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建
(南通大学研究生处,江苏南通 226019)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1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140万人,而且每年仍然以4%~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系统到社会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导师的学术水平、素质高低以及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直接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许多学校还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负责制,导师也兼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活行为方面的指导。因此,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研究生导师的发展规模和成员素质却很难以跟上。部分高校师生比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有些导师往往一个人要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这种情况在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和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上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矛盾突出,为了解决导师少、学生多这一问题,有些大学急功近利,盲目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为了快速扩张学位点的规模,纷纷以学位点和导师的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考核指标。这种扩张往往是以降低导师遴选条件、牺牲质量为代价,使导师的遴选也逐渐地演化为一种攀比行为,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这就导致了在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师生比问题严重的同时,导师队伍的素质也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逐渐下降。基于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是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
团队是由才能互补并负有共同责任的人员组成的集合,研究生导师团队是由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知识互补、相互关联的研究生教师和他们的助手组成的小组。导师团队特点鲜明,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成员互补。导师团队由不同年龄、职务、职称、性别的研究生导师和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组成,它不是简单教师组合,这些教师各自拥有不同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二是分工协作。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单个导师对学生的一对一、点对点来完成,而是通过在学科基础上组建的导师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协作实现的,具有互补性。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组建强调以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师为主、以相近和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辅,并根据实际需要跨学科、跨学校甚至通过校企合作或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来选聘相关老师参加。在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上强调博士和硕士、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教师相结合,组成一支在知识结构上相互补充、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生指导小组。
导师制源于十四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已有上百年历史。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有两种:一种是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学徒模式强调的是在研究生培养中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对一、点对点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种指导方式要求研究生要有自己固定的导师并且要定期与导师做双向的互动沟通。另外一种是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更看重课堂教学效果和集体教学,即一名导师或一个小组能同时影响指导本学科甚至相近学科的多名研究生。
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常一位导师指导一名或多名研究生,组织引导研究生如何参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徒式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点对点、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即每个研究生只有一个导师。研究生主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领域,以导师研究项目为载体,主要精力放在导师所布置的科学研究任务上,其他方面一般不作太高要求。研究生则根据导师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定期与导师交流,进行互动和个人辅导。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经历规模的迅速扩张之后,研究生教育已经跨入到大众教育阶段,精英教育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单一导师制在这种形势下凸现出很多问题:(1)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张,研究生师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衡。有些导师与所指导的研究生半年甚至一年见不到一面,这些学生长期处于无人指导、放任自流的状态。(2)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各专业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日益突出,而导师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相对单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侧重某个研究方向,因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3)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热门专业、知名导师一人要指导十几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其余导师只能负责一、两个研究生的指导工作,甚至还出现有些教师虽然遴选上了导师,可几年内都招不到学生。
近几年来,虽然关于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报道和论述很多,从国家到研究生培养单位都予以很多的关注。有许多培养单位已经开始进行如双导师制、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导师指导小组、校企合作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探索工作,但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仍然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近年来,团队合作在重大理论的创新和相关技术的突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导师还是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和生命科学类的导师和研究生来说,是否具备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实行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可以迅速提高导师带教水平、管理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效实现学科交叉中提高培养质量。
实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有利于把握研究生导师能力增长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老中青相结合,既考虑老专家的经验优势,发挥老专家“传、帮、带、导”的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进步,使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在“学生”与“导师”双重角色的快速、反复转换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并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也有利于缓解导师资源的短缺。
导师团队指导可以强化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管理水平,增强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面对当今科学研究向着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培养出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必须重视研究生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仍以单一的“师傅带徒弟”的“点对点”的导师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综合研究生教育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注重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团队对团队”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
导师团队指导过程中,在加强研究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资深导师或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了人才梯队建设,既强化了导师间的协作交流,也为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此举稳定了学科队伍,也提高了对研究生的管理水平。
导师团队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特质的研究生确定不同的培养策略,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丰富了研究生们的专业知识,拓宽了他们学术视野,对于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地融入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科学研究问题往往都具有跨学科性,需要组织不同的学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采用导师团队模式,利用导师团队成员的不同学科背景指导研究生,将研究生置身于多学科环境中,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一方面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学科交叉中激发灵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导师负责制会导致研究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单个导师的时间、信息、能力、智慧等方面资源毕竟有限,且导师与导师之间容易形成壁垒,对于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大都是极其不利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是新形势下为适应研究生培养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团队能够发挥群体智慧,克服导师负责制模式下由于学术传承关系单一造成研究生学术视野不宽的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的交叉和科研的纵横发展,要大力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从而促进科研紧密合作,在全面提升高校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完善导师团队的人员组成结构,导师团队成员应由不同或相近的学科或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和知识层次、不同职务与职称以及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强调学科交叉、专业纵横,以本学科的专业教师为主,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辅,组成跨学科、跨专业、甚至于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的导师团队。这样既有助于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又有助于改善和优化导师队伍和学科梯队。
导师团队的组成既要强调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又要强调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团队带头人和老专家要充分发挥“传、帮、带、导”的作用,而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迅速适应,快速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
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健全团队制度、加强团队管理是导师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导师团队是一群学历层次较高,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重任的导师群体,需要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团队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对团队中的导师成员以及研究生成员产生约束,又可以保护他们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促使团队中的每位导师积极履行学术义务,避免出现导师团队流于形式的现象。导师团队制度应该对导师的遴选与退出、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考核聘任方式、导师团队的运行规则、检查制度与交流制度等做出详尽的规定。既保证导师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持续性,也便于研究生培养单位凝练学科方向。
要建立有效的团队激励机制,优化团队考核要完善的总体考核指标。团队指标按实际情况分配到个人,个人指标和团队指标要同时考核,从而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努力贡献自己的才能来完成既定目标。
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优势在于团队指导、相互合作,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一个团队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相互合作,拧成一股绳,形成团队凝聚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才能发挥导师团队指导的优势,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导师们在相互团结、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相互补台而不是拆台,凝心聚力,调动所有成员的一切资源和才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享教学科研的经验与成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员,特别是团队的主要负责人要用宽容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团队中不同的学问、学术观点。成员之间对学术观点应采取包容、容忍的态度,科学地处理学术分歧,寻找科学解决学术分歧的方法,倡导学术繁荣,注重学术的交叉融合,才能促进团队自身内涵建设,推动整个学术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虽然在国内外已有实践,特别是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在国内还是以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要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大力提倡、积极引导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得到贯彻落实,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在财力、物力上提供保障,提供办公场地和设施、日常运转经费等等。
总之,推行导师团队模式已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导师团队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精神,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队伍。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3-35.
[2]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65-67.
[3]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0-134.
[4]夏士雄,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65-67.
[5]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7-89.
[6]刘沛清,崔德刚,赵罡,等.研究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27-31.
[7]冯俊,程鑫.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