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彭晓云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由学校组织开设的,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它是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加强公选课建设和管理,提高公选课开设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公选课,在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院校有关公选课的管理制度日益规范,课程资源也逐渐丰富,公选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选课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笔者所在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学院自2003年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先后多次修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选修课管理办法》,并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规范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截至目前,学院公选课体系已初具规模,累计开设公选课200余门,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外,能依据自身兴趣和个性优势进行选择性学习,适应了高职教育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然而,从深层次分析,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公选课开设效果。为此,有必要认真调研并解决公选课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公选课的作用,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自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机械地照搬本科院校经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对公选课的学分要求,把公选课作为课程类型之一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忽视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及日常教学质量监控。
教师对开设公选课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公选课是“配角”,教学要求不高,因而在公选课授课过程中表现得比较随意,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生考勤等方面放松要求,使得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不了解学院开设公选课的意义,认为学习公选课只是修够学分,顺利毕业的“通行证”,不能从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选择和学习公选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选课过程中选择那些娱乐性强,好通过,教师要求不严格的课程,选课的盲目性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由于师资、设备、场地等原因,对于公选课的开设多采取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方式,学校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因专业不对口而不能承担专业必修课授课任务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公选课的开设缺乏合理规划、课程体系不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第二,开课部门把关不严,使公选课的开课审批流于形式。开课部门由于对公选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且碍于情面,造成只要有教师申请开设公选课,没有调研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考核就批准开课。第三,开课部门管理不规范,课程体系混乱。
很多高职院校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数是为了评职称,也有的是中青年教师或行政人员为完成教学工作量凑学时而开设公选课。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往往承担着较重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无暇开设公选课程。公选课的教师队伍从职称、教学经验、授课效果上都和必修课程有一定差距。另外,公选课的开设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教学团队。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公选课由于开课部门不同,课程类型多样,学生又来自不同专业,在教学管理中有一定困难。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没有专门针对公选课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日常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集中在专业必修课程方面,公选课很容易被忽视;第二,公选课的上课时间很多都在下午两节课后或者是晚上和周末,这些时间段又是教学管理较为松懈的环节;第三,一些公选课由单个教师开设,很难进行教学交流,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不尽科学,有的教师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备课不充分,上课随意性强,影响教学效果;第四,公选课考试考核环节流于形式,很多公选课都是期末一篇论文就能通过,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混分的思想。总之,由于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使得公选课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课程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关注度越来越低。
公选课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各高职院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各高职院校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公选课建设和管理。科学制定公选课教学目标,加强公选课内涵建设、明确公选课质量评价标准。在制度层面给予公选课适当扶持,比如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遴选、教材建设、技能大赛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给公选课提供相应的平台,调动教师开设公选课程的积极性,逐渐改变教师只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的观念。
高职院校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必然是一套跨学科、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鉴于各学校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和设备场地等存在差异,建议各学校在认真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专业、特色学科和师资力量,统一规划公选课课程体系,完善公选课课程类别,建立公选课课程目录。经过调研论证、精心设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既能避免公选课开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能为来自不同专业,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
改变公选课审批手续简单随意的现状,强化开课部门审批责任,严格准入,从源头上把好公选课质量关。新开课教师必须严格审批其授课资格,并组织说课,通过后方可开课;已开课教师必须在课程的教学规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达标方可继续开课。
任课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公选课面向各专业开课,学生知识基础不尽相同的现状,教师应认真梳理本课程教学内容,提炼整理,做到深浅适度,科学实用。同时采取新颖灵活的授课方式,如启发式教学、自主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并综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可多渠道地开展技能大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教改活动,并积极把公选课作为有关项目融入其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公选课教师参加教改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机制,同时促进公选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
各高职院校应集中精力加强公选课的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明确各级部门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责。第一,公选课开课部门在开课前应组织公选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有关公选课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公选课授课要求和管理制度,同时对教师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进度等进行检查,确保符合教学工作规范。第二,开课部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要对公选课进行随机听课,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尤其要加强引导,限期整改。第三,学校、开课部门要加强对公选课的专项检查,包括课堂教学、学生出勤率、教学进度执行情况、考试考核方式等,实现对公选课的动态质量监控。第四,严格公选课的考试考核制度。公选课的考核方式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选择,可以是论文、调研报告、项目成果、技能测试等形式,成绩评定要采取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标准,即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出勤情况,对平时缺勤较多的学生坚决取消其成绩,避免出现只要选了课就能通过的混分现象。第五,健全公选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除采取同必修课一样的学期末教学效果评估外,学校可不定期开展优质公选课程评比,对于授课效果好,真正能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其实践能力的课程进行扶植,建设精品公选课程。同时,对于授课效果较差,课堂管理随意的课程予以淘汰。
总之,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公选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公选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应充分重视,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科学管理,促进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徐景贤.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探究[J].职业,2011(17).
[2]郑亮,郭燕伶.高职院校选修课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3]焦建云,成磊.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科技,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