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兴妞,严启英
(贺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对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呈激增的趋势,刺激了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迅猛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只有4个独立的心理学系,目前我国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点超过200 个[1]104-105。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培养目标狭窄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实验设施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多有重复等多方面[2]143-144。这种不合理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专业技能欠缺。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专业性较低的状况势必造成毕业生难就业,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状况有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教育系中,培养目标是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心理学教师,课程体系设置受教育专业影响较深,突出理论性,而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的实践意义[3]64-65。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多参照这一模式,尽管大多院校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教育学位”的特性,考虑其“非师范性”、“理学学位”的特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但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囿于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无法突破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性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薄弱的现状。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出自传统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其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不足,无法引导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的成长。且很多新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存在“青黄不接”、“参差不齐”的状况。年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专业技能薄弱;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教学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并不强。虽然新、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补,但这种整体较弱的状况仍然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大多不在省会城市,资源有限,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存在不足。地方院校教学投入的不足集中表现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中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不少院校的心理学实验室迟迟无法建立,即使得到了建设经费,也远远不够,造成采购实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制约。在设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小组循环实验的方式,费时费力,更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索;且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地方院校大多选择采购国产的教学仪器,其精确性和可靠性不够,很多实验仪器只能用于演示教学,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尽管对于心理学专业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重,但对于社会和专业发展而言却是必要性。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专业改革的基本趋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格优”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长”为特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最高的办学理念。“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心理学界同仁深切地意识到: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在于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4]87。“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专家们反映的当前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是专业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5]71-72。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其新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培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特色,这也是地方院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才能实现其服务经济和社会的目标,也才能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
贺州学院应用心理学自2009年招生后,不断反思和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这集中体现在对培养方案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上。增加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设置行为改变技术、团体咨询技术、游戏辅导技术等课程;从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分离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比如设置“实验设计与指导”课程(之前其依托于实验心理学),设置“个体咨询基本技能”课程(之前其依托于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从最初的5个学分,减为如今的3个学分,但由于与其密切相关的技能课程继续开设,并未削弱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集中体现了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培养方案从最初的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学时,到至今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技能素质模块;从最初的技能依托于相关的理论课程,到至今实践和技能课程从理论课程中完全分离出来,具有独立的名称和学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侧重于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技能课程开设之后的另一个问题是加强相关教材的建设。纵观目前国内的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大多数为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介绍相关的理论,缺乏对理论应用的实例的分析,造成学生对理论理解的肤浅和模糊,以及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限制;直接针对心理学相关技能训练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心理学专业技能教材的不足,是直接影响技能类课程开设及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配合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必需开发相关技能训练的教材,这一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全体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来实现。
贺州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从2009年成立之初的1人,发展为如今8人(含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实行“导师制”,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实现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另外通过新教师新课、老教师新课试讲的制度,鼓励大家备好每一节课;另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观摩课、研讨课等方式,相互取长补短,并以增加课堂的实践性和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研讨的主要侧重点,形成了课堂五分钟的学生阅读报告或研究报告、案例教学、课后调研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开拓视野,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和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内涵。
同时,积极聘请外校高职称、高学历、有实践专长的教师来讲学。通过交流,提升教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形成相关研究的信念,并能提升师生实践的品位。
经过多年、各方面的积极努力,2011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争取到区市共建100万建设实验室的项目基金,初步建成了包括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行为观察室、脑电演示室、沙盘治疗室在内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实践应用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2012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拨款50万,继续完善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建成后的心理学实验室,基本上可以满足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
建成后的实验室,将配备专兼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向应用心理学专业师生的适度开放。除了相关的课程在实验室开展之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基地目前只有特殊教育学校一个,计划陆续开发其它各类学校、检察院、计生局、企业、医院、监狱或戒毒所、社区等覆盖各个领域、多种类型和层次的实习基地。作为挂牌的实习基地和长期的合作单位,将实现合作共赢。基地为我校师生见习和实习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我校师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实习基地,真正做到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师资和实验室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和我校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把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分为八项,分别为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量技能、人员素质测评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团体辅导技能以及人际交往和社会服务技能,这些技能依托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可以实行课程教师负责制,学生技能过关检测制度。根据课程设置的顺序,实施专业技能分学期过关检测和实习前强化检测相结合的方案。技能检测根据所检技能的特点实行现场答辩、机试、笔试等多种方式进行。把每门课程的常规考核,与技能过关考核与专业实习鉴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践技能的检测和培训,有效激发了师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载体,我们由专业教研室和学生会共同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心理学主题演讲赛、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剧创作及表演赛、心理学实验设计及论文创作赛、模拟心理咨询及现场服务比赛、团体方案设计及实施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如建立为各级各类学校特殊困难师生服务的“心理救助站”、为各类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绿色通道”等,鼓励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师生把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大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应用心理学专业有必要采取全程实践的方式,除了课程见习之外,每学年至少见习一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毕业实习,这些实践的要求要集中体现在培养方案上。
规范见习和实习制度,切实提高见习质量。制定专业见习和实习指导书,明确见习的性质与目的、内容与要求、方式以及组织过程与管理。见习内容主要根据学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在专任课程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围绕教师布置的见习作业进行观察和思考,见习的组织方式以集中组织到基地见习与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资源分散见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重视毕业实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为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可以把毕业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进行。校内实习的第一周为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聘请校外有专业技能的教授开展讲座、专业课教师专题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已有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提炼;校内实习的第二周要求学生根据所实习单位的特点设计以专业技能服务单位的方案,并通过在小组内预演的方式,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不断地完善服务方案,形成计划方案。校外毕业实习采用“双导师”制,也就是学院指导老师管理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单位要求的基本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修改和实施以专业知识服务实习单位的方案,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岗位职责分析和人力资源的测评等。并形成工作日记,记录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反思和提高。
总之,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讨和策略的呼吁上,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躬身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1]朴婷姬,金昌禄.新增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2007(6).
[2]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3]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院(高教研究),2007(4).
[4]林崇德.应用心理学书系总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崔景贵.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