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错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8-15 00:45:45马福婷吉晓光刘守义
关键词:西北地区蔬菜加工

马福婷,吉晓光,刘守义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冀西北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行政区划上主要涵盖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的坝上和部分坝下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为冀西北地区发展错季蔬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对流通市场的培育,蔬菜产业现已成为冀西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冀西北成为河北省蔬菜主产区、全国五大错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产业对农民的人均收入贡献率达50%以上。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冀西北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发展该地区蔬菜产业,促进冀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冀西北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1.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特色逐渐显现

2003~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冀西北地区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从66 803hm2发展到84 715hm2,蔬菜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增长指数为1.268;以2000年生产情况作为基期,2006年蔬菜总产量增加了2 309 182t,增长指数为2.060,蔬菜总产值从151 303万元增长到312 378万元,增长了106.5%[1]。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坝上节水裸地无公害蔬菜,坝下特菜和城郊高效设施蔬菜三大基地,主栽蔬菜品种3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蔬菜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的大县已达到6个,坝上张北、康宝、沽源、尚义4县的种植面积均在1万hm2以上,产值超过4亿元的强县达到6个,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优势蔬菜产业带,如张北的大白菜(0.07万hm2)、崇礼的甘蓝(0.14万hm2)、尚义的西芹(0.2万hm2)、沽源的菜花、架豆(0.27万hm2)等。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无公害,已成为该地区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北省首位,成为北京、天津、内蒙、山西等10多个省区的主要蔬菜供应源。

1.2 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长足发展,质量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冀西北地区海拔高、气候凉冷、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较强优势。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有利于喜凉蔬菜的生长和后期养分的积累(如大白菜、大白萝卜、西芹、胡萝卜、洋葱、西兰花等)。蔬菜产品质地脆嫩、干物质含量高、色泽饱满,上市期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恰好是国内大部分地区蔬菜销售的淡季。优良的错季蔬菜产品在国内许多市场上质量优、价格低、销量大,具有较高的商品性。冀西北地区长久以来经济落后,无工业基础,基本没有污染性的工业企业,水源、土壤、空气基本无污染。凉冷的气候特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相应减少了用药量和用药频率,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安全性。优良品种率达98%,其中大白菜、西芹、西兰花等品种优良品种率达到100%[2]。

目前已建立了蔬菜标准化、产地产品认证、质量检验检测三大体系,7.07万hm2生产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环评认证,认证面积居河北省首位。建立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单位和蔬菜生产基地备案制度、质量安全溯源制度、质量安全问责制度等一系列质量标准体系,从源头把好蔬菜质量关。2004~2008年,共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蔬菜质量速测点86个,建成了张北县大白菜(0.13万hm2)、尚义县西芹(0.07万hm2)、沽源县菜花、白萝卜(0.06万hm2)、崇礼县胡萝卜(0.04万hm2)、怀来县豆角(0.02万hm2)、赤城县特菜(0.02万hm2)、阳原县甜椒(0.03万hm2)等7个市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蔬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

1.3 加工流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对大部分上市蔬菜进行等级分拣、包装和销售上市,如张北战海的大白菜,崇礼马杖子的甘蓝,大青沟乡的大白萝卜,沽源闪电河、二道渠乡的菜花等都实行等级包装与销售,产品远销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全区共建有10多个大规模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60多个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能力300多万t,交易额达30亿元以上。建有恒温库252座,日处理能力9万多t。2003年以来,张家口市政府在实施 “龙头企业振兴工程”中,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蔬菜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60余个,拥有农村经纪人队伍12 000多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数量不断增加,作用日益突显,提升了现代化发展水平,已基本形成了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产业组织模式。蔬菜产业 “龙头”企业中的京北富源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3 000余户农户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000元以上。

2 冀西北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冀西北地区错季蔬菜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但面对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调整,各地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张家口市的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带动能力弱

鲜菜加工、配送业发展滞后是冀西北蔬菜产品走向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重大障碍。缺乏大型的净菜配送中心,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能力低,龙头企业数量小,带动能力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区最大的蔬菜加工企业,带动基地面积仅550hm2左右。企业竞争力不强,大多数还处于低能力、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

2.2 品牌意识淡薄

冀西北销售的蔬菜产品中65%无品牌,沿用传统的产销模式,生产出的鲜菜用袋一装即进入市场,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也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在市场上卖不了好价钱。品牌战略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是由于菜农的经营过于分散,在品牌注册、市场开拓等方面意识不足。二是许多蔬菜加工企业资金投入少、科技创新和品牌培植能力差,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拥有蔬菜品牌的企业也因品牌影响力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据统计,北京新发地、大钟寺、八里桥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及超市发、物美、京客隆等大型超市80%的菜来自于冀西北地区,但大多数菜是散装货,是给别人贴牌的半成品,很难觅到冀西北地区企业的蔬菜品牌,形成了高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知名度的鲜明反差。

2.3 缺少特色产业和品种数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发达地区把蔬菜的品种和数量作为衡量该地区生活水平的一项标准。相比之下,冀西北地区的蔬菜品种单一,缺乏新、特、优品种,目前各县主要以种植西芹、萝卜、菜花等蔬菜品种为主,种植比例占设施蔬菜面积的90%以上,而其他品种蔬菜较少,甚至没有。单一品种种植风险加大,满足不了客户的多种需求。近几年,张家口市政府提出了 “调整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增收”的整体工作思路,蔬菜种植机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西芹、萝卜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蔬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导致西芹价格持续走低。新、特、优品种依旧空白,非常不利于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竞争,也制约着菜农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必须大力发展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种的产业化模式。

2.4 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农业产业中,蔬菜的科技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长期蔬菜科技投入的不足,冀西北地区的蔬菜产业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研究严重滞后,蔬菜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远不能适应蔬菜产业的发展需求,使冀西北地区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蔬菜品质资源,提高蔬菜产量和产品质量,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科技支撑的作用。由于冀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类型、耕作制度,造成了该地区的蔬菜种植生产劳动强度大,投入多。长此下去,势必造成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科研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 冀西北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深化蔬菜加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蔬菜初加工,加工增值在3倍左右,经多次深加工转化后,增值可达十几倍甚至几十倍[3]。冀西北地区深化蔬菜加工,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做强现有蔬菜企业,大力发展脱水干菜、冷凉菜、保鲜菜、蔬菜饮品等深加工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连锁经营、超市配送、冷链储运为主的蔬菜商品化处理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和销售升级,增强产业拉动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化经营,真正形成基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企业向农产品企业靠拢,蔬菜粗加工企业向精产品加工企业过渡[4];三是蔬菜加工企业要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精通国际贸易法规法则,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争取蔬菜出口订单,让冀西北优质蔬菜产品走出国门,打入更多国际市场。

3.2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名牌产品

应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和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首先,应对生产基地、蔬菜加工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创建主体实力弱等问题,张家口市各级政府应积极努力打造 “张家口坝上蔬菜”品牌,积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结合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消费需求,努力打好 “绿色”这张特色牌。以品牌占市场,实现由单纯注重规模扩张到与打造品牌并举的转变。二是做好品牌推广工作,对现有 “金莲川”、“尚亿”、“三河源”等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将其培养成国内乃至国际名牌产品,以名牌的影响力促进地区整体蔬菜产业的知名度,进而带动冀西北蔬菜产业的品牌建设;三是鼓励和支持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注册自有品牌,让冀西北地区的优质蔬菜都能做到品牌销售。

3.3 大力提升蔬菜产业科技水平

一定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蔬菜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提高冀西北地区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展:

一是应加大蔬菜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优质抗病虫蔬菜新品种的的选育、无污染蔬菜种植技术和有机蔬菜采后处理加工增值技术的研发。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成果,如无立柱日光温室及配套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预防技术、蔬菜加工、保鲜、包装储运技术等[5]。

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科技示范区、种苗场、设施蔬菜示范加工中心、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带动全地区蔬菜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尽快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蔬菜品种。应积极鼓励地方科研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市农科院和蔬菜种植农户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四是在此基础上应大力发展苦菜、食用菌、蕨菜等适合该地区生产的稀有的特种山野菜品种,不断丰富种植品种,开发特种菜市场。

[1]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张家口经济年鉴2003~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15-497.

[2]贾利英,张俊平.冀西北高寒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长江蔬菜,2006,(12):12-13.

[3]赵剑.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J].农村经济,2010,(07):21-22.

[4]蒋启东,王群,金嘉丰,等.阜新地区实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J].农业经济,2010,(06):27-29.

[5]严双荣.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382-383.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蔬菜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10
后期加工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我最喜欢的蔬菜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5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