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李留坤
(淮北师范大学 审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探析
李 敏,李留坤
(淮北师范大学 审计处,安徽 淮北 235000)
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教育和深化改革等方面入手,结合高校财务和审计工作实际,探讨建立防治高校“小金库”滋生的长效机制。
高校;“小金库”;原因;防治机制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隐匿各种应交收入,或以虚列支出、资金返回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本单位财务帐外的资金,私存私放,不将资金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不将收支列入学校会计帐内的行为,均属“小金库”行为[1]60-61。目前,不少高校都存在“小金库”现象,“小金库”不仅会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诱发和滋生腐败,而且会影响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危害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正视“小金库”现象存在的危害,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通过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完善现行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会计和资金管理,为高校有序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一些高校缺乏严格周密的制度规定[2]72-73,不仅为设立“小金库”的人和单位提供了借口,也在管理上为“小金库”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在:
首先,单位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说明、预算经费指标、下放到二级单位管理的专项经费等财务预算资料,不按规定报送给内部审计机构,造成单位内审机构对单位整体经费的收入、分配、使用情况等无从把握,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费项目不清,收入来源渠道不明,只能被动审计,更谈不上主动监管。财务部门对预、决算不公开、不透明,使得财务收支得不到群众监督和监督部门监管。以上这些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行为,为“小金库”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其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导致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为滋生“小金库”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有些高校有关文件规定:各学院可从教师课酬津贴中提取一定比例留存,以弥补各二级学院管理经费的不足。校财务便据此规定,把教师课酬津贴统一打入学校为各二级单位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上,二级单位再根据学校文件规定从课酬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所谓“管理费”存放在帐户上,由此就客观上形成了二级学院的“小金库”。同时,校财务支出的费用,二级单位可作为收入进帐,根据需要重新开支,这种方式从客观上又增加了二级学院的“小金库”存在的可能性。由于这种经费的用途和支出科目与校财务有较大差别,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由此可见,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细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也产生了滋生“小金库”的“温床”。这种制度缺陷所形成的二级单位的“小金库”,也给二级单位管理带来很多无奈和困境,各二级单位没有设会计岗位,无专业会计人员,只有其他教职工兼职代管,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法规,从而在财务管理上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一是往往出现大量白条入帐;二是报帐手续不规范,如无经办人、验收人、仅有领导签字;三是利息费用等不入帐,会计核算有错误,造成帐帐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
一是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是“小金库”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除了本位利益驱动外,最根本和关键的还是单位一把手对“小金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认为“小金库”是目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其存在具有普遍性,无须“大惊小怪”。还有一些单位主要领导对私设“小金库”现象采取默认、放任的态度,认为在对外联系工作中,要想办事顺畅等就得要有一些“活钱”,否则,对外活动就无法正常展开。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小金库”屡禁难止。
二是单位职工“本位”主义严重,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单位“小金库”资金除了领导开支一部分外,也有用在职工的福利待遇上,部分职工对单位设立“小金库”是知晓的,但为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一般不会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这也为“小金库”的存在提供了“群众基础。”
首先,目前高校大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内部审计中有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监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论和评价应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情况还不均衡,有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还不够经常化、常态化,即使开展了,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只是作为干部档案中的一份材料,并没有起到“报告”的真正作用[3]115-116。审计监督已变成“审归审,用归用,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格局,内部审计监督已流于形式。其次,审计人员难以获得相关审计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所必需的数据,审计评价指标就可能不真实、不健全。第三个原因,新任领导干部培训环节较为薄弱,这就导致新任领导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欠缺,不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也就不能在年终或任期结束时,全面有效地考核领导干部。
总之,“小金库”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得力。为此,应建立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构建防治高校“小金库”不断滋生和“久治不愈”现象的长效机制。
要彻底杜绝“小金库”现象,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预防及治理的长效机制[4]43-44。针对上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可行的措施加以健全和完善,及时制定有关制度法规,完善管理,强化制约,从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入手,消除其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消除主观因素,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并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严格监督管理,加大惩处力度,多管齐下,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具体做法主要有:
“小金库”这块“活钱”,在很多人看来,如果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上不是坏事,还能增加福利。然而,从长远看,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是领导者的特权,要不得。为此,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法纪、警示和道德教育,把“小金库”问题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党风廉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之中,用典型案例开展说服教育工作,克服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不患贫、而患不公”,高校“小金库”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高校部门之间行政经费分配不均,也影响各单位的正常开支的有效运转,甚至可能危害到学校和谐稳定及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使部门负责人及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小金库”的危害性,绷紧廉政建设“高压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从思想上抵制“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做到从思想认识上防微杜渐。
“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整治“小金库”的行动中,我们感觉到“暴风骤雨”式的专项治理,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或铲除“小金库”,必须依赖于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在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并加强行业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同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各项制度。例如: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制度、学校师生及社会群众举报制度、领导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账户管理制度等等。在现有规定中,一些不符合实际、不健全的地方要及时修改,力图通过制度堵塞漏洞,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强化对“小金库”的管理,建立由多个部门联合的监管机制,首先,建立以监察部门牵头,审计、财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体系,发挥法律、行政等各方面的监管作用,同时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形成监管合力。其次,建立并落实“小金库”举报奖励办法。要在全校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提高全校教职工监督本部门“小金库”的意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及时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小金库”现象。同时,要理顺校、院两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管理到位,防止某些部门存有随意花钱的“自留地”。
“小金库”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行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漏洞[5]59-60,为其提供了资金“来源”。为此,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加强预算、收入、支出、票据等管理,深化财务部门改革。具体措施有:强化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禁止多头开户;实行工资卡制度,提高工资支出的透明度;建立财务专项资金结余备案管理制度,避免专项资金存留某部门,为逃避监督而被转移进“小金库”的问题出现。另外,在检查处理上手软,是“小金库”屡查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加大对“小金库”的惩处力度,把查处“小金库”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之中,同时,认真剖析并通报典型案例,力求达到“处理一人、教育一批”的效应,加大设立“小金库”的责任风险成本,真正使设“小金库”的单位和责任人得不偿失,不再为此冒险。
高校“小金库”现象的存在固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其共性,但也有高校自身财务管理中存在漏洞、制度不健全、领导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等内部原因。深入推进高校“小金库”治理防治工作,必须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深化改革等多种实践途径入手,全面构建防治“小金库”滋生的长效机制。
[1]王韶华.关于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05).
[2]唐华琳.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10(10).
[3]任元明.高等学校“小金库”问题探索[J].会计之友,2009(25).
[4]田泳.对建立“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0(10).
[5]林惠.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探析[J].财政监督,2010(03).
G40-054
A
1671-8275(2012)04-0027-02
2012-06-13
李敏(1973-),女,安徽利辛人,淮北师范大学审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管理。李留坤(1959-),男,河南洛阳人,淮北师范大学审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何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