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华,魏 立
(1.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2.右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山西 右玉 037200)
浅析如何安全扑救山地森林火灾
冯建华1,魏 立2
(1.山西省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2.右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山西 右玉 037200)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强、毁灭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笔者对山地森林火灾的成因、燃烧特点、扑救时机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山地森林火灾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火灾扑救措施,为安全扑救山地森林火灾提供参考。
山地森林火灾;燃烧特点;安全扑救措施;扑救战术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强、毁灭性最大、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发达国家在应对森林火灾时,大都采用飞机和大型消防车辆实施灭火,并设置隔离带,避免人员与火直接接触。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时间、地点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就增加了扑救森林火灾的危险性。
火灾成因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类。自然原因包括雷电触及林木引起树冠燃烧,干旱季节阳光辐射强烈使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发生高温自燃。这类性质的森林火灾在山西省发生较少,而我省普遍发生的森林火灾是由人为引起的。人为原因中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火源之分。生产性火源如烧灰积肥、烧田埂草、炼山整地、烧垦烧荒、烧牧场以及林内作业施工等用火不慎引起的,这种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占70%以上;非生产性火源如烧山驱兽,在林中烧火取暖、煮饭、乱丢烟头等。
森林火灾的发生,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是发生森林火灾的物资基础,火险天气是发生森林火灾的外部借助因子,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三者缺一不可。
1)山地森林火灾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通常针叶林易发生树冠火,阔叶林易发生地表火,但单纯性的森林火灾较少。草本层干燥且密集,使地表火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采伐迹地,火势更强。由草本层燃烧的地表火火墙较窄,通常为5 m~8 m;由草本层和下层木共同燃烧的地表火较为猛烈,火墙宽度可达15 m以上,扑救困难。针叶林的枝叶富含油脂,下枝距地面近,在地表火的烘烤下,极易引起树冠火,通常在地表火发生后的15 min~30 min内。
2)森林火灾蔓延主要受山谷风所控制,具有间歇性。高山峡谷地带的风力主要来自于山风和谷风,谷风能加速火势向上蔓延。山谷风有阵风性质,受其控制,山火在1 d中也分盛期、中期和衰期。另外,主沟的山谷风能够控制支沟的山谷风。主沟发生的山火易向支沟方向发展,而支沟发生的山火不易向主沟方向发展。山谷风还受大气候的影响,使山火具有日际变化的特点。火灾蔓延的水平方向也受山谷风的影响,当谷风猛烈时,火势常向上游一带蔓延;当山风猛烈时,火势常向下游一带蔓延。
3)火势蔓延受地形因素影响。地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火势的蔓延,植物类型的影响则不明显。在山势大转折(主要是坡向大转折)、窄谷和山脊上,多会出现自然终止燃烧的现象。山势大转折处,由于反山气流的作用,火燃到山顶时,火势会衰弱,停止蔓延。窄谷地段的风速快,在“峡谷效应”的作用下,分流或上分流处火势通常暂时中止。因为谷风经过各种小地形时会形成很小的旋涡流,对火势蔓延起到阻碍作用。缓坡和陡坡上的火势蔓延较快,不易扑救,而山坳、平地上的火势蔓延速度较为缓慢,易扑救。
4)山地森林火灾具有立体性质,常呈跳跃式发展。由于山体高拔、沟谷狭窄,林火占有较大的垂直空间,除了水平推移外,还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通常跳跃的距离在500 m内。跳跃式燃烧的原因是球果或小枝燃烧后,被风吹至远处落下后引起燃烧。火场周围在热浪的作用下,空气和林地十分干燥,温度升高,一有火种立即起火。
5)反复性。林火虽有一定的蔓延规律,但在山地林区则具有特殊性。首先,余火较为隐蔽。地面无火无烟,使人难以警觉。到突然起火时,尽管有人在现场监护防守,也措手不及,特别是火场的边沿更为严重。其次,余火自燃。腐殖质在高温的作用下,一旦与外部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即发生自燃。因此,我们对隐蔽的余火要高度重视,不仅要从烟、温度方面进行判断,还要反复翻挖、灌水,使其不再复燃。
1)初发火和下山火。初发火火势弱、面积小,只要及时赶到现场扑救,火易被扑灭。下山火蔓延速度慢、火势弱,容易扑打,尽可能将下山火消灭在下山阶段。
2)夜间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风小,火势弱,蔓延速度慢,低凹处的火会自灭。上山火缓慢爬坡,有时会自灭,整个火场的火线容易出现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指挥得力,即可急时将火扑灭。另外,阴天、雨天、雪天也有利于灭火。但是关帝林局不适宜夜间扑火,因为关帝林区山体地形复杂,到处是悬崖峭壁,易使扑火人员摔伤。
3.2.1 沟谷地带
在扑救沟谷地带山火时应注意,火灾产生的飞火容易引燃附近山场,包围扑火人员;燃烧时耗费大量氧气,谷底氧气含量下降,易使扑火人员窒息。
3.2.2 峡谷地带
峡谷的长度、宽度各不相同,在狭窄处风速增加,称为峡谷风,也叫峡谷效应。火在峡谷处燃烧,火速极快,扑火十分危险。
3.2.3 支沟地带
如果火灾在山场的主沟燃烧,遇到支沟,就会分流。而在支沟燃烧,却不容易向主沟方向发展。因此,如果主山沟发生了火灾,扑火人员从支沟向主沟扑救很不安全。如1999年4月3日山西省汾阳市发生的火灾,死亡23人。伤亡地域环境为沟顶,峭壁坡度在70°以上;沟两侧为陡坡,坡度约50°.扑火人员离开火线行进沟内,当火势发生变化时,大火烧入谷口,封堵谷口切断扑火人员的退路。同时沟内进入大量飞火,引发多处起火,大量烟尘与CO下沉使扑火人员窒息或被大火烧亡。
3.2.4 鞍部地带
当风越过山脊鞍部地带(即两山山脊之间相隔不远,且山谷与山脊的高度相差不大之处)会形成水平风和垂直风,容易对扑火人员造成伤害。
临时组织的扑火人员,必须指定扑火区段和小组负责人,明确扑火纪律和安全事项。检查扑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扑火服是否宽松,阻燃。加强火情侦察,组织好火场通信、救护和后勤,选定进退路线和安全区。
根据火灾威胁程度不同,划分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无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可以自由蔓延,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时,火会自然熄灭,属灭火次要地带。
在火势较猛烈的情况下,应在火势发展主要方向适当地段开设防火线,并扑打火翼侧,防止火灾扩展蔓延。火势是不断变化的,扑火指挥员要纵观全局,重点部位重点布防,危险地带重点看守,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力量扑打火头。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火势猛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牺牲局部、保护全局的措施。
1)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扑火队伍从某一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这种战术的关键是选择突破点,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重点布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置兵力。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点少,只有一只扑火队连续扑打,火险或火势突变可能性小的情况下采用,大面积火场不宜使用。
2)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实施时,若干扑火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地段,将火迅速扑灭。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口多,使用兵力多,每只扑火队(组)的战线短,扑火效率高,是扑火队常用战术。
3)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的实用战术。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火势较强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
4)一次冲击,全线控制的战术。此战术是将全部兵力部署到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消灭余火。一次冲击的距离一般为:荒坡400 m~500 m,危险地段150 m~200 m,有林地500 m.这种战术多在火势危及到居民区、重要设施,或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时使用。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的大敌,森林火灾的发生造成经济、生态等损失常常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森林火灾的预防更重要。针对进入林区的种种不文明、不当的用火行为,首先必须建立健全预防体系,建立并组织相应的巡逻、扑火队伍,储备充足的扑火物资和设备,建设必要的防火设施。其次,要制订景区野外用火管理办法,要控制生产、生活等预防性火源,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第三,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做好监控工作。
[1]王贺富.山地森林火灾蔓延的特点及扑救方法[J].河北林业,2009(6):12-13.
[2]张 志,钟少波,华朝朗,等.森林灭火作战有效空间理论模型与实战分析[J].山地学报,2010(5):534-539.
[3]刘兴文.山林火灾蔓延特点与扑救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1(7):128.
S762
C
1007-726X(2012)02-0052-03
2012-06-17
冯建华(1979— ),男,山西右玉人,201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