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德责任观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感性

邢 燕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康德以其著名的三大批判为世人瞩目,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巨人。康德曾为自己写过这样的墓志铭“有两样事物使我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表达了康德对和谐自然秩序的赞美和对人类道德问题的关注。并且,与头上的苍穹比起来,康德更重视道德法则。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类道德冷漠、责任意识弱化等道德问题。“责任”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真伦理学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因此,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康德的责任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责任的内涵

“责任”这一命题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康德对责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责任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说明责任”。[1]17-21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开始就提出“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的意志,没有什么能被设想为可被称作无条件的善的东西。”[2]1事实上,正是在“善的意志”的指引下,康德将“责任”概念提了出来,并指出“这个责任概念包含了善的意志的概念”。[2]7可见,责任是善的意志的体现,是检验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

康德通过三个命题来进一步界定责任的。第一个命题是:“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其必须是出自责任而被做”。[2]11康德指出,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出自布施恩惠或是出自偏好,而是出自责任。一个人的行为只有是自己主观想去承担的,而不是被动承担的,才具有道德意义,相反,则无道德可言;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自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并不来自于通过此行为而要实现的目的,而是来自行为被规定的准则”。[2]11康德认为,准则是意欲的主观原则,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被规定的准则,则是具有理性之人凭借理性思维去判断善恶,并依之行动的、抛弃一切感性欲望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不依赖于行为对象而实现,而是仅仅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这与欲望力的任何对象无关”。[2]12也就是说,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这就告诫我们在行动时,不要去考虑或顾及责任是什么,而要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实现行为的道德价值;第三个命题是:“责任是出于尊重规律而做出的行为的必然性”。[2]12在这个命题中,康德赋予了“尊重”崇高的地位。他认为,尊重唯一的对象是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实践性通过尊重而得到实现,它是对道德规律兴趣的来源,不是出自恐惧或是偏好。可以看出,第三个命题就是前两个命题的结论,它指出了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以规律为前提的行为必然。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理性能力之人在行动时不能只是为了责任而责任,责任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可见,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这三个命题,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去把握责任这一概念。

二、把握责任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康德以责任思想为中心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并将责任看作是检验一切行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危机不断出现,致使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明显,责任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

1.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企业拖欠工人的工资或某个企业因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倒闭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说明,企业要想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必须无条件地承担以人为最终指向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尊重职工,尊重工人的主体地位,保障工人各项权益,促进工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工人才能为企业努力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次,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这一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基本组织,必须先天地承担起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之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且在满足物质生活方面需要的同时,也不能损害精神生活方面需要的责任。企业存在的根据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这一社会责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危及了人民的生命,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法律上,都应被坚决取缔企业只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出出自责任的行为,才能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2.个人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是,要知道,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却是以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这样惨痛的代价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个人责任。

首先,个人要以身作则,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环境质量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个人和子孙万代是否幸福。每个人都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自身善的意志出发,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去保护环境。其次,个人要凭借理性能力辨别善恶,承担自己的责任。康德认为,任何人都包含着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人只有作为理性的人,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才能是先天掌握道德规律并且认真践行道德规律的人,成为摆脱了人的感性欲望约束的人。所以说,只有坚持理性的人才能把责任承担起来,其行为才会具有道德价值。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的载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忽视自己的责任,都从感性出发,想破坏就破坏,那么我们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理性出发,做到心中有环境,行动保环境,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合格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每个人都能明确并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地幸福。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必须要正视自己的责任,摆脱感性欲望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像康德所描述的那样,做什么事情都是出自责任,而并不是为了合乎责任,使自己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1]卢杰雄.康德道德观论析[J].外国哲学:第十五辑,2002.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孙少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康德伦理学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艺术百家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