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

2012-08-15 00:44:5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脱俗苏轼人生

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论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

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学、艺术天才,在诗、词、书、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一生坎坷但性情乐观,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在豪放、粗犷风格中不难体会出蕴含其中的“蔬笋气”。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和他融儒入佛的思想也有较大关系。本文拟对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进行初步解读。

苏轼;文学创作;蔬笋气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苏轼作品的豪放基调。提起苏东坡,人们想到的大都是他作品中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洒脱。他虽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在豪放、粗犷风格中不难体会出隐隐其中的“蔬笋气”。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仕途也极为不顺,最后客死异乡,思想在纷繁芜杂的人生际遇中不断发生变化,也正是这种不一样的遭遇与思想感悟转化成苏轼作品中的“蔬笋气”。超然脱俗和蕴含其中的“蔬笋气”,更能让人体会到苏轼别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蔬笋气”的诠释

“蔬笋气”起源于僧人的作品,佛学中的“脱俗”一词是“蔬笋气”的最好诠释。诗僧剃发易服,多隐居于山林之间,靠蔬菜水果和清泉为生,把人生解脱作为生活的主旨。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异于常人,一样的宗教信仰、相似的生活方式制约着僧人的生活环境,由此也决定了僧人的审美情趣多为清苦、清寂、清寒。元好问就提出:诗僧的诗,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诗,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蔬笋气”。其中的“蔬笋气”也正是对诗僧清寂生活的概括,僧诗的“蔬笋气”是旁人不能理解的。在诗词作品中,“蔬笋气”多指主旨的清寂,其实宋人对诗僧的“蔬笋气”多抱有一种批判态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接受僧诗中的清寂,而是因为一味的清寂会造成风格的过分单一,缺少变化。除苏轼之外,古今文人当中和“蔬笋气”联系紧密的另一人是齐白石。白石老人不近官场,痛斥贪官污吏,拒斥日伪,不为五斗米折腰,常以“蔬笋气”自称。齐白石的画作中永远都透露出一种世俗的娱乐情调,在这份世俗中显露出来白石老人对劳动生活的钟爱,就如同他的虾、鱼、鸟贯穿着生命之气,如同他的篱笆、稻草让我们想起浓浓的乡野生活。他的超然脱俗也正是“蔬笋气”的良好体现。苏轼本人也对“蔬笋气”有过论述,他在《赠诗僧道通》中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二、苏轼作品“蔬笋气”的根本原因

(一)仕途不顺 苏东坡早在26岁就踏上仕途,他的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间的争斗之中。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被人弹劾称诗中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被捕入狱,出狱后担任黄州团练副将。元祐年间,苏轼已经升至翰林学士,但是因为反对司马光的政策,再次被贬;后来因为新党的上台,苏轼受到更大的打击,被调派到更远的地方。宋徽宗即位时大赦天下,苏轼也被特赦北归,途中死于常州,享年66岁。

(二)情感打击 苏轼的婚姻也相当不顺,他先后一共娶了三位妻子,结发之妻是苏轼的良师益友,但在与苏轼相伴11年后因病去世;第二任妻子温柔贤惠,伴随苏轼走过了人生政治生涯最重要的25年,在此期间和苏轼一起颠沛流离同甘共苦,最后还是先苏轼而去;第三任妻子是苏轼的侍妾,陪苏轼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不幸的是,这位妻子也先苏轼而去。与挚爱之人的生死离别即使只有一次也足以令人肝肠寸断,但是苏东坡却经历了三次这样的打击,这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而且,苏轼一生从政,却不断被贬,这样事业与感情的双重打击常人很难体会。

(三)融儒入佛思想影响 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在思想方面也较为杂乱,对仕途的不懈追求是受儒家“入世和有为”思想影响所致,能够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归于道家思想的“无为”,只有佛学思想让他能够淡泊名利,无视一切逆境。苏轼以儒者入朝,通过辟佛斥老的阶段逐渐融合儒佛。佛教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颠沛流离的生活、感情上接二连三的打击和理想的不断幻灭,导致苏轼看淡尘世的纷繁芜杂,接受佛学思想的影响,淡泊名利,不畏权贵,超然脱俗。苏轼自言“自文字语言悟入,以笔砚作佛事”,这些在其作品中以“蔬笋气”体现了出来。

三、苏轼诗词中“蔬笋气”的具体体现

苏轼人生中颠沛流离使他参透了尘世,悟出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佛学思想,这些思想也就形成了苏轼的独特创作视角。苏轼创作特点的“蔬笋气”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点:返照静观、超逸绝尘、自然生发的哲思妙理。

返照静观的创作视角。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在被贬,先是黄州,后来是惠州,最后在儋州,被贬之地越来越偏僻,人生的失意越积越深,苏轼也在这沧桑中悟出了人生的本相。一系列的打击也练就了苏轼旷达的情怀,他以超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不顺,以静观的角度看待悲惨的命运。苏轼在惠州所写的《纵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人历经沧桑,一生病痛,但是他不为眼前的处境感到悲伤,反而是以一种恬静的心态对待生活,悠然自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并不将挫折牢记心头,相反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此诗语言清新,意境空明,具有一种平淡从容之美。黄州时他在《次韵王迁老退居见寄》中写道:“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诗中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其说这是一种超脱之感,更不如说这是一种逃避的思想。被贬儋州时,在《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中写道:“回视人间世,了无一事真”。到此时,苏轼觉得尘世间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犹如过眼云烟。苏轼在创作中体现的这种意境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只有对痛苦有所超越,才能从困厄的生活中体会出不一样的韵味。然而作者的超然其实并没有脱离生活现实,他片面追求心灵上的麻痹,苏轼想要从平淡的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深化。“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虚空为销殒,况乃自忧身”(《饮酒》)。诗人以冷眼看待生活的事物,尘世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历经沧桑后的那份潇洒与从容。

超逸绝尘的审美倾向。超逸绝尘,一指格调高雅,不晦涩,不庸俗,自有诗人的一份超然脱俗蕴含其中;另指诗人的创作脱离现实,有一种与凡事相抗衡的心态,在作品中突显出一种闲云野鹤的形象气质;三指技艺的高超,创作风格另辟蹊径,传达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流不羁的韵致与审美意境。正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月光凄冷的深夜,“幽人”和“孤鸿”共同构建了一个重叠连绵的孤寂氛围,这首词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深切悲凉之感,词人暗喻自己虽然孤单寥落,但是却傲然处世,以一种孤傲的感觉独立于尘世之外,词人措辞空灵蕴藉,其中不乏自然神韵,营造出一种纯美清幽的艺术境界。这首词的风格也与词人跳出尘世反观人生的视角是一脉相承的,词人对生命的超然脱俗形成了苏轼作品的独特艺术情调,这也正是“蔬笋气”的良好体现。

自然生发的人生妙理。苏轼的作品有很多,但是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作者都没有特定的创作物象,苏轼能够运用自己的才能将任何事物都转变成文学作品,表现出作者对眼前事物那一刹那的心领神会。在一些作品中,苏轼常常会涉及到由自然环境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悟,这同齐白石的“蔬笋气”有异曲同工之妙,白石老人能够运用平凡的事物折射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苏轼则用自然生发引发一系列的哲思妙想。《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简单的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就道出了人生的忙忙碌碌,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功名利禄,抑或是风花雪月,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奔波,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就像是一只鸿雁,人生就像是鸿雁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一样,随时变幻莫测,我们无法预知将要的发生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洒脱一些呢?这首诗就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苏轼将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观表现出来。《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看到梨花飘飞便感慨生命的须臾,一阵风吹过,梨花便如柳絮一般四处飞散,我们的人生匆匆数十载,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好好珍惜短暂的生命呢?作者借梨花飘落这一自然景观感慨生命的宝贵,使人读之心弦颤动,此作此意堪称绝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妙趣”的典型作品,诗人借山的变幻无穷暗喻人生的万千变化。人在山中无法辨析山的真正面目,就如同我们身处大千世界,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根本不了解生命的真谛,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还能够感受这大千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在苏轼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着极大联系的,苏轼就曾经称赞《庄子》中的蝼蚁、鸟兽、树木都可以进行语言表达,每一种事物就蕴含了独特的哲理,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人生妙趣,这也就是苏轼作品“蔬笋气”的最好体现。

苏轼一生坎坷,在政治上波澜起伏,感情上又历经波折,最终融儒入佛,以文字为佛事,这也造就了他作品的“蔬笋气”。苏轼一生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历眉州、成都、京师、凤翔、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汝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结识僧俗二众多人,与僧人来往频繁,深受佛家思想影响,在佛学中他体会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这也是苏轼作品超然脱俗,寓意丰富的根本。苏轼作品的“蔬笋气”,既是特定时代的写照,也是诗人生活感悟的结果。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视角成就了他伟大的作品,苏轼的价值就在于他超脱俗世的人格和人生境界。

[1]李红卫.苏轼词中话愁情[J].电影评价,2008,(13).

[2]高慎涛僧诗之“蔬笋气”与“酸馅气”[J].古典文学知识,2008,(1).

[3]杨洋.浅析佛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2005、4、6.

I109

A

1003-8078(2012)02-0085-03

2012-03-03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28

金燕(1966-),女,湖北罗田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脱俗苏轼人生
老少年
老年人(2024年1期)2024-01-20 06:01:09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清丽脱俗的色彩,还有成熟的调校系统 Vivitek(丽讯)DH765Z-UST超短焦激光投影机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清新脱俗的“悦竹悦居”竹家具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