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炎辉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根据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闽江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工作后的半年时间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偏高,艺术设计(装潢)为70%、艺术设计(环境)为60%、艺术设计(服装)为57%,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均高于本省本科同届同专业的离职率。[1]离职率偏高意味着毕业生转换劳动角色的频率过高,即产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其特点是职业周期非常短,甚至有毕业生一年之内转换三四个不同的劳动角色。麦可斯公司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信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势必造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艺术设计行业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设计类人才流动的无序性和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等多重不良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专门针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的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原因探析,并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艺术设计行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时代精神和时尚特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走向和发展质量并呈现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追求。它和百姓生活脉络息息相关,行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快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必须保持高度灵敏的时代意识,了解社会及公众的审美要求,否则就设计不出与时俱进性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刚跨出校门,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创新方面还远未达到行业所需求的水准,甚至学不能致用,这就必然促使很多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断更换工作岗位以求增加工作经验并逐渐适应行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
连年来的“艺考热”使得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择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也使行业人才优胜劣汰的周期加快,专业素质强者将顺利就业,弱者也必将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求立足之地。同时,艺术设计类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实用型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均有涉猎的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如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那些文化课薄弱、人文素养差的毕业生只能是行业边缘人物。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也促使离职率高居不下。
艺术设计行业类企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公司特别是小型公司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造成富有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毕业生不得不另外寻找新平台来丰富、更新和提高自己。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跳槽是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但优秀的设计公司往往会建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充分考虑毕业生切身利益的职业发展体系,为毕业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空间,而很多公司却没有能力提供,缺乏对毕业生的持续吸引力,促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
现在很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是“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立足于现有岗位,丰富经验,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在岗位中寻找机会逐步实现自身的理想”[2]。这种观念虽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会误导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经仔细考量便做出仓促选择,随意就业,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往往在找到适合自己职业或岗位的时候之前已经更换了多个职业或岗位。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比较注重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甚至当涉及金钱和更好发展机会的选择时,很多毕业生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很多艺术设计类公司为了留住毕业生,虽出重金,但疏于考虑其职业发展因素,治标不治本,终究留不住人,无法从根源上缓解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流失和频繁跳槽的难题。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主动离职的第一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1]再者,就是薪酬观念因素,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尤为如此,在公司规模相当、发展机会均等、地域相近的基础前提下,绝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选择高薪酬高福利的公司,高福利公司毕竟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7%;薪酬福利偏低,占27%,这两个因素是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前两大原因。[1]
在就业过程中,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形势等因素中的消极观念影响,导致就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心态相当浮躁,缺乏实干精神,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舒适度,忽略了自身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导致毕业生产生在原单位一遇不顺便想跳槽的心理,进而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危害甚大。更有甚者,不慎重对待签约行为,恶意或者随意毁约,根本不考虑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招培成本,缺乏法律知识和诚信意识,把第一份工作或者前几份工作当做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便另谋高就,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造成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不利于艺术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离职率的高低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衡量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市场的检验是毕业生质量优劣的最权威判断手段。“离职率高,稳定性较强,从一方面来讲,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高,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1]反之亦然。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如果很少了解艺术设计行业人才的用人标准,拔高或降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忽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空有“实践实训实习”口号,而真正到实践教学环节上却流于表面形式,实践环节严重缺失,知识与技能脱节,毕业生很难将空洞的理论运用于艺术设计实践。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都建有多家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或就业基地,但往往在施行当中走过场,短时间内毕业生难以有效地学到实际本领。脱离了市场生态准则,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原创意识弱,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与社会需求相差很远,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屡遭去职。
此外,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导不足也影响到就业质量的提高,如缺少统筹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专门的工作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又缺乏主观能动性,不然可以针对学生专业特点、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及就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构建基于行业市场需求所在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频繁跳槽的根本所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和企业的联姻,如建立校企订单式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实习训练、就业尝试等方面下功夫,不走马观花或浅尝辄止,真正让学生的动手原创能力获得质的提升。“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来改进教学计划或调整课程设置以契合市场需求,毕业生也可根据实践经验准确而全面地评估和调整自己,让自己和用人单位的匹配度提高”[3]。有了院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周到,对一些需要抉择的问题就会看得比较清晰,从而降低择业成本,更快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适合自己能力和发展水平的职业或岗位,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促使离职率大大减低,提高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就业质量。
“望梅止渴”的典故耳熟能详,所谓的“杨梅法则”就是艺术设计类用人单位应该让员工看到一条可以想象得到的比较清晰的并且易于实现的职业上升通道,不管是精神手段还是物质手段均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很多成熟的艺术设计类用人单位的留人首选方式就是识别出高潜质、有创意的人才,让他们进入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和实践,使之流动起来,形成良性人才循环体系,这会对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其有美好的期待,进入优良的职业上升通道,让其无心跳槽。
鱼与水须臾不可分离,正如一些成功艺术设计类公司和其员工的关系,这类用人单位让员工的价值观充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况且艺术设计行业本身也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发展。如果毕业生的价值观与用人单位价值观吻合度高,毕业生才会感到真正的自在和满意,从而融入企业,避免心猿意马。《新快报》2010年12月22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能提高5%;毕业生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并且,毕业生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低,减少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4]因此,艺术设计类用人单位自身的文化和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一些艺术设计公司就聘请了第三方机构着手研发人才测评、评估反馈等相关软件产品帮助公司进行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敬业度、组织氛围等调查,以增强组织和毕业生的契合度,及时消除跳槽诱因的产生,达成相对稳定和谐的就业态势。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要善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准确全面地给自己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价值观倾向,了解并熟悉用人单位的特点和要求,科学评估用人单位,扬长避短,规避不合理、欠科学的频繁跳槽,慎重求职择业,避免错误就业或草率就业。如果是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或者心理因素不佳,则更应该有自知之明,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在行业人才市场和就业单位中的竞争力,而不是一跳了之。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定要“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不给学校、用人单位和自己添加不必要的麻烦。要以史为镜,应看到频繁跳槽曾给往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的不可逆的损失,应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学求知的态度,剔除畏难情绪,发扬实干精神,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与和与用人单位同甘共苦的意识。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还要认真对待签约行为,不把短时间内更换多个职业或者岗位作为寻找下一个职业或岗位的筹码,严禁出现随意或恶意毁约现象,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时刻考虑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和法律人,要有责任意识,在跳槽前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学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的招培造成不良影响,否则容易形成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在院校及毕业生本人的恶性互动。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艺术设计行业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艺术设计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艺术设计类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一起努力,找出各自造成离职率高的原因,特别要在校企产学脱节、行业环境欠佳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等因素上改进措施。各方均要正视频繁跳槽的现象,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降低某个特定时期内的离职率,增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减少频繁跳槽现象给校企生三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 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闽江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Z].33-37.
[2] 赵麟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
[3] 袁庆华,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4] 余锦境.HR三大暗招反“跳槽”[N].新快报,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