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洁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条件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学校提出了“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的办学理念,其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四项,即思想政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大学文化建设、设施条件建设。辅导员队伍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要与日常实务性工作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社会责任、个人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高校教育的发展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价值目标、工作职责、自身行为规范及外在制度运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习惯思维和新理念渗透所需的必要过程,其角色构建的滞后性显得较为突出。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的认识不到位,使得辅导员同时扮演了多种复杂的角色,进而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繁杂、忙碌、压力大。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局限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接触,提升的只是处理学生事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化学习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专业化程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专业化的水平远不能跟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形成像教学、科研那样有形的成果,有时还得不到各方理解和肯定。发展方向的不清晰、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造成辅导员的繁重事务和专业化发展要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在一定层次上会给学生一个职业导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能给予学生正确、专业的指导。而当前很多辅导员专业与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背景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一些必要的素质,如敬业奉献精神、政治理论功底、专业知识结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等等,还要求辅导员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高超的工作艺术。
综括上述矛盾焦点,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理清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点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学校党委书记辛丕宏同志提出,德育工作要达到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理清思路,分清职责,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点,把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长期以来,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学生的调停课、学生的到课率、学生的宿舍内务管理、学生的各级各类考试报名及组织等,凡是与辅导员沾边的统统要找辅导员,辅导员同时担任了教务员、宿舍管理员、问题调解员、心理健康咨询员等多重角色。
虽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品质教育者、突发事件处理者、正确生活引导者、专业学习指导者、学生工作组织者、班级宿舍管理者、组织活动开展者、职业规划拓展者、经济救助落实者、多方沟通交流者。但是如何理清思路,做到角色准确化定位,或者说如何把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入每一个大学生,而不是每天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克服这一难题,觉得必须加强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1.完善制度有机管理,综合教育以人为本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院系中不断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细则用以加强日常管理,以制度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体系。通过这些制度,增强学生们的自律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2.完善育人体系,发挥骨干模范作用
通过抓养成促纪律、促学风;通过抓党建促素质、促诚信;通过抓科技促创新、促实践;通过抓就业促形象、促考研;加强党团组织建设,重视骨干学生的培养,以基层党、团支部建设为抓手,以党建促团建,提高党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减少辅导员日常琐事耗费的时间,集中更多精力进行科研学术的研究,使得辅导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进修、培训,以提升内涵,更高层次地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辅导员面对的教育问题,都是发生在学生身上鲜活的个案个例,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只能以科学的态度,经过思考研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工作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工作,不同时期的辅导员工作,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因此,工作既有传承,也有改进,尤其当前面对的是个性突出、思维灵活、信息广泛、善于创新的80后、90后大学生。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觉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工作,搭建新的工作平台。使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方面呈现出一元到多元、简单到复杂的突出特点,高等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对在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要求,辅导员的工作量呈现“大众化”工作标准呈现“个性化”的矛盾局面,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学生工作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家庭背景的复杂化,学生升学、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随之而来的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应对的紧迫任务和突出难题,辅导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
现在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双重管理”,辅导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其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生涯发展路径也需要相应的科研能力、学术形象与地位与之相匹配。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和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偏差,对辅导员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参加规范化、多样化的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它涉及到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等系列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日宣传、自我保护知识专题宣传、邀请安全教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宿舍楼紧急疏散演练、发放安全自救指南等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自我安全防护和自我救助的相关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良好生活习惯的魅力;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组织优秀学生评比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得他们成为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面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能够挺身而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将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尝试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探求大学生个人思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农情、民情,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辅导员应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生自身特色,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抗挫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做事是否认真踏实、是否有组织管理能力、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改进。
2.设定大学三年(四年)总目标
确定中长期目标:其中中期目标可以是学期的成绩目标、证书目标、学期打算等;长期目标可以是学历目标,职业目标、能力目标甚至是经济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引导学生能够与人友好合作,完成共同目标,从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中增长见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为将来就业选好方向
大学是各类知识、能力的储备阶段。要重视英语的学习、口语的交流,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公文写作基本知识,考取有利于将来就业的各种证书,为走好理想中的人生之路作铺垫。
辅导员是教育者、领路人,是德育工作的先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坚持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让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申晓东,宋林琳,李佳励.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2).
[2]何彦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J].青年文学家,2010,(22).
[3]黄兴磊,曾毅,文玉.新时期高校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