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强调多角度研究探析

2012-08-15 00:53
关键词:重音句法焦点

王 萍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现代汉语强调多角度研究探析

王 萍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强调是现代汉语中涉及领域宽广的一个复杂概念,但学界对其缺乏明晰的界定以及完善的分类。对强调的四种界定方式:信息、焦点视角;修辞视角;篇章视角;心理、认知视角进行梳理,并且总结了常见的分类方式。就强调的语言表现手段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中有待深化的方向。

强调;界定;分类;语言表现手段;方向

“强调”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高频词,无论是在语言学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当中都会涉及到“强调”,像这样学术领域跨度如此之广,自身又极具复杂性的语言现象并不多见。但学界对其却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不够系统全面。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郭继懋(1997)、周小兵(2002)、刘丹青(2006)、屈承熹(2007)都认为“强调”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但这一说法很笼统,缺乏科学的界定、分类以及可操作性,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垃圾桶,不好解释的东西都扔进去。鉴于此,本文对“强调”进行系统梳理,指出强调定义的多维性,分类的可行性,以及总结从不同语言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并指出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及有待深化的方向。

一、对“强调”的界定和分类

(一)界定

1.强调是一种信息、焦点现象

目前学界对“焦点”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无论是侧重于形式手段,如范开泰 (1985),顾钢(2001)等;或是语义表现,如方梅(1995)、沈开木(1996)、范开泰和张亚军(2000)等;还是功能属性,如徐杰、李英哲 (1993),刘丹青、徐烈炯(1998),潘建华 (2000);或是信息结构,如张斌(1998),陈昌来(2000),孙汝建(2004)。学者们基本赞同“焦点是说话者强调的内容”。在此“强调”被当做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是说话人主观上最想让听话人注意某部分内容所采取的手段。

在焦点研究当中,学者们对“强调”和“焦点”并未加以区分。事实证明,这两个概念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强调”和“焦点”都涉及三个平面,跟句法、语义、语用都密切相关。二者在句法结构层面都有相应的语言表现手段,这些手段都蕴含着一定的话语意义,是表达者在一定语境下出于一定交际目的最希望传达给听话者的那部分内容。二者的相异点包括:第一,句内存在情况。一般正常的句子至少有一个焦点成分,可以是位于句尾的“常规焦点”,为了与说话人所预设的内容相区别的“对比焦点”,或是与句外成分或共享知识相对比的“话题焦点”等。在句子表现为“非常规焦点”时,“强调”成分与“焦点”成分重合,在“自然焦点”等强调意味过于弱化且无标记的焦点中,一般不认为表示强调。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句子必须有强调,当说话者没有表达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也没有使用非常规语言手段,所表达的话语并未引起听话者注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句子没有强调。第二,所属范围不同。焦点是句内现象,脱离了句子无所谓焦点。而强调的范围要大得多,它在语言层面可以通过句群、篇章、话语手段来体现,甚至它还可以借助非语言手段。第三,所接成分不同。石毓智用所接成分的性质来判断“是”的语法功能,焦点其后的成分必须具有离散性质,并且需要依靠未被焦点化的成分来衬托;而如果其后的成分是连续的,则起强调的作用。[1]

2.强调是一种修辞现象

“强调”是修辞学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学者们对强调在修辞学的定性并不统一。章熊直接认为强调是一种修辞现象。[2]梅华认为应将“强调”单独列为一种辞格,它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组合而造成突出、特提效果的修饰方法,从意义角度可以区为强调人、事、物等情况。[3]事实上,梅华认为应该列为强调的这种修辞手法,后来大多数学者将其归入了矛盾格。倪宝元把强调作为一种修辞效果看待。比如同义词语的选择,句子的安排以及句式的选择,某些辞格的运用都能起到强调效果。[4]朱品凡认为强调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人们为了突出句中某个部分,或者说要使读者对所要表达意思中的某个部分产生强烈的印象,而加强这一特定部分的表现力度以使它显得比其它部分更为重要。[5]吴礼权认为强调是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之一,人们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运用语言进行某些修辞文本模式的建构时,多与修辞者意欲强化接受者的注意、提高修辞文本的表达效果有关。夸张、反复、设问、精细、倒装、层递、同语、异语等,是该书所列举的运用强调心理而建构的典型修辞文本模式。[6]由此看来,强调在修辞学诸现象中的性质需要统一定性及深化。

3.强调是一种篇章现象

章熊注意到句尾的强调作用能起到语篇连贯的作用,合理地安排句尾,能够使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更加紧凑。[2]屈承熹提出,许多解释为“加强语气”的副词并不能就副词本身来研究,相近副词之间的异同要通过上下文掌握。[7]他又提出某些句末助词,如“呢”,具有强调篇章中的后景信息的作用。[8]

在写作学中,“强调”被看做谋篇布局的手段。黄建成提出,为了凸显某一表达内容,写作者可以运用强调手段,如换行,使段落单独成行可以起到强调的目的。[9]张灿贤.徐文明指出,强调还具有连贯语篇的作用,在布局谋篇中主次分明,轻重有别,使主旨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突出,文章就会连贯、衔接自然,否则就会旁逸侧枝,散漫无边。[10]马正平把“重复”和“对比”既看作谋篇布局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也看作段落、句子结构的思维操作技术,目的就是通过渲染或反衬,来强化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性程度。[11]

4.强调是一种心理、认知现象

有学者认为“强调”是心理认知层面的现象。张辉松认为注意的激发和强化是语言强调功能构建的主要心理机制,他认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在强调中发挥作用。[12]他还认为,联想和想象也是语言强调功能构建的心理机制。[13]汲传波将“不随意注意”的心理依据与语言层面的特征相对应,得出了“强调”的四个心理特征:异于常规、带有感情、主观语义极量和违反预期。并且将强调看做一种心理现象,将其定义为:“发话人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意使用一些手段引起受话人不随意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既有语言形式的原因,也有语义的原因,这些形式就是强调手段。这些强调手段所表达的主观意义就是强调语义。”[14]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认为,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体验,通过认知人们对世界万物形成了概念和意义。其中,注意观是与经验观、突显观并列的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语言时所采取的三种观点之一。注意观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部分,在认知上映射为“图形-背景”中的“图形”。[15]

以上学者在论述时只注意到强调各表现层面的区别,并不注重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如果侧重于信息方面,强调则多与焦点相似。如果侧重于表达层面,强调则表现为一种修辞效果。应用到更大一级的语言单位,则表现为篇章现象,而这些强调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心理认知现象。

(二)分类

由于强调的复杂性,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和学术体系出发对强调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从宏观上来说,强调可以分为语言强调和非语言强调。张辉松就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非言语强调手段进行了研究,将前者分为语音的和非语音的两类,又将语音的细分为重读、音量、音高、音长、节奏等,非语音的强调手段包括身势语、外部表情、信号物等。后者主要有标点符号、字体、排版式样等。[16]我们认为适当地扩展强调的研究领域,有助于开拓研究视野,以及为相邻学科提供研究基础,但如果无限制地扩大研究领域,将取消强调研究的必要性。在语言范围内,就语言要素来说,可以分为语音强调、词汇强调、句法强调和修辞强调,篇章强调等等。[17]张辉松认为按传统方式对语言强调手段的分类不足以涵盖所有层面,所以他将从语言要素划分的强调分为直白强调和隐含强调两类。直白强调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来体现,隐含强调包括语音手段、修辞手段、篇章手段,以及部分语法手段。[18]这样的划分标准是否具有可行性还值得进一步商讨。刘丹青将强调区分为“句子的强调”和“成分的强调”,前者可区分为“无针对性的强调”和“有针对性的强调”;后者可分为“非对比性强调”和“对比性强调”。[19]在此基础上,汲传波将强调范畴分为句内强调与句外强调。前者包括主观极量、主观全量、确认、强化、凸显等强调范畴;后者则包括强化强调范畴。由于强调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如何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强调体系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和实践。[14]

二、强调语言表现手段的研究

(一)语音视角

强调在口语中多通过重音体现。很多学者主张单列“强调重音”。特拉斯克区分了强调重音和非强调性的句重音,并且指出许多学者将“强调重音”与“对比重音”经常混用。[20]罗常培、王均特别指出存在一种“因为含有强烈的感情而加强的重音”,即强调重音。[21]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将语句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22]这也是重音的传统分类方式,可见强调是重音研究的重要视角,反之从重音角度研究强调也可以深化对强调的认识。

刘丹青指出,重音是发音时在要强调的部分加大音强音长等,使听者格外注意,因此用重读突出强调成分是一种部分象似性手段,也是人类语言普遍采用的手段。[19]在强调重音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强调重音的位置问题。端木三用“信息-重音”原则来解释强调重音,他认为有对比的词信息量大,所以重读。[23]冯胜利认为焦点是通过重音形式实现并表现出来的,所以句子带上强调重音以后,全句其他成分的发音分量都因凸显焦点而全部降低。二是强调重音的读音问题。[24]刘丹青指出重读可以突出焦点,也可以突出话题或激活非焦点成分,需要加以辨别。[19]方梅区分了两种读法的“是”,她认为只有不重读的“是”是表示强调,它后面的成分总是在语音上凸显的成分。而重读的“是”是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25]

(二)词汇视角

对于能够表示强调义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学界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以副词为例,有学者做过统计,《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有近70处把某个词或语法格式解释为“强调……”或“表示强调”。[14]在副词的专门研究中,许多副词都具有强调作用。马真指出,在复句中“也”单用的实用用法和与其他词语构成固定格式的虚用用法,都表示强调后者与前者类同。[26]马真在研究“并”和“又”时提出,二者的语法意义之一是加强否定语气,但是这些说法过于简单笼统,读者根据这些说法并不能确定在不同场合下如何使用“并”和“又”,尤其是对于缺乏良好语感的外国留学生这些说法很容易起误导作用。[27]张谊生指出,在“副词+是”结构中,当“是”充当焦点标记时,无论之前的副词是什么类别,都有凸显强调的作用。[28]在系统性的研究当中,齐沪扬明确指出,汉语中的语气副词具有强调性功能。根据强调的程度不同,分为“正向强调”和“负向强调”,具有正向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就是“正向词”,其相对值大于参考值,是无标记的,其所在句子的语义中心为“自然焦点”;反之则为负向强调。根据是否出现转折对立情况,可以分为“顺接强调”和“逆转强调”。顺接强调语气副词具有主观性,句法位置单一,指示“对比焦点”;逆转强调正好相反。[29]张孟晋试图建立强调的语气副词系统,他把语气副词中强调性很强的词语单独归为一类,称为“强调副词”,共分九类:程度类、语气类、时间类 、范围类、否定类、频度类、关联类、仅语气类、情状类。其作用就是,在说话人使用句子达到交际目的或者表达态度和情感的同时强调出句子意义的重心和话题的焦点。[30]该文对强调范畴在词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句法视角

现代汉语中,“连”字句和“是”字句是表达强调的公认句式。对这两个句式的研究,学界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成果。就“连”字句的强调意义,可以归纳出以下说法:一是强调“其后成分”说,如倪宝元、林士明(1979),沈开木(1999);二是强调“程度”说,如宋玉柱(1981),龚千炎(1987);三是强调“极端意义”说,如崔永华(1984),高桥弥守彦 (1987);四是强调“周遍性”说,如朱德熙(1982),洪波(2001);五是强调“信息”说,如崔希亮(1990),屈承熹(2006)。综而观之,多数学者赞同“强调”说,差异在于“连”字句强调的内容有别。“是”字句的强调研究当中,许多与强调有关的问题需要搞清楚:“是”字句为什么表示强调?它强调的是什么?如何断定其强调功能与表判断等其他功能的差异?“是”字句与“是……的”句的异同?表示强调的句式还有“周遍句”“即使句”“除了X,Y”构式,等等。一些语法现象,比如“倒装”“平行结构”“句子修饰成分”“省略”等都可以表示强调。它们为什么共同具有强调功能?它们强调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其内部能否划分出强调的等级差别?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已经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有些散见于学者们的语法研究当中,更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可喜的是,已经有学者开始着手建立强调的语义语法范畴。汲传波主要从句法的角度考察了强调四个次范畴:主观极量范畴、主观全量范畴、确认范畴、强化范畴等,对强调的特殊句式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但在其探讨的句法层面以及未涉及的层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14]

(四)修辞视角

在传统修辞学研究当中,学者们总结了表达强调义的辞格,这时强调被看做辞格分类的一个标准。志娃列举了起强调效果的辞格,包括反复,排比、层递,反问、正问,还有比喻,并且总结了强调的四种手法:用相同的话来说,用相似的话来说,用意思正反两组的话来说,用反问的话来说。[31]王希杰把强调与语言的侧重美联系起来,认为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是对中心的维护和强调。同义词语联用,变动语序,肯定否定搭配,排比、反复、递进等修辞方式,谋篇上的层层递进等都可以“强调某一内容”“增强语势”“加强语意”“突出重点”。[32]据笔者统计,在谭学纯等编写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300个辞格中,大约有40个辞格的定义或例句解释中出现了“强调”一词。传统辞格的研究即止步于此,显而易见,强调并不能作为最终的解释。某一辞格为什么能表达强调?强调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探究。有些解释中,强调与强化、突显等作为同义词对待。这样的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很值得思考。正如屈承熹指出:“许多修辞形式,一般都认为是用来‘强调’或‘加重语气/语势的’的”。“‘强调’‘加重语气/语势’等此类用语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因而,其说服力也就显得不够有力;而且在多半情况下,均无法体现其确切意义。这就回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路上去了。”[33]

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综合研究相对缺乏。关于强调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分散于语言学各个领域,对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描写和分析。所以对强调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尽可能将强调的手段作穷尽式考察,将强调纳入到一个整体框架当中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

2.动态研究相对薄弱。很多研究局限于句法平面的描写和分析归类,对语用和认知层面的强调现象缺少关注。在句法、语义研究的基础上给予强调语用的观照,在句子、话语中加强句法——语用关系的研究,确定制约句子构造的语用因素,是强调研究有待加强的环节。认知的研究观打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性,能够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强调的生成机制给予认知上的解释。

3.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各等级大纲皆涉及强调表达方式,但都没有明确指出在何种场合下用哪种强调方式符合实际情况,这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人可能一目了然,但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就需要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理论支撑才能回答清楚。对于中文信息处理、信息自动化、自动翻译等,强调范畴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在机器自动翻译过程中,同一个英语强调的句型,翻译成中文,哪种翻译方式更切合汉语实际。这在对强调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后,对这一问题会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1]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5(4).

[2]章熊.略说句尾的强调作用 [C]∥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张彬福,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梅华.强调应单独列为一种修辞格[J].黄冈师专学报,1983(1).

[4]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朱品凡.浅述英语句中的强调[J].大学英语,1999(7).

[6]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8]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9]黄建成.写作学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灿贤,徐文明.新编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张辉松.语言的强调功能及其心理机制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4).

[13]张辉松.再论语言强调功能构建的心理机制 [J].民族论坛,2005(6).

[14]汲传波.强调范畴及其若干句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15]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1).

[16]张辉松.话语中非言语交际强调手段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7]程葆贞.现代汉语强调范畴[D].河南大学,2010.

[18]张辉松.强调手段分类的新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3).

[19]刘丹青.焦点(强调成分)的调查研究框架 [M]∥《东方语言学》编委会:《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特拉斯克.语音学与音系学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3]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 [J].语言科学,2007(5).

[24]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26]马真.说“也”[C]∥马庆株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2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9]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0]张孟晋.浅析句中“强调”的作用及其语用功能[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1]志娃 .谈“强调”[J].语文知识,1959(2).

[3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屈承熹.语法与修辞之间(上)——“同义异形”的篇章语法学意义[J].修辞学习,2007(3).

H13

A

2095-0683(2012)04-0053-05

2012-02-28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yfc100033)

王萍(1984- ),女,山东青岛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重音句法焦点
焦点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