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德三国高职教育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2-08-15 00:45:1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人才

曹 斯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培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及时弥补了经济建设对一线技术人才的渴求,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坚实的人才群体。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发展思路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发展不足;办学条件匮乏,实训投入不足;盲目追求文凭,社会认同感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一,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着高职院校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提出大批培养适应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配合地方产业不断升级、创新。

一、美英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贴近社会发展需要,就业导向明显,缩短实践型人才培养周期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立身之本在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直接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逐步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美国的职业教育突出雇主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过程基于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许多州通过与中介、产业顾问委员会的互动,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养,尽量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环节之间的差距。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健全资格认证,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化

关键能力、核心技能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竞争力所在。各国在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培养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英国突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使用技能为特色和目标,不断强化技能训练,侧重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美国采取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系统”,这套标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伴随着教育、培训、考核、就业等过程,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拉近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三)强化嵌入式教学模块,内容灵活多样,优化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

德国职业教育模块化改革,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企业培训作为桥梁,把不同的教育过程与职业情境联系在一起,明确职业群体或某职业的共同内容;也可以作为培训职业内部的选修单元,为特定需求的人设计重点方案或专业化方案。德国许多企业培训机构纷纷推出改革举措,所有行业都拥有可自由构建的专业化模块,保证与技术更新变化接轨。可以说,模块化改革是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于一体,把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实践知识捆绑在一起,促进学生行为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英国以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其标准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而变化;德国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作为指导方针和办学模式,不仅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与劳动力市场,而且学制和课程设置也随着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表现出了规模小、学制灵活、职业适应性与技术应用性强、就业率高等特点。

(四)突破高职人才观念,构建立交体系,提升高职人才素养综合性

国外高职人才观念的多元化,不同类型学历之间的互通互认是国外高职发展的重要前提,保证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集成是美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项重大改革,着力破解学术与职业教育相分离,学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脱离实际与学生缺少实践,学生缺乏应对复杂任务的思维、协作与交往能力等核心问题,不断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教育。英国搭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桥”,建立了高等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二者之间的文凭、证书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对等匹配。这一创新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五)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监控培养过程,促进人才培养互动性

多元主体参与,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紧密,全面优化培养过程是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其中,多元主体参与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一大特点,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参与,校企合作活跃,社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着明显的以就业为导向。德国在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着成功经验。德国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关系非常密切。一是高职院校的各类实验室经常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并能顺利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工作,有力推动了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企业都建立了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训生产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生产一线实地实习,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二、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一)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高职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注重鼓励和扶持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主体。一方面,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尤其是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设备齐全、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吸纳社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高职人才培养,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学校可及时了解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实验室,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

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产学合作、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利用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鉴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初期阶段,校企合作应该以共同应对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等为主题,建立以创新产业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深度合作机制,利用智力资源与设备资金相结合的优势,联合建立研发实验室,形成共同研究、相互提升的合作形式,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

(三)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联盟,不断提升实习实训教学的实效

实习实训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实施产教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建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形成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与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型的师资队伍,全面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实习指导团队。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培养联盟,强化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意识,将企业人才培训与学生实习相结合,即将入职培训提前到实习环节,提高实习针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企业培训时间,压缩培训新员工的成本,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效果。

[1]陈晶晶等.基于职业群模式的美国职业教育中深化实践评析[J].教育与职业,2007(06):65~67.

[2]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50 ~54.

[3]刘春生等.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09):58~60.

[4]漆军.英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88~90.

[5]袁传明.近十年国内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24~27.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