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2012-08-15 00:45丁素英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技能

丁素英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大学IT》是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IT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能够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了解网络和通信的有关知识,了解数据管理的基本过程,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熟悉多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 《大学IT》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IT》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室理论教学与机房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独立授课。理论教学在教室内进行,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普遍感到似懂非懂、难学易忘,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同时,由于理论课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断续、分散,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当相隔一段时间进行实验时,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忘记了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运用操作知识,容易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较长。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有“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导致了基础差的同学效率低下,进步不大,基础好的同学没有明显的提高,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动力不足。失去理论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重复练习,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近年来,我院对《大学IT》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打破了沿袭已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十分显著。

2 “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以技能训练教学为中心,以模块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由同一位专业教师担任学科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的教学,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于一体,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1]

3 《大学IT》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大学IT》是一门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为了使学生受到比较系统的实践和训练,将理论、技能融于一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用实验方法进行辅助,再将它运用在技能训练中。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对《大学IT》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3.1 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技能

信息时代的学生学习要求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以培养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能力;由他主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学习向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习转变,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正如科学家杨振宁所说:“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信息技术下的信息化教学观念赋予了更多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转移”:

(1)教学“中心的转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为中心转移为以学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为能力培养为中心。

(2)教学“目标的转移”: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移为培养能力型(重点是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和会学习能力),由适应计划经济社会型人才转移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市场竞争、高科技、数字化环境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技术的转移”:由普通的媒体技术转移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信息技术,由此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乃至教学理论、课程与技术的整合的一系列变化和转移。[2]

利用信息化教学,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过程的讲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学生要从被动、低投入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交流;学生的知识不是传授来的,而是通过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对知识简单回忆的标准,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意义进行自主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一体化教学

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如第1章IT概论部分,配合Windows基础实验;第2章计算机硬件系统,配合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实验;第3章计算机软件,配合Word 2003的基本操作、表格处理、排版设计,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编辑设置、图表的创建与编辑、数据处理;第4章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语言,配合VB程序设计;第5章网络与通信,配合Internet的基本操作、邮箱的设置以及邮件的接收和发送;第6章网络信息安全;配合防火墙的设置、Office文档密码设置;第7章数据管理,配合Access数据库;第8章多媒体,配合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幻灯片设计、演示文稿的放映、网页的基本处理技术;第9章IT新应用展望,配合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红外及蓝牙通信。根据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配时间。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为纲、技能训练为线,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内容,采用应用技术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既侧重实际操作,又强化技能课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3 提高教师水平,精心设计课件

目前,多数教师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和应用的能力还不尽人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学会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学会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美的熏陶。所以,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课件应具有科学性。我们授课的每一讲教学内容,都对应教材的某些章节,教学重点难点都在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详细列出。目的明确,内容准确,表述规范,文本、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合理搭配,层次分明,屏幕设计清晰高雅,色调适中,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注意引导式启发,防止简单的书本搬家,及时增添一些新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其二,教学课件应具有可教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就是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既要有利于教,又要有利于学。我们首先要考虑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教学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教学课件。在确定制作教学课件的内容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因为用动画、音像或视频来演示,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其三,教学课件应具有易用性。课件是用来提高课堂效率的,课件要尽可能容量小、界面简洁、链接正确、运行稳定。当操作者发生不正确的操作时,可以很容易的退出,避免死机。其四,教学课件应具有形式多样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大量的声音、图片、动画和规范格式化的文字,能够实现视觉与听觉、静止与运动、空间与时间、暂时与永久的形象化教学。

3.4 改革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技能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积累与继承,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连续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严格按照时序概念推演。信息时代,面对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知识,将其梳理成适于教学的连续体系已非易事,教师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虽然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整体地教学设计,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再单纯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计划经济的工作型,而是以“人力开发”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生存能力为主题的应用型。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手段,根据各章节内容及学生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贯穿教学始终。重点讲授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尽量将获取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过程。

为了教学改革,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每个实验室组装了大屏幕、投影仪,配置了教师上课专用计算机,安装了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授课时,打开凌波软件,教师端控制大屏幕和每台学生用计算机同时显示授课内容,包括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

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3.5 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在师生交流中,教师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那就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在设计课件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组织和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优势,避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成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机器、机器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3.6 重视学生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通过预习实验指导书,对该次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内容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心中有数;相反,没有预习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边翻指导书一边做实验,时间紧,感到很累,敷衍了事。因此,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又进行了以下改革:学生在做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将本次实验内容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技巧演示一下,并预留一定的思考题;然后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分门别类记录,加以整理;多数学生做完实验后,让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进行纠正,引以为戒,总结实验方法,使知识系统升华。

3.7 及时反思教学,审慎应用不足

每个教学过程完成后,都要对本次课的授课效果作一次认真总结。如课堂上学生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哪些操作方法没有熟练掌握等,随时了解学生的听课、实验情况;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如本次授课过程中哪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哪些环节比较生动,及时了解课件的使用情况,教学内容多还是少、课件设计是否合理、动画演示是否到位、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等;学到哪些操作技巧,哪些操作没有完成等,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控制理论与实验时间分配;通过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潜心研究多媒体课堂教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4 结束语

《大学IT》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充分融合,将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指导与求知过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体化”教学涉及面广,实施条件高,工作难度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帆风顺,完美无瑕,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苏永华.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6):37-39.

[2]禹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65.

[4]许艳惠,魏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0-11.

[5]武峭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9):114-115.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课件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画唇技能轻松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