数字管理与智慧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与永续城市;社区治理、公共管治与宜居城市。来自两岸的100余位官员、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建设报 2011-09-08)
9月2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交通节能减排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交通领域是全市用能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会议公布了本市“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工作总体目标: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交通运输能耗体系框架。会议还公布了本市“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工作九大工程,分别是: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智能交通管理节能提升工程、替代燃料试点工程、交通设施节能技改工程、绿色驾驶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污染治理工程、低碳交通方式推进工程、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解放日报 2011-09-03)
世博会地区A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日前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网站上公示,总规划用地面积97.7公顷的 A片区将发展成为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的商务街区。
世博会地区A片区位于世博园区世博轴东侧,为规划发展及其商务区的一部分。规划范围东至白莲泾、西至上南路、南至耀华路和雪野路、北至黄浦江,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 (不含中国馆和世博文化中心)。 A片区具备建设顶级商务区的潜质,未来将是环境宜人、交通便捷、低碳环保、具有活力的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的商务街区,并包含相关商业、文化娱乐、酒店公寓等配套功能,成为促进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中心城区功能深化提升的重要功能载体。
A片区规划理念是以绿为核,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绿谷。结合中央绿谷,从内向外布局文化休闲、公寓等配套功能、金融和总部办公,衔接滨江生态空间,形成中部低、两侧高的谷地形态。通过廊道将垂直江面的绿化引入绿谷,提供舒适自然的户外活动环境。结合生态绿谷,布局商业商务、旅游文化、休闲和酒店、人才公寓等功能,打造24小时的活力城区。与此同时,规划还将通过生态绿谷的空间布局和景观变化,凸显中国馆的标志性地位,传承历史,彰显世博文化和主体建筑。
(解放日报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