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霞,曹正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湖北黄冈438002)
2010年10月,“数学奇才”中南大学大三本科生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后,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3月20日,学校又破格聘任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并由学校推荐其参加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中南大学还出台政策,为杰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给予经费和生活保障,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那些有才华的青年人在中南大学实现梦想。刘路成为学校这一改革思路的第一个受惠者,获得100万元的奖励,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一个本科生就直读博士,就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刘路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焦点,中南大学也备受舆论关注。有人置疑说,就因为破解一道数学难题,就给出如此高的荣誉,他的研究能力是否已具备?有的教授则称,在创新能力方面“我都不如他”。[1]尽管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中南大学这种破格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思路,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
所谓创新,是指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创新过程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创新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无源之水,凭空产生,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而是与人的其他素质密切关联。所以,创新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其次,创新人才必须是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才。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不是模式化的被种种条条框框所限制的人,而是追求个体独立的真正自由的人,不被传统所约束,不被权威所禁锢,不迷信伪科学,不盲从伪权威,敢于坚持己见,善于“异想天开”。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的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再次,创新人才应当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底蕴是人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人格特征,只有指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是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只有这样的教育文化,才能超越眼前功利,才能让人获得健全人格,也才有可能将“创新”的种子播向每一寸土地,当春风吹来的时候,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幼苗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最后,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与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挥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和健康的心理。[2]
1999年6月13日,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随后,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江主席将创新人才培养提到了关乎民族命运的高度。
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指出,高校要“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强调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3]面对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所有高校都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发现、传播和应用知识,更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在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生为本,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生理、心理、做人、做事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负责,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都能走向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不主张所有的人都在德、智、体各方面整齐划一、均衡地发展,而主张在遵循个性发展多样化规律的前提下,决定人才的多样化,由教育对象的秉性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决定其最佳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其学有所长。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能力的舞台,留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想像与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允许学生在尝试中失败,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振作奋起,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帮助学生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最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空间。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这就要求创新人才也必须是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既包括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包括高职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还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多样性、多元化的,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科专业设置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包括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努力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要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利用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协作性,大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
科学的课程和教材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结构的组合问题,还有知识效能的建构问题,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导航。传播什么样的知识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基于文明的发展方向、社会的趋势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以理论实用、够用为准则,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本地和本校的实情出发,自行设计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其中必须涵盖一些关乎理想价值的奠基、精神气象的塑造、公民意识的培养方面的课程和知识。[4]
名师出高徒,具备创新人格和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更擅长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诱导,通过兴趣驱动与榜样引领,把学生带入创新的殿堂。因此,要多途径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建设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创新型校园文化,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要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造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创业大赛、各类专业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校园创新社团、创新课程、创新教育等,让学生徜徉在校园科技文化的春风之中,以愉悦的心情走上科技创新之路。[5]
2010年7月,胡锦涛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创新人格的养成。人才的创新性不仅取决于其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
1.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高校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心怀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教育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把长远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上。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新人格的人。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和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需要有问题眼光、国际眼光和综合眼光,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观察和研究问题,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因此要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有问题意识就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就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用综合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创新性。
3.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坚毅的学术态度和创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需要“异想天开”的想象,更需要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作风。创新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性就可能得到发展。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应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其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作风。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没有目标感,面对人生感到很迷茫,刘路有理想,有信念,不浮躁的特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1]
4.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由于创造性活动是以求新求变的思维活动为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就说:“我们一直想回答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刘路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歌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有名,因为几百年没人解决。西塔潘猜想从1995年提出来已经17年了,很多人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假如说西塔潘猜想刘路没解决,也许再过 200 年,300 年也没人能解决。”[1]
5.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与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人的精力有限,知识也有限,只有善于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天下,兼收并蓄,集思广益,积极吸纳他人的劳动成果,善于与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2]
[1]刘银艳,刘路.23岁当教授[EB/OL].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2]原春琳,刘万永.12所知名高校负责人聚会本报,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大学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6-09-23.
[3]中国网[EB/OL]http://news.china..com.cn.
[4]余年初.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深圳特区报,2011-04-06.
[5]胡铃心.五个方面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