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石县刺槐林成林难成材的思考

2012-08-15 00:44王志有
山西林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灵石县成材成林

王志有

(山西省韩信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灵石 031300)

刺槐是灵石县退耕还林、荒山荒坡绿化、丘陵沟壑治理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侧根发达,有较强的萌生能力。刺槐在全县分布范围广泛,有传统的栽培历史。刺槐根浅,树冠浓密,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酸碱度不敏感,有一定抗旱能力,生长快。其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的优点及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在灵石县造林绿化中作为优良乡土树种的先锋作用。多年来,灵石县就有栽植刺槐的习惯,尤其是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营造了大量刺槐林。但由于这些年的管护工作不科学,大多数新造刺槐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产出低,低产刺槐林随处可见。

1 自然条件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部边缘,北与介休、孝义毗邻,东与沁源县接壤,南靠霍州市,西与交口、汾西两县交界。地理坐标为东径111°24′00″~112°00′30″,北纬 36°39′27″~36°59′38″,总面积为1 206km2。年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650mm,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40d。辖6乡6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25.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0万人。全县林业用地7.44万hm2,森林覆盖率31.70%。灵石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煤炭资源丰富、工矿业发展较快,同时农业立地条件差、农村经济相对薄弱。自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始终把刺槐作为主要的乡土树种加以推广。近年来刺槐林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大幅度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发挥了林业产业在生态建设中的拉动作用。

2 刺槐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1 生态特征

刺槐原产于北美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干笔直,树皮深纵裂至浅裂,有的比较光滑,多为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无毛,有托叶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枚~19枚。总状花序,白色,有香气,花果期5月~6月。荚果扁平,8月~9月成熟,赤褐色,经冬不落。

2.2 生物学特性

刺槐属于温带树种,适应环境性强,其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枝、干和根受伤后还可以二次萌发生长。刺槐在灵石县境内均能正常生长,尤其是在海波500mm~900 mm的地方长势良好。其根系发达,不耐庇荫,耐干旱瘠薄,但地下水位过高,易造成烂根和枯梢,在积水过多、通气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长不良,甚至成片死亡。在气温14℃以上地区,虽生长速度很快,但树干低矮,有弯曲现象。

3 制约因素

3.1 自然环境的制约

灵石县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以来风雨洪流冲刷而形成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地,县域内重峦叠嶂、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在土石山坡地貌中,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是坡度,坡度越大土壤蓄水能力就越低。土壤肥力贫乏,造林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林木成林后难以成材。刺槐一般营造在不能耕种的退耕地上,这类土地坡度大,水土流失极度严重,一方面土壤水分含量极低;另一方面土壤肥力低,土壤中养分满足不了树木生长需求。由于全县农业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养分和水分满足不了刺槐林成材成林的生长要求,形成了全县成片刺槐林老化不能成材。由于生长缓慢,林分质量不高,树高只能达到5.0m~6.0m,胸径只有6.0m~8.0cm左右,同时有出现枯梢、断头、主干弯曲等现象,即所谓的“小老树”症状。

3.2 林地物质条件和物质循环遭到破坏

灵石县地形较为复杂、林地坡度也大,林木枯落物存留不住,而且有时风大雨暴,枯落物一般都被大风和雨水带走。加之农耕、放牧指数高,羊一般都在林地放牧,落叶被吃尽,致使落叶覆盖物由于种种原因不易覆盖到土地表面,这样就破坏了林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稳定的物质循环。“自我施肥”能力的缺失和防止地面土壤水分蒸腾的物质条件不足,是造成黄土丘陵区林木生长缺水缺肥、生长缓慢、“成林不成材”的另一个原因。

4 提高刺槐林分质量的建议

4.1 主要做法

应着眼于提高生态效益,注重从下述三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认真规划布局。根据刺槐生长习性及县域气温、日照、土壤、降水等自然因素,将刺槐栽植区域重点划分为两大区,即丘陵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区和地势平坦、土层较厚、气候适宜的退耕还林区。二是抓好工程建设质量。把新栽植工程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定期检查验收、工程报帐等办法。三是强化精细管理。针对存在的重栽轻管问题,对全县栽植的苗木按照“试点先行、由点到面”的思路进行管护,全面推动刺槐林的建设与管理,确保苗木成活成材。

4.2 适时间伐

植树造林是基础,低产林改造和抚育间伐是关键。只有把抚育间伐与植树造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让新造林工程成林成材。刺槐林在生长过程中一直不断分化,林木之间相互竞争,因此要根据初植密度,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刺槐林一般在林木生长到4a~5a以后,就要及时进行第一次抚育间伐,在这个时间段里林木已经开始分化,高速生长周期随之下降,抚育间伐后可以加快林木直径和材积的生长。抚育间伐的原则是“留大间小、留优去劣”。通过对近年来抚育间伐林地的观察,林木的覆盖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树冠增大,材积增加。通过科学合理抚育,不但能够改善林内的通风透光状况,还有利于培育大径材,减少病虫害和火灾危险,而且能够获得部分小径材、薪材。

4.3 注重管护

应依照集中栽植与长期管护相结合的原则,为保证后续管护到位,做好林木生长过程中的蓄水工作,通过造林前的整地,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灵石县刺槐林地一般都在30°以上的坡地上,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高,加之降水年际变幅大,年内降水又集中,因此有效水利用率低。同时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月~9月的3个月内,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除流失水以外,大部的降水为无效水。因此,为了有效地储存这些天然降水,供林木生长需要,在造林前需要细致整地,通过整地改变坡面小的地形坡度,防止降水流失。要通过整地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以容纳更多天然降水,加大土壤的保水能力。刺槐林整地的方式有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等不同方式。一般在破碎的立坡上采用鱼鳞坑,在坡面较完整、坡度在30°左右的坡面上,采用水平沟、反坡梯田等。整地可以在造林前半年至一年之间进行,间隔时间愈长,土壤的含水率愈高。根据笔者多年造林经验,整地后影响林木生长的效果,可以持续五至十年,以后林地的蓄水,就由林内枯落物所代替。

[1]王传训,等.刺槐“小老树”形成原因及改造途径[J].江苏林业科技,1982.

[2]周景贤,等.干旱地区应推广刺槐秋播育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83.

[3]陈灵芝.人工刺槐林.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林业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4]高鹏.人工刺槐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4.

[5]灵石县林业局.灵石县绿色产业发展纲要(未出版),2000.

猜你喜欢
灵石县成材成林
传承
力争上游
天高云淡
川庆安检院:搭建成材云梯
期盼
到底要不要成材?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灵石县侧柏栽植技术初探
灵石县核桃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浅析灵石县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