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音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易居”和“易识别”城市简称“两易”城市,是城市新型规划理念,它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了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城市的易居性反映了城市居民达到某种特定生活状态的难易程度,也作为易识别性的内在基础;而城市的易识别性则注重于如何向城市内外人群塑造自己的形象特色,从而使观察者产生对城市的感知和认同。廊坊市作为“津京走廊上的明珠”,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保持较好,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之机,应承担更多吸纳人口的功能,向区域化大都市方向迈进,故适合建立易居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恰逢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之时,应以提升城市软实力来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适合建立易识别城市。
廊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
廊坊98%的区域为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地处海河流域,水系比较发达。地下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石灰岩、白云石、硬铁矾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廊坊境内既有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宋辽古战道、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等传统旅游资源,也有香河第一城、文明中华城、新世纪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现代旅游景观。
廊坊有六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加工产、会展旅游业。全市拥有数万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摩配件、新型建材、家具制造、会展旅游、印刷包装、房地产、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
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51.5亿元,同比增长11.8%。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22.1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9亿元,增长27.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水平。地方税收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六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在廊坊市推行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战略的目标是满足建设易识别城市的需要。为此,廊坊市应该首先结合本地特色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城市发展理念,其中就包含对城市功能、发展方向和区域角色的定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用简短语言进行概括的发展理念。这个过程中发挥市民参与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其后的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实际上都取决于市民的认可程度,如果市民不理解、不支持这种发展理念,则很难采取与这种理念相一致的行为,也无法在视觉审美上达成一致,这就需要就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角色等方面广泛征询市民意见。我国许多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缺乏城市发展理念选择过程的市民参与,无法形成市民的映应,同时城市发展理念雷同现象严重,无法准确表达城市形象,这些错误都是廊坊市推行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时应该避免的。
在确立了城市发展理念之后,接下来的城市主体的管理、生产和交往行为应该能够体现城市发展理念的内在价值,城市政府要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结合教育、管制等治理手段引导市民行为和企业行为符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基本精神。随后,城市营造过程中要尽量推广使用能够体现城市形象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包括市花、市旗、市徽、市歌等,也包括名称、色调、构图和数字等,将这些视觉符号应用于产品、办公用品、宣传制品、环境系列、装备与运输工具、服饰、事务用品、广告系列、公关特别节目系列等要素之上。在对外宣传时要始终坚持以这些视觉符号为载体,强调视觉符号的突出显示。
在我国,城市增长并不具有放任性,较强的行政控制限制城市的随意增长。特别是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约束了城市土地的使用,城市规划审批制度也要求地方政府的规划方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论证和批准才能实施。但不可否认,在私人利益的驱动下城市空间有为财富扩张让路的倾向,同时快速城市化的要求也决定城市增长扩张不可避免。在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增长之间,廊坊市城市发展需要寻求平衡,精明增长战略能够为廊坊提升城市空间的科学使用,在不过度扩张城市边界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秩序的合理安排提供指导。按照精明增长理论的要求,廊坊市未来城市规划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边界设线控制原则。对城市边界所能达到的范围进行有法律法规约束的政策限制,在城市区划中明确标识出城市可扩张的最大区域,边界外的区域严格实行非城市化处理,即以发展农业、园林和植被覆盖体系为主要用途,对于越界建设行为予以坚决制止。
(2)四线管制原则。所谓四线管制即道路网(红线)管制、绿地系统(绿线)管制、水域(蓝线)管制和景区、文物保护(紫线)管制,在城市规划区域内通过四线管制保证公共用地的充足供应,因为公共用地的面积直接决定城市所能容纳人口的多少,城市空间过多地被私人占有和使用会降低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
(3)有机疏散原则。城市更新不能完全寄托于新城市的建造,而应该有计划地对城市空间实施分块治理,按照城市整体风格和未来发展需要依先后顺序分别更新部分城区,通过政策优惠引导旧城区居民和企业向新城区转移,然后再以更高发展目标对旧城市进行改造,如此形成城市新旧城区循环交替更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空间的渐进扩容。
经营城市包括城市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经营两个方面。有形资源包括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等领域。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区位、地上、地下所形成的多维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所拥有的自然生成资源,如土地、山丘、河湖、森林等,都是城市经营的资本。城市功能载体指的是城市中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人力作用资产,如道路、桥梁、房屋、车船等,用以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城市经营的资本。无形资本包括所有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色文化等。总体上来讲,经营城市战略通过对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促使其保值增值,实现城市发展资源的滚动增长。经营城市战略的理念价值要大于实践价值,因此在经营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存在许多经营城市的具体做法,简要列举如下以供参考:
(1)策略性经营城市土地资源。通过改善特定区域内土地周边基础设施、景观环境等促进相关土地价值的增长,以政策导向引导土地收益的提高。比如城市政府可以将城市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公布于众,或者在待开发地区修建道路、景观等工程,使企业认识到相关地区土地价值的增值空间,同时政府对该区域内土地实行严密控制,在一定市场化运作过程后,该区域土地价值必然会相应提升,从而使城市政府以更高价格出让土地,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北京市的密云县,将闲置8年的1000亩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公司,政府获得2000万元的出让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推行无形资产的商业化运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城市的历史古迹、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形资产,成为城市升值的重要源泉。将这些无形资产经过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特色鲜明、指向性明确的商品,从而在市场交易中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城市文化价值。
(3)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售国有和集体企业;拍卖、转让城市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公交线路、商业网点、公厕、路灯、报刊亭等有形实物的经营权,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冠名权;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和股票;组建城市建设信用社,建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经营资产抵押、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信贷、参股、控股,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等等。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推进战略都不可忽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即满足市民公共生活需要。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战略、精明增长战略以及经营城市战略也都要服务于这个根本宗旨。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合作才是真正推动城市规划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城市规划方案的选择与实施阶段都不可忽视公民参与的价值和作用。无论城市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城市精明增长的方向,还是城市资产的经营,最终的所有收益都要回馈到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和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