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文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江淮间的邗沟、商鲁间的菏水与中原腹地的鸿沟水系是春秋战国之际东亚大陆著名的水运工程。商鲁间的菏水与中原腹地的鸿沟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江淮间的邗沟虽屡有变迁但至今仍发挥着航运功能。在这里,本文对邗沟、菏水和鸿沟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价值,试作粗浅探索。
中国水运史的开端往往都以吴王夫差开邗沟为起点。夫差开邗沟之事见于《左传·哀公九年》。《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杨伯峻注曰:“邗城当在今扬州市北,运河西岸。邗江即《水经注》之韩江,吴于邗江旁筑城挖沟,连通长江与淮水,大致自今扬州市南长江北岸起,至清江市(今淮安市,编者注)淮水南岸止,今之运河即古邗沟水。”[1]《水经注·淮水》也记载了此事:“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2]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现代历史地理工作者已基本搞清了春秋邗城的地理位置和邗沟最初的经行路线。郭黎安先生认为:“春秋时的邗城在今扬州市北五里蜀岗上,邗沟在蜀岗下,沟水由城东南的今铁佛寺前屈曲向东至今螺丝桥,再由弯头北上。然后穿越武广(又作武安湖,今邵伯湖)、陆阳(又作渌洋湖,今江都市北境尚有遗迹)二湖之间,注入樊梁湖(今高邮湖)。出湖折向东北,流经博芝、射阳湖(约在今宝应县东,与淮安、建湖、兴化三市县交界处)后,复折向西北,由山阳县末口(今淮安市淮安区,编者注)入淮。”[3]汉魏六朝以后,邗沟的运道屡有变迁,直至宋代,邗沟不仅更名为淮南运河,而且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境内,编者注)运河大部分河段开始筑堤。原来在江淮之间的运河两岸存在着一系列湖泊,宋以前运河贯湖而过,湖河不分。但邵伯以北地势西高东低,夏季,高宝诸湖承天长以东各河洪水,泛滥东溢;枯水季节又因水量不足而断航。为防止水流下泄,危及湖东农田及提高航道水位,保证枯水期航运,唐代李吉甫曾筑平津堰;宋景德中,李溥任制置江淮等路发运使,感到高邮新开湖水散漫,多风涛,便下令回空东下的漕船在还过泗州时,装载石块输入新开湖中,积为长堤;①天圣中,张纶“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钜石为大,以泄横流”,[4]至此,淮南运河的西堤大部分完成。至绍熙五年(1194年),淮东提举陈损之又于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筑运河堤三百六十里,并在堤岸旁开凿了一条新河,②从此淮南运河始与运西诸湖分离,位置也较古邗沟稍有东移,而今天的里运河正是在宋代运道的基础上形成的。[5]邗沟的开凿不仅改造了江淮间的自然环境,而且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对联系我国的南北水运交通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目前学术界在谈到中国运河或中国水运的肇始时莫不以邗沟为始。
按文献所载,吴王夫差是在鲁哀公九年秋“城邗”的,吴王夫差元年是公元前495年,而鲁哀公元年为公元前494年,以此为标准推测,鲁哀公九年应该是在公元前485年,此时已是春秋末年,距春秋时代结束的公元前476年不过九年的光景,所以说中国水运的起点应在春秋末年应无太大问题。就在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后的第四年——鲁哀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81年,夫差为北上中原与晋侯会盟,继邗沟之后,又在淮河以北的今河南、山东交接地带“阙为深沟”,开挖了一条沟通商鲁间的水运通道。按史念海先生所言:“当时鲁国都于曲阜,宋国都于商丘。宋国本属商人之后,菏水正在其间,故称通沟于商鲁之间。”[6]这条商鲁间的运河因是从中原地区东北部的古菏泽分出,并向东注入泗水,连接了今山东一带泗水的中上游地区,故又有菏水之称。其具体路线大体如下:西起今封丘县境内的黄池(今封丘县东约23公里平街),东南流经葵丘(今民权县城)东17.5公里处林七集南黄河故道北岸,在旧考城(今兰考境)东,又东经今定陶、武县到今沛县而注入泗水。[7]按照《左传·哀公十三年》所载,吴王夫差之所以开凿这条水运通道,是为了完成与鲁哀公、晋定公在黄池的盟会,《左传·哀公十三年》所谓“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即指此而言。吴子与晋侯会盟的黄池,至唐代中叶仍有遗迹可寻,其地在今河南省开封、新乡之间的封丘县境内。故《元和郡县志·卷七》载:“黄池,在(封丘)县七里。鲁哀公十三年,晋侯与吴子争盟于此。”[8]《水经注疏·卷七》“黄亭近济·下”杨守敬案曰:“杜预曰,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近济水。……《续汉志》平丘有黄池亭。刘昭《注》引《陈留志》,黄亭在封丘。《元和志》,黄池在封丘南七里。在今封丘县西南。”[9]史念海先生也指出黄亭是春秋时期吴晋两国相会的黄池所在地,临近济水,是一个有名的地方。黄池本在今封丘县南七里,其地明代曾经成为黄河河道,今黄河古道遗迹俨然犹在。[10]由于黄河河道的变迁,原在黄河以南的封丘县,现在已位于黄河主河道的北岸了。从现在行政区划来看,封丘县属河南新乡市管辖,可唐代的封丘县却属汴州节度使节制。但不管怎样,吴子与晋侯曾经会盟的黄池位于中原腹地,这是毫无疑义的。
黄池盟会之事不仅见于《左传》,而且其他文献与考古材料中也有记载,因而是极其可信的。《国语·吴语第十九》载:“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仍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依徐元诰所说,阙,穿也。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七里。[11]吴王夫差、鲁哀公与晋定公在中原地区即黄池的这次会盟于后代传世青铜器也可得以佐证。辉县出土有赵孟庎壶二器,铭云:“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庎(介),邗王之锡金,以为祠器。”二器皆作于此时。另外山西代县也有出土,汇纂云:“书会于此。”[12]由此看来,晋吴的黄池盟会,是春秋末年的一件大事,而完成盟会所需这条“阙于商鲁”间的深沟,其作用在于沟通了经由济水、泗水直达中原腹地的水运交通,从此长江之舟可游于黄河。济水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条分流,自荥阳北分河水东流,经今原阳县南,封丘县、兰考县北,东流至今定陶县汇为菏泽,再东北注入巨野泽,出泽得受汶水,又东北流约循今黄河至济南市,以下大致走今小清河入海。泗水则发源于泰山山脉,南流大致走今山东南四湖区经徐州入淮。吴国这条运河就是疏导菏泽水东流至鱼台入泗水,后世称为菏水。这条运河开凿以后,吴国的水师可由淮入泗,由泗入菏,由菏入济,由济入河,到达黄河中游任何一地。这条菏水便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而位于两水交会处的定陶成为“天下之中”的重要都会。[13]吴王夫差为开挖这条商鲁间的运河,还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越王勾践乘吴师北上之际“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沂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沂江,以袭吴,入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14]此时的吴王夫差不仅被循海而逆入于淮的越军断了归路,而且越王勾践还攻入了姑苏城,缴获了吴王夫差的大舟。吴国的霸业就此衰落。因此,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和沟通商鲁间的菏水都应是其争霸中原政治设计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开凿显示了当时偏居于东南地区的吴人势力对深入中原腹地获得政治独立地位的渴望。
从文献上所见东亚大陆上最早的这两条运河的形成原因和位置关系来看,邗沟与菏水的开凿,前后间隔仅仅只有四年,而且都是缘于吴王夫差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因此,我们主张考察中国及中原地区水运的起源时,应将邗沟、中原商鲁间菏水的开凿与中原地区古代水运系统——鸿沟水系,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研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固然已远远逸出中原区域范围,但它却是吴王夫差北上中原争夺霸主的起点。没有邗沟的开凿,欲以问鼎中原的吴国舟师便不能从吴都出发由江入淮,再继而北上,吴人的霸业只能局促于淮水以南而不能深入中原腹地。因此,为完成成为中原盟主的夙愿,吴王夫差在邗沟完工后的第四年又急急忙忙、不恤民力“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15]而商鲁间菏水的贯通,不仅从地理上沟通了济水与泗水的水运交通,而且泗水向南入淮,这样就又沿伸了江淮间邗沟向北的通航里程,使得邗沟、商鲁间的菏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鸿沟水系联接成为一套完整的水系,而这一套水系沟通了东亚大陆的南北东西。
中原地区的鸿沟水直接由黄河中分出,不仅它本身航运畅通,而且还与淮、泗以北、以西的丹水、睢水和涡水等几条水道相连接。鸿沟由大梁南流途中,最北面的丹水(又称汴水)在大梁城北分鸿沟水东流,其上游在今河南商丘市北一段叫作“汳水”,下游经今安徽砀山县北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入泗,称为“获水”。睢水在今河南旧陈留县西分鸿沟水东南流,经今河南杞、睢二县之北,宁陵、商丘之南,由永城东北南行,经今安徽宿县和江苏睢宁县北,至宿迁县入泗;涡水从今太康县西北分出后,过今亳县北,东南至今睢远县东入淮。由此可见,鸿沟开浚后,将河、济和淮、泗的丹、睢、涡、颖诸水联系在一起,于是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水道交通网——鸿沟系统。鸿沟凿成以后,北通河济,南临淮水,并通过巢肥运河、邗沟以达于长江;复经堰渎、胥浦、古江南河和百尺渎,东南抵太湖、东海及钱塘江;沿济水东下经淄济运河可通齐都临淄;由济水北上通过濮水入卫(濮阳);由济入河,由河入洛,再向西又可远及洛阳。所以《史记·河渠书》有鸿沟“通宋、郑、陈、曹、卫,与济、汝、淮、泗会”的说法。鸿沟作为中原地区航运的主要纽带,与邗沟、菏水、巢肥运河等使我国历史上的运河开始进入了有体系的时代。[16]东亚大陆南北地区的水上交通从此创出了新的格局。这一套完整的水运系统,不仅大大改变了东亚大陆的水运交通条件,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沿岸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给东亚大陆带来了数以“万亿”计的财富,为不久到来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故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始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17]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原鸿沟水系与邗沟商鲁间菏水的沟通,使得沿岸地区形成了许多繁荣的经济都会,陶(今定陶)即是其中最为著名者。陶在济水与菏水之连接点上,早就被人们称为“天下之中”,成为当时十分富庶的商业中心。春秋末年辅助越王勾践击灭吴国、洗雪会稽之耻的越国大臣范蠡,在辞官后来到陶,变名易姓为朱公,凭籍陶“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的有利区位,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陶朱公”也成为富而好行其德者的代称。[18]这一套水运系统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于“天下之中——陶的兴起”可见一斑。
总之,邗沟、商鲁间的菏水与鸿沟水系的沟通,不仅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地区在战国至唐末一千二、三百年间成为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而且加强了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地区与周边区域,特别是与南方长江中下游之吴、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华夏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荆蛮文化加快了融合汇通的过程。史念海先生甚至认为鸿沟水系的建成促使了当时人们追求国家统一思想观念的滋生,荀子提出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的主张,就是其集中的体现。[19]因此,邗沟、商鲁间的菏水与鸿沟水系的联通,使东亚大陆的两河系统——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当时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国历史上的运河也开始进入到有完整体系的时代,因此,其历史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李溥传(卷299)[M].北京:中华书局,1977:9939。原文如下:溥时已为发运副使,迁为使,仍改西京作坊使。然茶法行之数年,课复损于旧。江、淮岁运米输京师,旧止五百余万斛,至溥乃增至六百万,而诸路犹有余畜。高邮军新开湖水散漫多风涛,溥令漕舟东下者还过泗州,因载石输湖中,积为长堤,自是舟行无患。累迁北作坊使。
②(元)脱脱.宋史·河渠志七·东南诸水下(卷97)[M].北京:中华书局,1977:2395。原文如下:绍熙五年,淮东提举陈损之言:“高邮、楚州之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宜创立堤堰,以为潴泄,庶几水不至于泛溢,旱不至于乾涸。乞兴筑自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三百六十里,又自高邮、兴化至盐城县二百四十里,其堤岸傍开一新河,以通舟船。”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52.
[2]郦道元,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713.
[3]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8.
[4]脱脱.宋史·张纶传(卷426)[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695.
[5]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5.
[6]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9.
[7]刘德岑.先秦时代运河沿革初探[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2):123.
[8]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8.
[9]郦道元,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81.
[10]史念海.河山集(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12.
[11]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545.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74.
[13]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48.
[14]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546.
[15]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554.
[16]王育民.先秦时期运河考略[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3):120-125.
[17]司马迁.史记·河渠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9.
[18]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0.
[19]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