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菊,郭荣娟
(1.广西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2.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 476002)
试析“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郭荣菊1,郭荣娟2
(1.广西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2.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商丘 476002)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与自然、社会亲密接触,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实现对参与者灵肉的双重历练,并通过汲取大自然的精神与力量,获知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生存力.认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心理健康,增强其环保意识.指出在生态环境窘迫的今天,通过高校课程设置积极引导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走入校园,不失为一种生态教育的积极做法.
生态体育;生态体育教学;高校
从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R.帕克在《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最先提出“人类生态学”概念至今九十余年[1].生态学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发展却较快,无论是研究领域的广阔性,还是与其交叉学科的数量,都是非常突出的.当下,教育生态学研究日渐兴盛,然而在我国,体育生态的研究明显滞后.面对世界生态革命、低碳生活的浪潮,体育界正在深刻地反思和研究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积极探索“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发展策略,以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发展生态体育涉及社会、自然等诸多因素,但其基本途径仍然是通过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来实现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学者对“生态体育”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虽较其他学科发展显得稚嫩,但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有:蒋训民的《构建高等体育院系的体育生态教育体系》、谢雪峰等的《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现状与思考》、曹秀玲的《体育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实证分析》、邓罗平等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体育”进行了阐述与介绍,特别对其在完善和充实高校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综合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态体育”的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移植的和提出问题式的研究,总体上显得单薄;其次,虽未冠以“生态”,然而与其相近或内容相契的体育研究较多,为现在及今后“生态体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滋养.由此可见,“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彰显了时代气息.
目前学者比较认同的概念如下[2]:“生态体育”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指:使学生与自然、社会亲密接触,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实现对参与者灵肉的双重历练,并通过汲取大自然的精神与力量,获知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生存力.
“生态体育”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环境和教学场地,而且使弱化高校体育场地的局限性成为可能.“生态体育”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2.1 自然性
“生态体育”是指让学生走出原有意义上的课堂,融入大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获得身心发展,提升内心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体育锻炼中无论人们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身形之美,还是为了达到内在的身心愉悦、延长寿命,健康始终是人类为之所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这些也正是生态体育的内在体现.这种生命的延续性正是生态体育的可持续性的最直接的体现.
1.2.2 时代性
从“更高、更快、更强”到“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理念的转变,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符合时代的强音,真正体现了全球各民族平等以及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从而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生态体育”理念下,各个高校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创编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校生态体育课程.
1.2.3 层次性
现代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信息网络及其他系统构成的多因子、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自然—体育—社会的大系统,包括人在内的从低级向高级有序的构成系统[3].人是体育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并制约着体育环境效能的发挥.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人对生态体育不同层次功能发挥的影响,挖掘各个层次对体育的效能,通过对人的管理,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2.4 适应性
在某种程度上,生态体育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主动适应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世纪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摈弃目标单一、重专业轻基础的“专才型”培养模式,而转向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未来,重基础、重个性、重素质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方向,改革教学手段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1.1 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最近,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街头巷议都在谈论高校大学生犯罪的增多,如何杜绝“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现象的产生,让社会对当今大学生有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成为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大学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2.1.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但又不成熟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生理机制还是心理方面都还不能完全融入社会.因此,必须对他们加强管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加强心理引导,避免学生在校期间荒废学业与青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逃课的人数不占少数,而且他们逃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学业的厌倦、缺乏激情、对前途的迷茫、空虚等方面的因素.“生态体育”对学生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在改善社会交往、抑郁、焦虑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其锻炼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减少厌学、逃学现象的产生,减少学生在校期间不安全隐患.
2.1.3 高科技在高校的运用为构建“生态体育”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
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简单地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修复是难以达到原有状态的.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在体育设施及相关领域中的运用是可以缩短生态环境自身修复的进程的.高科技手段在“生态体育”中的运用必然会增强该模式在高校中开设的优势.在高校构建新的教学手段的过程中,也只有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并将其转化为生态动力,才能使在体育领域中出现的对生态环境有碍的问题及隐患得到良好的解决与预防.总之,实现高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格局.
2.1.4 “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为高校“生态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模板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世人打开了一篇和谐的篇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在奥运场的软件、硬件设施上处处得以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渐渐成为继顾拜旦提出的“和平奥运”之后的主旋律.由此可见,高校在推进“生态体育”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其理念与方式,灵活运用,让“生态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朵奇葩.
2.2.1 自然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
当下,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的加快、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旱涝灾害频繁,以致流行病蔓延.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使得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遭受了来自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恶化,为我们进行“体育生态”教学带来诸多制约因素.
2.2.2 生态意识的淡薄
通过对全国59所高校3 500多名大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生态知识不太了解,对于生态保护方面的了解还很肤浅,整体保护生态的意识浅薄又肤浅[5].大学生是倡导、推动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国家有关部门在高校也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在面向社会传达环保理念及生态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使他们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同时,也积极地向社会群体传达环保的理念,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也应看到,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多数情况下仅停留在参与活动的层面上,还不能将这种态度在生活中有效地体现出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促进生态保护事业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2.3 “生态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学者对“生态体育”进行了研究,但调查发现,真正采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极少,有些院系虽然尝试着开始了小高尔夫球、钓鱼、定向运动、木球、拓展训练等课程,但仅是作为新课程的尝试,并没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统一认识.因此,“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缺乏实验研究,需要有敢于尝试者先行,形成局面,带动整体发展.
2.3.1 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进行生态教育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虽然我们积极提倡自然的权利与环境伦理,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高校体育具有传承和发扬生态体育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大学生是社会趋向的引领者,他们的观念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时代.[6]所以,在高校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辐射到周围的人群,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
2.3.2 体育院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生态教育
21世纪的大学生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生源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运用特色专业吸引学生的眼球是赢得生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90后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能从被动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与理念,“生态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树立学校专业的特色,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的需求,另外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可以缓解当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问题[7].这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让学生更加理解人文体育、绿色体育、天然体育、环保体育的理念.因此,体育院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寻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模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为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2.3.3 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生态教育
时代的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8].因此,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使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把体育教学内容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学校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结合季节的变化在不同的学期进行课程设置,如可以利用山地开展登山、野外拓展、野外自救、蹦极、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利用大海、河流、池塘等开展沙滩排球、游泳、钓鱼、潜水、漂流等体育项目;有旅游景区的可以结合开设体育旅游、体育保健、理疗等项目.总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有关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的可持续性,更能够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的多元需求.
2.4.1 实践经验方面
相对于西方的生态体育模式,我国的生态教学起步较晚[9].在体育领域,近十几年才有学者专家开始此方面的研究,但并未在整个体育界形成生态研究趋势,所以对体育院系学生进行生态体育教学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研究还缺乏深入与实证性的论证,在操作上也缺乏理论性的材料作为指导,导致盲目性较大.
2.4.2 教学方面
当前,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还不完善,缺乏国家性的大纲、计划、教材等,生态体育课程还缺乏有深度的实验,没有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可以借鉴,缺乏实战经验,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论证,缺乏深度和广度[10].生态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应急经验和救助措施,就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师资培训不全面,仅有定向越野等方面的一些培训,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就要付出较大的心血和成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手段也是一套体系,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发与使用,必然也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评价体系的制定需要经过反复的论证,不可能一蹴而就.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推动教育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必然为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丰富教学手段及内容、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积极的体育环境,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探究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学生课余生活,引导专家学者对生态体育的研究,推动生态体育的发展.当下“生态体育”在高等体育院系的运用可以说是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如何克服劣势,接受挑战,突出优势,抓住机遇,成为高校体育进行改革的主要问题.
[1]邓跃宁.学校体育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5):89-91.
[2]成守允,刘东辉.论教育生态环境和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3):12 -15.
[3]谢雪峰,曹秀玲.体育生态的敏感因素与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J].体育科学,2005,(12):84-86.
[4]赵沁平.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J].新华文摘,2006,21:121 -123.
[5]赵相春.生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报,2010,(3):74 -76.
[6]邓罗平,许占明,张铁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1):73-75.
[7]将训民.构建高等体育院系的体育生态教育体系[J].贵州体育科技,2009,(2):52 -54.
[8]曹秀玲.体育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实证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 -6.
[9]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94 -1096.
[10]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38 -539.
Analysis of“Ecological Sports”Teaching Mode in Application of Sports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GUO Rong-ju1,GUO Rong-juan2
(1.Sport Dept.,Guangxi Normal Inst.,Nanning Guangxi 530023,China;
2.I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Shangqiu Henan 476002,China)
The“ecological sports”teaching mode is a intimate contact among student,nature and society,using proper sports teaching method,realizes the double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nts’spirit and body,and by absorbing the nature’s strength and spirit,obtaining certain soci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cultivates students’flexibility and survival force.The“ecological sports”teaching mode is applied to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will enrich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mode,realize the diversity of the teaching means,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study,promote college students’humane attainment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an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oda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 distress,so that by the arrangement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actively to guide the new teaching mode into campuses,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ecological education’s practices.
ecological sports;ecological sports teaching;universities
G 807.04
A
1673-2103(2012)02-0135-04
2012-02-13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jgxm-30)
作者简介:郭荣菊(1981-),女,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