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太极拳的高校传承模式实证研究:兼谈民族体育高校传承的实践

2012-08-15 00:43马秀杰卢建辉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邯郸太极拳文化

马秀杰,卢建辉

(邯郸学院 a.体育学院 b.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05)

一、太极拳传承的窘境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以及“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武术)变得面目全非,不少遗产已经消失(失传)或行将消失,使人痛心疾首、忧心如焚。[1]37-38即使有一部分还保留着它们本来的面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异化”或“西化”,而且其必变之势也已初见端倪。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变质的前提下传承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重大课题。[2]54-57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华武术之瑰宝”太极拳同样也存在这种问题,在民间的传承中存在着“少儿不学、老而不研”,“拳不像拳,操不像操”等技术失真、动作走形现象,同时也存在“普及有余、提高不足”的问题。

(一)传承形式单一化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目前太极拳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师徒)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选择性,这方式不利于太极拳传承,也不利于太极拳的传播。[3]40-44

(二)传承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冷漠。对祖辈留下来的民间文艺不仅不能传承下来,还知之甚少,乃至毫不知情。除了传承人的缺乏之外,文化研究人员的短缺也是一大问题,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莫过于土生土长的本民族人才了,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他们不愿意从事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研究。

(三)“文化土壤”流失严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迫困境

当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形态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太极拳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现实生活中,真正太极拳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保护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太极拳的发展,忽视其文化价值。因此,太极拳运动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窘境。[4]95-98

(四)太极拳运动价值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开发利用,但是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开发形式太过于陈旧,商业化开发不当以及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不注意商标保护。缺乏创新,或因制作过程不规范等,已经出现危机。

二、邯郸太极拳文化

邯郸永年广府古城,为杨、武式太极拳发源之地,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被原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之乡”。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由此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并存着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两个拳种,同时涌现杨露禅和武禹襄两位太极拳大师,堪称历史奇迹。也使这座古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太极拳文化。现在杨武两式太极拳分别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被列为邯郸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广府古城保留着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傅钟文故居、姚继祖故居,还有傅钟文陵园、赵斌太极园、太和堂药店、杨露禅和武禹襄的陵墓等,都极有太极文化价值。

邯郸太极名人荟萃。近 180余年来,孕育和培养了几十名太极拳名家和高手。太极名著多,撰写和出版的太极拳著作有近30种。其中有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和李亦畲的《老三本》成为太极拳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后来杨式和武式太极拳著作纷纷问世。

三、太极拳功能

太极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运动特点、精妙的技击方法和多种医理功能,屹立于武术之中。其独特而明显的健身价值已被人们所认可。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而且具有博大的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它的修炼宗旨是:通过研练拳法以得“身性双修”、“形神和谐发展”,并以拳理小道悟化天地万事万物之大道,它强调以人性化的人文艺术观点,追求人与自然、人自身机体“灵魂”与“身体”的平衡。带着这一观点,我们审视太极拳的功能,无疑有两大功能,即健身与修身。一健身,就是直接健身、防身、技击的方法与手段;二修身,就是太极拳作用于人的心灵、思想,并对人的心理、行为、品德、意识及生存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

四、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文化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太极拳进入校园,不仅有利于保护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而且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太极拳的真谛。[5]51-56

(一)高校拥有优秀的文化传承队伍资源优势

高校是凝聚着具有最高智慧人群的地方,它集中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学科领域齐全,科研力量集中有利于开展基础理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所以大学是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一个重要生力军,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太极拳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只有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推广,才能使太极拳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因此作为我们年轻一代,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拥有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是各种学科专家的集聚地。发动体育理论、民族理论、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太极拳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使太极拳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利用高校学术力量雄厚、专家人才集中的优势,用科学的态度指导太极拳的传承和普及,用科学原理对太极拳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推动其向着一个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对太极拳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

高等教育始终处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中心。大学师生学术视野较为宽阔,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加之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求新好奇,反应敏捷,校园经常成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中心,高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五、邯郸学院太极拳高校传承模式的实践

作为地处邯郸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我校对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04年以来,作为一种历史的使命,邯郸学院承担起了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与推广的重任,将太极拳文化建设作为办学特色,对太极拳的传承实现了学科化和专业化教学,实现了太极拳传承由民间社会转入学院学校。

(一)太极拳运动高校普及探索

配合学校特色教学的开展,结合实际情况,2004年学校制定了在全校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的推广目标和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的工作方针。

(1)组建学生太极拳社团、协会组织,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计划;全校有近20个学生自发组建的太极拳俱乐部、社团。

(2)2007年将课间操活动改为课间集体习练太极拳;2004年开始的每年两次的校级太极拳比赛,此赛事已成为我校传统体育赛事。并向全体大学生发出了“天天习练太极拳,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导。目前,已实现万余名大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的目标。同时不定期组织群众性学生太极拳文化赛事及学术交流活动。

(3)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太极拳锻炼,组建教职工太极拳队,组织或参与校内外太极拳赛事及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学校又向全体教职工发出“人人会打太极拳、人人会讲太极拳、人人会教太极拳”的号召,并举办了 2次教职工太极拳培训班,在教师中推广普及28式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探索

(1)普及有余——精细化

配合学院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我校从2004年将简化太极拳列为公共体育的必修课;从2005年起,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杨、武两式太极拳的公共选修课。2010年起在全校公共体育课全面推广 28 式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并逐渐推广传统杨、武式太极拳及太极拳器械等项目。

(2)正常教学——学科化

2005年起,利用我院的师资优势,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杨式太极拳必修课程与方向专选课,以及武式太极拳的专业选修课;2009年起,在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增开了与太极拳有关的古代哲学类、医学类等方面的理论课程。力图培养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太极拳教练和裁判,培养有太极拳特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3)积极探索——专业化

积极申报以太极拳文化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构建太极拳专业,打造特色品牌。

(4)拓展领域——国际化

加强相关专业的太极拳特色教学,2010年起,杨式太极拳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培养对外太极拳教学的人才。

(5)深入挖掘——科研化

几年来,我校与国内外太极拳研究机构、学者,各流派太极拳传人建起了联系和友谊,承办或协办了一些赛事和学术研究报告活动。

学校于 2006年成立邯郸学院太极拳研究推广中心,开始了全面、统一的太极拳研究推广工作,争取到市政府30万元的专项资金。学校充实人员,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其联系社会,聚集校内外太极拳名人名家,研究太极拳历史和技术,以及推广和普及,逐渐将其建成全市性的太极拳研究推广中心。根据太极拳学科专业和太极拳文化建设需要,结合文理史哲等各专业学科性质,确定太极文化研究方向和课题,动员和组织有关院系或个人承担。通过科研开路、讲座铺路的形式,逐渐形成一批太极拳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太极拳课程体系。

组成专门班子,编写相应教材和评价规则。创编28式杨式太极拳,编写了《杨式太极拳简明教材》。发表了一批相关论文,承担了包括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多项省级研究课题。

(6)扩大影响——竞技化

在邯郸学院组建传统太极拳训练队,积极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我校太极拳训练队已有多年历史,从2006年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在这短短的 4年时间里,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内地和香港举办的各类赛事,我校的太极拳队在每次参加的赛事活动中,均满载而归,其中,2009年香港国际太极拳邀请赛获得2枚金牌,永年国际太极拳大会一、二等奖16项,国内冠军3项,一等奖4项、亚军、第二名和二等奖等奖项30余项,为我院赢得了荣誉,提高了我院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7)农村普及——全民化

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富有邯郸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科学健康生活新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营造良好风气,抵制邪教,占领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2010年,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中共邯郸市委农工委、邯郸市体育局、邯郸学院结合邯郸市农村文化建设实际,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万名辅导员百万人习练太极拳”工程。该工程的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邯郸学院为依托,以太极拳项目为载体,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一级辅导与多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为全市农村免费培养 1万名太极拳辅导员,在乡镇文化站设立太极拳辅导站,组织至少 100万的农民练习太极拳,形成乡镇有辅导站、村村有辅导员、家家练太极拳的格局,创出一条邯郸新农村文化建设特色建设之路。

六、结论

(一)保护与培养传承人

太极拳传人是太极拳文化存在的根基。太极属于技艺性传统文化项目,其技术与文化都是无形的、活态的、动态的存在,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的(如书籍)的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传承人的保护是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关键,培养传承人是关键之关键。

(二)太极拳需要学科化、专业化传承与发展

太极拳专业化、学科化,有利于将太极拳的传承变为学校和政府的责任;有利于太极拳人才的规范培养;有利于带动青少年从小练习太极拳;有利于太极拳的科学传承和持续发展。

(三)利用科学化手段、多学科知识研究

运用心理研究太极拳习练者的心理变化,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习练过程中的人体运动机制变化过程,运用教育学研究学教过程的规律、运用生理学研究太极拳习练者的机能变化等等。期待多学科的参与,能把太极拳的拳法与拳理形成专业化、学科化的知识,以利于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1]张雷.集体记忆与精英行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3]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王俊奇.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对“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8(2).

[5]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邯郸太极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邯郸在哪里?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谁远谁近?
清代邯郸教育
42式太极拳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