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在我国,听障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般人们认为,由于特殊的生理条件,残疾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和伤害。听障者由于从小缺乏听觉刺激、回馈与沟通,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受到局限,存在着听觉和语言表达障碍,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他们往往缺少朋友,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这样就造成他们易与周围环境相隔离,存在着严重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认知、语言、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阻碍,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缺陷,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值得关注。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并呈持续上升趋势。
林于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检测问卷》对75名听障学生进行了研究[1]。结果发现,2.67%的听障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81.33%的听障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女生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的总均分,且女生在在恐怖倾向、过敏倾向和孤独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在这些分量表上的得分。听障男生和健听男生在MHT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分量表上听障男生的均分要显著高于健听男生的均分。对于女生来说,听障女生的MHT总均分显著高于健听女生的总均分,且其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健听女生的相应得分。由于缺乏与常模群体或健听对照组的比较,该研究者得出的2.67%的听障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及81.33%的听障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这一结果,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更不能得出听障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健听学生的结论。此外,该研究虽然对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的MHT测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但由于这部分分析中被试人数较少(两组人数均不超过20人),结果及结论的代表性值得思考。另外,研究者只对两组被试中男生和女生的MHT得分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无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MHT得分的总体比较,这是一个缺憾。
金国华等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名听障中学生进行了研究[2]。他们调查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困难、自我评价等)、交往能力、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等。该调查非常简单,只是采用百分比的方式描述了听障中学生在以上内容上的不同选择。该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听障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更多的困难,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该群体有其独特的交往特点,即交往的主动性不强,对朋友的信任度不高。
胡春萍、李春林等人采用SCL-90量表对80名听障学生进行了测评[3]。结果发现,这部分学生的SCL-90总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但不同性别听障学生的总分、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
冯年琴采用SCL-90量表对129名听障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总因子均分为阳性(因子分≥2)的被试占全部被试的为27.91%,即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91%[4]。在阳性因子中,出现率较高的是躯体化(57.37%)、强迫(56.59%)和偏执(50.39%)等因子。研究者将听障中学生的各因子得分与唐秋萍等修订的国内健听中学生的常模因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听障中学生除了在敌对、人际敏感和恐怖等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健听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中学生的相应得分。
刘毅玮、冯谦等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85名听障初中生和120名健听学生进行了研究[5-6]。结果发现,听障生的MHT总均分低于健听生的MHT得分,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听障生在对人焦虑、孤独焦虑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听生的相应得分,但在过敏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却显著低于健听生的得分。男女听障生的MHT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
张熙君、张淑芳等人采用SCL-90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对103名听障学生进行了研究[7]。结果发现,与1986年全国常模相比,除敌对、偏执和躯体化等三项因子外,听障学生的SCL-90其余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听障学生的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而躯体化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听障学生的阳性项目数也显著低于1986年全国常模的阳性项目数。男女生在SCL-90不同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该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题目容易让人误解,本是对听障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并非是对其人格特征的实验研究。
张宇迪、陈呈超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180名听障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7%(总分大于65分的被试人数在全部被试中的百分比)[8]。
简洁、兰继军等以人机对话的方式,采用SCL-90量表对114名听障中学生和117名健听中学生进行了对照研究[9]。结果发现,听障中学生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健听中学生的总分。听障中学生在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偏执、恐怖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健听中学生的相应得分,但差异是否显著,研究者并未指出。此外,研究者以因子分≥2作为筛选阳性的标准,得出听障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1.7%,而健听中学生的检出率则为56.1%,这一比例在现有的以SCL-90量表为心理健康筛查工具的研究中,是相当高的。研究者还指出,在心理问题检出率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陶新华、朱艳等人使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0]。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为中文健康问卷(CHQ),以总分≥4分作为有心理障碍的依据。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听障学生在CHQ的3个纬度(身体症状、焦虑和担忧及抑郁)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学生的相应得分,但性别差异不显著。
黄锦玲、蔡太生和娄星明等人采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103名听障学生和180名健听学生进行对照研究[11-12]。结果发现,听障组的SCL-90总分、总均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组的相应得分。听障学生在在强迫、人际敏感及恐怖等3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健听组的相应得分,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
张颉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即MHT)和自编的《聋校初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涉及听障学生情绪、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个人意识等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结合个案,对102名听障中学生进行了研究[13]。研究者指出,聋校初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听障中学生在MHT上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健听中学生的相应得分,但研究者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照组或常模群体的资料,结论只是建立在一些简单的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可推广性值得商榷。
李镇译、勾柏频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贵州省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14],结果显示: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较高,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等出现率较高,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不明显;学历层次是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健康的原因之一;听障中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听力损失较重者获得的客观支持度高;客观支持对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主观支持有间接影响。
吴晓虹、罗玉娇和管怡等采用SCL-90对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77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调查[15],结果发现,男女生在SCL-90各项因子上无显著差异,且无阳性因子出现(因子分<2)。除了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外,男生在其余各因子上得分普遍较高。该研究还发现,高一学生在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在该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但与全国常模相比,除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样本群体在其余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赵惠在2007年对吉林省的听障儿童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16],调查内容包括:性格、参与意识、同学对其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老师对其的态度、与家长沟通情况、家长对聋儿学习的帮助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等。结果发现,部分听障儿童性格存在缺陷,孤僻、胆小、自我封闭、认知水平较差等问题。
通过对国内已有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献的整理,本文发现已有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健听学生,且心理问题检出率多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1.7%[9],只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本文的疑问是: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临床心理学上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有多少?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也迫切地需要得到解决,以便能针对性地开展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听障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观以往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的研究工具基本上都是90项症状清单(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文健康问卷(CHQ)等自陈量表。自陈量表是客观测验,施测简单,计分容易,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自陈量表的表面效度高,被试容易觉察测验的意图,容易出现掩饰心理。此外,被试在自陈量表中的反应都被限于给定的范围内,不能灵活处理某些复杂的情况,限制了所度量被试的心理和人格的多样性。另外,被试对题意理解的不同、内省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及自我服务偏差等都是自陈量表存在的漏洞。
2.以往研究中所用自陈量表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健听群体。这些工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直接用在听障学生身上不是很妥当。因为这些量表往往要求被试有较高的言语阅读和理解水平,或者要求主试与被试间进行大量的交流。而由于听觉残疾的影响,听障学生的听觉和语言表达、理解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使得这些工具对听障者的适用性及其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无法保证,也使听障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
3.以往对听障被试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工具多属筛查性质,标准化诊断工具的应用很少,这导致研究结果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无法进一步在不同的研究之间进行对比。
本文认为:听障者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主要借助于视觉、触觉、肤觉、运动觉等感官及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认识世界。眼睛是听障者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视觉能力很强,所以形象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综合听障者的生理及感知觉特征,故可以使用绘画投射测验等对语言要求较少的投射测验等作为工具来研究听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或许可以使人们对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为听障中学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资料,并为开发适宜于听障中学生的心理诊断工具提供一些思路。
[1]田青.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投射性心理诊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5).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 -12.
[3]金国华.武汉市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2003,(9):12 -14.
[4]胡春萍,李春林.聋哑学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7):411 -412.
[5]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 -68.
[6]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56-60.
[7]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39-440.
[8]张熙君,张淑芳.关于聋哑儿童人格特质的实验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52-53.
[9]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 -32.
[10]简洁,兰继军.耳聋中学生的心身症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124.
[11]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12]黄锦玲.聋生与健全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3]黄锦玲,蔡太生,娄星明.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18 -620.
[14]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95):76 -83.
[15]李镇译,勾柏频.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0,(10):45 -48.
[16]吴晓虹,罗玉娇,管怡.听障高中生身心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2,(5):16-19.
[17]赵惠.吉林省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康复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