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机制探究

2012-08-15 00:55胡国宝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责任

胡国宝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道德责任既是伦理学中一个常论常新的范畴,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回避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实际就是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叫人负责地去行动。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大学生所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和他们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责任规范;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即自觉地做好应当所做的事的心理态度)。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理解为高校教育者的道德责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这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者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转变。

如很多专家、学者所言,道德责任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品质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笔者在总结前人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总结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责任品质的现状如下:

1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结构与现实状况

1.1 对自我的道德责任

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是根本无力承担其他责任的。自我应该理解:只有当你拥有一个出于责任的道德自我,才会拥有内心的安宁,你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这就需要大学生承担起自我的道德责任。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现象严重,考试作弊或找“枪手”等大有人在。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物质享受,部分女大学生甘愿被包养成“二奶”或通过卖淫的方式获得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做事易冲动,目前大学生的暴力犯罪成逐年增长之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我,包括自我的生命,导致大学生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行为;搞不清楚自我的真实需要,无法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很多大学生还过多的依赖老师和家长。而这一切都说明当前大学生不能很好对自我承担道德责任。

1.2 对他人的道德责任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得好:“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学问。”人通过“他人”而成为“自我”,他人便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呈现自我、发展自我,离开了他人这面“镜子”,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就会产生严重缺陷,人格发展也将同样会受到扭曲。而对他人负责与人为善、和睦共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承担起对他人的道德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浓重,缺乏对他人应承担道德责任的理念。一些同学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他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一些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我利益,不管他人利益、人为的将利己与利人相分离,忽略了他人对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

1.3 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个人的一切来自社会。因此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努力回报社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类主体”。而社会转型期的各类消极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行为选择。部分大学生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凡事从“我”出发。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有些学生不愿承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自由主义倾向严重,不遵守集体和社会的统一规定,缺乏应有的集体利益观念。

1.4 对国家的道德责任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也以其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对国家承担道德责任的典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境界,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将来回报祖国。然而,遗憾的是,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国家责任感。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关心个人的“风花雪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对于国际形势、恐怖战争、国计民生、天灾人祸、国家兴衰漠然处之,甚至麻木不仁。

1.5 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存在,人必须依赖自然,回到自然中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追求对自然的最大可能的征服和控制,结果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问题,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我们对自然承担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而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义不容辞。然而,现实是部分大学生将破坏环境视为儿戏,诸如用水不关龙头,人走不关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在校园里屡禁不止,缺乏关心自然的良好意识,丧失了对自然的基本道德责任。

2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低效的微观归因

2.1 模糊且不顾个性的信息传递,导致知晓度不足

“德育实效性中的知晓度反映的就是受教育者获得和理解道德价值信息的多少和程度。从传播学的观点看,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让受教育者获取和理解一定的道德价值信息是道德教育基本的、前提性的任务。因而知晓度是评价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性指标。”然而,在多元价值观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缺少一种核心的价值理念,致使大学生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在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矛盾中不知该信谁,导致学生的知晓度不足。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种不尊重个体差异并束缚求异思维能力的同化教育,是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是违反教育应该关注“最近发展区”原理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也最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在这种教育之下,学生只是记忆的工具,而不是能动接受的主体,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知晓这种教育模式下所传递的信息。

2.2 知识信息的一味灌输,导致认同度不够

“德育实效性中的认同度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对所接受的道德价值信息认可和赞同的程度。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事实、知识信息为载体,传播灌输某种思想观念、情感、信念、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受教育者对某种价值观产生认同、信服并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和信念。 ”[2](P301)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是完全不顾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只强调一味灌输甚至是强制服从的填鸭式教育。实际上,灌输式教育仍然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但灌输式教育不是只强调强制与服从,而是注重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渗透式的灌输。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教师只要把道德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知晓,是否理解,学生只是接受道德信息的容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接受教育内容,不愿吸收内化,更不用说认同。

2.3 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使内化度较差

“德育实效性中的内化度是指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教育要求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内在信念、态度、品质的程度。它是在知晓和认同的基础上,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信息、情感、观念等进一步的肯定、赞同和接受,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刺激的最高程度的同化反应。内化是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相应品质和行为形成的起点。能否内化是区分教育有无成效的分水岭。”然而,中学片面地追求科学知识,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其运行只为应付高考,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的发展。而在大学,尽管学生已经远离了升学的重压,但学业成绩、就业压力等问题又使得情感、个性等其他东西无法充分地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科尔伯格所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引导下的责任教育,忽视乃至否认了学生的自由,学生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这样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养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4 道德责任与利益的分离,导致行为缺乏意向性

“德育实效性中的意向性是指在自己信奉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做出相应行为选择的愿望和意向,也就是动机强度。意向性或动机强度作为行为的发动或准备状态,是反映能否由知转化为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有了需要,人们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诱因作为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应该是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行为意向性诱因的首选。然而,由于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重义轻利,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道德束缚,要求人人都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式的人物,使得道德责任与利益的相分离;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价值观念已有所转变,人们更大胆的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道德责任与利益的分离必将使人们的道德责任行为因缺乏诱因而难以产生动机或意向性。

2.5 片段式道德责任教育,致使行为没有一贯性

“德育实效性中的一贯性是指道德行为的价值稳定性、连续性和习惯化。一定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就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就成为自然的品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高校道德教育要以促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标。 只有稳定一贯的、习惯化的行为才真正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才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空间上是分割的,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造成了特殊的片段式的道德责任教育。学生良好道德责任品质的最终形成是生活体验、环境反馈等多种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道德责任品质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一、相互配合,可目前的状况却是三者各自为政,甚至是相互冲突、矛盾,致使学生不知如何是从。在时间上,我国的道德责任教育也是片段式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可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当国家明令强调要进行道德教育时,或是国家的重大节庆日(如国庆节、建军节)时,或是社会或学校出现重大道德问题甚至恶性事故时,才较为重视道德教育。这种空间上被分割,时间上不连续的片段式的道德责任教育就很难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价值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习惯化。

3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机制保证

3.1 运用监测预警机制保证大学生道德责任知识的高知晓度

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做好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基础。道德责任教育的监测机制就是通过选择一套具有量化特征的指标体系,建立道德责任监测系统,对道德责任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对道德责任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消解实现有效的预警监测。道德责任教育的预警机制,就是建立道德责任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动态,主要包括对道德责任的知晓程度,大学生对道德责任的情感和态度等。建立道德责任教育监测预警机制,是通过对涉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估运用,正确判断道德责任行为动向和趋势,为道德责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预防不负责任行为的发生,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大学生学习道德责任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大学生对道德责任知识知晓的目的。

3.2 运用政策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道德责任知识的认同度

道德责任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满足需要的问题。当人们的需要合理、正当且与目标相一致时,在现有条件下如果可以实现,政策应加以肯定、鼓励,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是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适当的需要会激发主体实施良好的行为,而失当的需要则会诱导不良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的需要加以调节和引导,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合理的需要结构的目的。然而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大环境下,获得较高的考试成绩成为大学生的最重要的需要,大学生其它方面的需要受到压制,甚至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没有得到肯定和鼓励。大学生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误认为道德责任对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而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乏认可和赞同道德责任知识的动力,他们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责任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坚决的去支持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行为,反对社会和学校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以明确的态度,树立重道德教育的方向,以调节和引导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使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而保证学生认可和赞同所习得的道德责任知识。

3.3 运用效果评估机制反馈校正大学生道德责任知识的内化度

“所谓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评估机制,就是通过建立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反馈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估道德责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它是道德教育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道德责任教育评估效果的开展,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部门时刻从实际效果出发考虑问题、安排工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也会有效地解决‘一手软、一手硬’问题,有利于公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业绩、贡献和作用,承认道德责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有利于改革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创新形式和方法,进一步实现道德责任教育的科学化。”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在道德责任教育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使道德责任教育顺应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和结合多种因素,诱导受教育者逐渐接受道德教育要求和道德价值观念并吸收转化为自我内在的信念、态度和品质,从而确保大学生对道德责任知识的内化。

3.4 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行为意向性

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一定使自己出丑。“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道德责任教育要引导利益追求的方向,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使各种利益都能适当兼顾。特别是要处理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时候,大胆的引入激励机制、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激励。不要强求每个人都成为雷锋;当人们承担了道德责任,做了善事,要敢于关注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及时的激励,使“英雄流血又流泪”成为过去。在社会大谈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承担道德责任与否成为人们利益的一部分时,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行为必然应有适当的诱因而充满动机和意向性。

3.5 运用调控整合机制保证大学生道德责任行为的一贯性

如前所述,片段式的道德责任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为缺乏一贯性。然而道德责任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因此,为了使道德责任教育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运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建构道德责任教育调控机制,以适时对系统运行过程加以调控。为此,要把道德责任教育视为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既要把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又在保持该系统自身的性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道德责任教育维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道德责任教育获得更高级的适应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建立道德责任教育整合机制,即从道德责任教育整合对象分析出发,围绕道德责任教育整合中心,来设计道德责任教育整合运演。当我们在道德责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统一指挥、上下结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保证道德责任教育系统的整体战斗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行为具有一贯性。

[1]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300-301.

[2]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8.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4]周庆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监测网络建设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青年探索,200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7]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责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