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雅课《<论语>导读》教学中的三个面向

2012-08-15 00:53杨新勋
关键词:博雅论语孔子

杨新勋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论博雅课《<论语>导读》教学中的三个面向

杨新勋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大学博雅课自上世纪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博雅课《 <论语>导读》在知识面向、人生面向和文化面的教学中有独特的内容和优长,对今天的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特殊的意义。

《论语》;孔子;人文;道

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学科分化日趋细密,专业隔阂日益加深,由此造成人们在科研、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不便等问题,博雅课得以在我国许多高校开设,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速。今天,博雅课程越来越多,百花齐放,作用也超出了原初预设。笔者开设博雅课《 <论语>导读》已近6年,课程越来越受欢迎,对其思考也逐渐成熟,深刻认识到此课价值的多面向性,以下试从三个面向展开论述。

一、《 <论语>导读》的知识面向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经典,《论语》虽然只

有一万七千余字,但其知识的丰富性毋庸置疑。

这与《论语》的思想、语言有关,也与《论语》学史、儒学史、古代史等有关。教学中,应突出基础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事实上,非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比较欠缺这方面的知识,这影响了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所以需要弥补这些知识。

首先,要有一个基础知识的介绍。即有一个全面、系统、简洁的概述来介绍孔子生平与思想、孔门弟子、《论语》的内容与成书、《论语》的流传与注释等内容。这和《论语》的内容有关:一是《论语》的篇章次序问题,《论语》20篇的前后次序,皇侃、邢■以及朱熹等人都曾探讨过,但并无坚实证据,多属于经学论述,20世纪以来人们已不再关注,这样《论语》篇章次序的实情必然要求我们首先要有系统性的《论语》知识做铺垫,否则会有杂乱无章之感;二是孔子思想系统问题,《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多为有感而发,具体针对性很强,虽有较浓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则需要全面的总结论述来实现,否则会失之表面和浅薄;三是孔门弟子地位、关系与思想问题,孔子弟子众多,《论语》中涉及30余人,其个性、事迹、思想各异,他们以及孔子针对他们的言论往往都有侧重,这也要求有清晰的学术体系和脉络的论述。

其次,注重清晰准确的知识解释。近年,随着接受美学、诠释学等的流行,似乎解释的随意性成了创新的一种体现,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博雅课教学中似乎更有市场。事实上,学术的创新与解释的多样性绝不意味着解释的随意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博雅课教学同样需要学术的严肃性和解释的准确性。虽然现代诠释学指出不可能找到作者固定不变的原意,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停止探讨最初原意的努力,而应结合经典历史、语言文本和思想本身尽可能创造性地写出作品隐含着的重要信息,其间尤其要结合文字、音韵、训诂突出文本的直接性和学术的规范性,保证解释的科学性。这样的解释在理工科学生中更容易引起兴趣和共鸣。笔者曾将教学中“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视其所以”、“绘事后素”、“粪土”、“则不复也”等解释写成专文。其他词语和句子的知识性解释俯拾即是,尽可能通过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得出准确解释。

再次,尽可能重视《论语》知识的丰富性。博雅课的教学远不同于古汉语教学,《论语》内容的特点必然要求我们尽可能展示其知识的多面性、丰富性。一是孔子思想,范畴有仁、义、礼、智、信、勇、忠、诚、道等,孔子思想的体系及特点,此外还有孔子行的观念、孝的理论等;二是《论语》中的历史知识和古代礼仪,这是理解《论语》的重要知识背景,在孔子及弟子、时人的言行、交往中多有体现,尤其集中在《乡党》篇中,可具体结合《左传》、《国语》、《礼记》、《史记》等来认识和探讨;三是《论语》的文献学知识,从版本、校勘、注释等角度进行梳理,有利于求得文本的真实性和解释的准确性;四是孔门对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的探讨,孔子多处论学和习,也从此来评价弟子,弟子中有若、曾参等也均探讨过学,孔子对于教育、教学原则和原理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诲人不倦等内容多有探讨和实践,对于师徒互动和教学相长也多有心得。这些知识在博雅课教学中均应尽可能地广泛涉及。

知识性面向是本课的基础,其丰富性和坚实性不但充实了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兴趣,而且使大学生自然端正了学习态度,对人文学科尤其是古代文史专业加深了理解。

二、《 <论语>导读》的人生面向

随着经济获的腾飞,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在大学生身上有鲜明的反映:一是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并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呈现感性化、情绪化;二是许多学生意志薄弱,自制性较差,自我约束的水平比较低,同时毅力比较欠缺,不能吃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三是理性和心理调节方面有些同学明显不足,加上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叛逆性格,遇到事情容易偏激,走极端。针对这些问题,本课尽可能发挥专长,展开其人生面向的维度。

首先,《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有很好的人生示范意义。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尝尽人生甘苦,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中年以后,孔子也屡经蹭蹬,曾在陈绝粮,但他“君子固穷”,体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生品格。晚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繘矩。”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艰苦磨难的一生,是孜孜追求的一生,又是充满坎坷而始终不渝的一生,也是奋斗不止、热情不减的一生,从而成就了孔子的伟大。在博雅课教学中,认识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好的典范和榜样意义。

其次,《论语》中蕴含了孔子对人生和人世丰富的见解,对大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和启示意义。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孔子积极入仕,有强烈的人世关怀的热情,他将“仁”定义为“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事实上,这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明确自己的人世关怀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伤人乎?不问马”,“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孔子由此肯定子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想法。二是孔子对健全完美人格的理解,这主要体现在“君子”一词,孔子之前“君子”更多等级身份意义,孔子则转而从人格方面来定义这一概念,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君子不器,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是知识、行为、品德、性格的完美。三是孔子对精神追求的意义和价值的见解,相对物质欲望来说,孔子更重精神追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尤其是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朝闻道,夕死可矣”,更加突出了精神追求的意义。

再次,《论语》有丰富全面的道德修养和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的内容,这对大学生更有现实指导和生命启示的意义。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重视“礼”的修身意义,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要求颜回克己复礼,具体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方面着手,他还指出“礼”对人情、行为、思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正面修正意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使人通过知识性学习和道德性培养,提高理性水平,形成自律意识,从而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对于人生的追求,孔子主张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时,孔子进一步指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希望子贡不要满足,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当冉求说自己“力不足”时,孔子告诉他是“女画”,指出求道不应停步;他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方面肯定并叹息颜回的去世;对于自己的一生,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尤其是:一孔子在“人不知”时,主张,人不应有丝毫不平(不愠),而是努力了解他人(患不知人),尽力提高自己(病无能焉),这对于孔子超越个人意识达到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实现更完美个人体验与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孔子重视学的价值,他曾说“学则不固”,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指出学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学才能提高自己,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地。

《论语》不但记载了孔子坎坷磨难的一生,表现了他面临挫折和坎坷时的坚定意志,而且表达了孔子对许多人生问题的深刻见解,表现了高尚的人生追求。正是这些认识使孔子能够经历磨难,成就伟大。孔子的思想和言行这不仅激励着其弟子和后学,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仁人志士;而且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现实针对性意义:如何借此来认识现实和自我的关系,来树立信念、坚定信心,来转变处事方式和人生态度,尤其是如何借此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都有具体、切实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三、《 <论语>导读》的文化面向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经典,《论语》内容丰富,不但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我国文化史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说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博雅课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有鉴于此,《<论语>导读》课更应把握好本课的优势特点,适当展开文化面向。笔者讲授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的。

首先是孔子对“文”的理解与人文色彩。《论语》中“文”字共出现42次,除去用于人名和指典籍、装饰以外,意思相对统一,大致可解释为人文,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人文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发展壮大成熟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并勇于担待:“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种人文包含礼、乐等内容,对于培养、成就完人有重要意义:“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重视仁,这是一种从人类角度出发的人文观念,使孔子对礼乐的认识有了人文的底色,如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都明显有人情、人性的考虑,尤其是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其次是孔子之道。许慎《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道即道路,由人走的道路,引申为人生的道路、轨迹以及自然变化的规律即天道。和老子、庄子不同,孔子很少谈天道,即较少抽象哲学甚至是本体论的内容,他关注的是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和总结,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实践性和指导性,他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实践中道不断发展丰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此基础上,孔子也深入分析、把握,并将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贯彻到道里,“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道具有正义性。当然,孔子也作了道的理论建构,指出了道的精神性、价值优先行和超越性:“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矣!”

再次是孔子的改革发展观。孔子全面考察了三代之礼,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对礼并非抱着一成不变或循环更复的观念,而是主张“损益”,也就是既继承又调整的意思,是一种改革发展思想,孔子这样的思路也可以说不限于礼,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发展观。事实上,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有见于此,只有掌握了过去,认识了规律,并能由此推导出新知、新见,才能成为领路人。这样的认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意思。这为古代文明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思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今天大学生的成长也有启发意义。

四是适当结合文化史展开讲解。这既包括传统儒学内部的孟子、荀子、董仲舒、郑玄、孔颖达以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和熊十力、张君劢、唐君毅、方东树、牟宗三等新儒家,也包括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以及道教、佛教等学派和宗教。通过简洁明了的介绍、对比,突出《论语》思想内容的意义和演变、特点和倾向。既学到知识,又开阔视野;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树立民族自信。

由于教学注重从这三个面向展开,全面而具体,简洁而深入,自然而亲切,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性增强,上课十分投入,而且常有思想的振动,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培养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本课不但开设顺利,而且报名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课后喜欢和我交流,给我的综合测评成绩也很高。

G642.0

A

2095-0683(2012)04-0173-03

2012-05-21

杨新勋(1971- ),男,山东惠民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博雅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王博雅访谈录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