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中
(铜陵市体育局,安徽铜陵 244000)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探讨
马 中
(铜陵市体育局,安徽铜陵 244000)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赛前一段时间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体力,保持技术的稳定。赛前训练应当根据参赛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训练安排。
举重;赛前训练;安排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如何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赛前训练,是一直困扰着举重教练员的一道难题。本文拟根据举重运动员训练的有关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各种赛前训练的工作经验,就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要探讨。
运用运动训练学关于训练后恢复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张燕、琚霞、刘琰等十几名女子举重队员参加比赛的赛前训练、比赛过程以及赛后状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3.1 赛前一段时间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体力,保持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心理上处于“战斗”准备状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随着比赛的接近逐渐减轻训练负荷,使身体在以前大训练负荷的基础上得到调整和恢复,同时又要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精神上保持高昂的情绪。赛前训练应当根据参赛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训练安排。赛前训练安排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取决于运动员以前训练负荷的大小,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个人特点和习惯以及某些客观条件。一般来说,赛前两周的训练特点是逐渐减小训练负荷量和逐渐减轻负荷强度,练习的项目也集中于抓举、挺举和少量的辅助性练习。
3.2 减量是我们常用的递减训练方法。例如,赛前一个月各周的负荷量(上举的次数)可按35%、22%、15%~6%的比例来安排。这几个比例可以变动,但后一周基本上是15%。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几名队员并不一定刻板地按此模式进行赛前调整,最后一周的比重通常减得更少。
3.3 对于赛前的强度训练,在近几年的训练中,赛前7-8天要进行一次抓举和挺举的极限重量测试;赛前的4-5天抓举和挺举都要达到比赛第一次试举的重量。
3.4 要适度把握训练节奏。要使举重运动员赛前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不仅是要减少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和训练强度,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训练的节奏。
3.5 赛前1-2周减少负荷的方法。首先是减少训练的次数;其次是减少每组的次数,但在赛前的第2周强度可以经常达到90%以上。赛前训练最后一周每次训练课的量和强度逐渐减到80%、70%、60%乃至50%以下。这样就能使运动员减轻身体总负荷,保持比较旺盛的精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极限和次极限重量一次性爆发用力的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运动员在赛前较早时出现了好的体力和成绩,而且情绪很兴奋时,教练员就要及时控制训练强度,而不能放纵运动员举极限和次极限的重量,不要让他们在训练中非常兴奋激动,以避免神经过早高度兴奋、过早消耗精力,以至比赛时反而不能达到竞技状态的高峰。
3.6 关于训练的负荷节奏。在正常情况下赛前4周的训练安排应当是:开始是两周的大负荷,在出现疲劳的初步症状时第3周用小负荷调整,第四周即赛前的最后一周又逐渐增加强度,到比赛时达到最佳状态。如果用一周小负荷调整身体不能恢复,第四周仍然继续采用小负荷,直到恢复。根据情况,赛前可休息一、两天,甚至可以休息三天。总之,赛前这段训练安排要非常慎重。突然加大负荷量和强度,突然插入一些平时不练或者很少练的项目,采用不适当的一般身体训练和静力训练等,都是不适宜的。
4.1 需控制、减轻体重的队员赛前训练的时间间隔要长一些,训练中的组数与组数之间的间隔也应长些。越是接近比赛,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越要逐渐减少,特别是不宜多进行本人最高训练成绩的力量性辅助练习。
4.2 在较短时间内连续两次、三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第一次比赛后因体力和神经能量消耗较大、体重未能完全恢复,就不要进行大强度训练,而只需一般的训练活动,以利于边训练、边恢复,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
4.3 不需要控制体重或控降体重较少的、赛前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运动员,赛前也必须要进行调整训练。在赛前训练阶段身体训练状况不好的运动员,或因局部受伤或因疲劳程度较深、恢复比较困难的运动员,可以提前主动降低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待恢复后逐渐增加训练量与强度。
G884
A
1671-8275(2012)04-0132-01
静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