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臣,马爱林,郭立新,马玉玲,李建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校长办公室,b.体育系,c.学生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
孟令臣a,马爱林b,郭立新c,马玉玲c,李建红c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a.校长办公室,b.体育系,c.学生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从风险控制的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下称“高校资助工作”),探讨了高校资助工作风险的产生、表现形式及特点,分析了相关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制度体系建设、推进评价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风险防范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风险;防范对策
党和国家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教育公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关注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年形成了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但也显现出了一些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的资助工作风险问题。
在国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新政策体系建立的背景下,高校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悖社会公信、教育公平、学生健康成才等资助工作风险直接影响资助政策的实际效果。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学生和其家庭开始分担部分教育成本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国家有关部委陆续出台高校收费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确立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高等学校收取学费、住宿费的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1997年,全国高校实行了招生和收费并轨,标志着免费高等教育制度的终结。1998年8月29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自此,分担学费等相关教育成本成为了高校学生和其家庭的法定义务。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入——高校学生基数大增经济困难学生凸显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9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分别为59.7万和208.2万,到 2009年,分别跃升至639.5万和2144.7万[1]。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农村生源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学生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而增多。同时,学生家庭由于承担学费、住宿费等相关教育成本,经济负担明显增加。由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愈显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
(三)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深化——覆盖面扩大、资助额提高、项目环节多
1.国家奖助学金覆盖面不断扩大,资助额度不断加大。2002年,国家决定设立“国家奖学金”,全国每年定额资助4.5万名学生,覆盖面约为当时在校生人数的0.33%;2005年,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覆盖面约为3.35%;2007年,国家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覆盖面约为2.5‰,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为3%、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为20%。
2002年,国家奖学金分为二个等级,一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二等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所在学校减免获奖学生当年学费。2007年,国家奖学金额度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2005年为每生每年1500元,2007年为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2010年提高到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
2.高校资助工作涉及环节多。2007年以来,国家健全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项资助项目措施。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例,涉及到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县级资助管理部门、学生与家长、村委、乡镇民政部门以及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和院(系)相关工作人员。资助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增加了诱发风险的几率。
所谓高校资助工作风险,是指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可能导致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绩效受损或降低的危险。依据其性质可以分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
(一)显性风险
所谓显性风险,主要指可以预见而外显的、涉及资金的相关风险。主要包括不良信贷风险和奖助学金安全风险。
不良信贷风险,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中,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不能及时付息还款或无力付息还款的违约现象,从而导致出现不良金融信贷的风险。
奖助学金安全风险,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拨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到高校后,存在的被挪用而不能及时发放,以及被截留或平分等导致不能保证资助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受助对象的风险。
(二)隐性风险
所谓隐性风险,是相对于显性风险而言的,指由于体制、机制、制度和人为等因素,可能引发的社会公平、价值取向扭曲、资助效果偏失等内隐性的风险。主要包括社会信用缺失风险、助异化风险和心理健康风险。
社会信用缺失风险,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困难学生证明不实、助学贷款机构贷款审批发放失范、家长与学生在争取资助中存在的造假争利等不诚信现象,引发的社会不公平风险。
资助异化风险,指受助学生受助后存在的挥霍浪费、出现惰性颓废等不良现象,导致资助效果背离国家资助政策初衷的风险。
心理健康风险,指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政策资助的背景下,大学生产生的与家庭经济困难和资助工作相关的种种心理危机。
高校资助工作中,不同的项目可能涉及同一种风险,一项具体资助项目中也可能发生多种风险。诱发高校资助风险的因素很多,具体如下。
(一)社会信用缺失风险
1.村委、乡镇民政部门信用受到质疑。据笔者2011年对河北省六所高校2200名在校生和375位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45.7%的受访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存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不实”的现象,有43.6%的受访学生家长选择“《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遇到过困难”,这些家长在分析原因中,有1.6%的选择“家庭没有门路和关系”、有1%的选择“没请客送礼,办事人员不给办”。在工作中,也发现个别学生虽出具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但其日常生活表现并不困难。
2.评定程序、掌握标准多而杂,可信度受到质疑。目前一些个别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学生代表成员配置不符合教育部要求的现象,多数为班干部组成,代表性不足;部分班级评议过程简单化,未严格依照文件要求,执行由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
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岗位安排等工作中,个别学校并没有能够严格执行,评定过程不够透明,如政策制度、指标不够公开透明,评定结果公示方式、公示时间不足等现象。
3.助学贷款审批不够严肃,贷款机构信用受到质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在一定程度客观存在着审批不公开透明的现象。由此,“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是否得到批准、符合条件的家庭困难学生是否得到了批准”缺乏社会监督。据对河北某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调查,截止2011年11月9日,该校有29人被当地经办机构,以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为由拒绝生源地助学贷款。而这些学生全部有民政部门加盖印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其中有12名学生还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这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和平时表现得到了班级和学校的认可。
4.主观故意出具不实困难证明,学生诚信受到质疑。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在调查中发现,有30.4%的受访学生认为“个别学生因主观意识原因,或受家长、亲朋、同乡校友等不正确的想法影响,开具不实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使得部分学生开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与其实际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差异,更有甚者,出具虚假证明,以期获得资助。
这种社会信用度的缺失,可能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失偏失范,从而导致或诱发不良信贷,以及资助对象偏失等现象发生。
(二)不良信贷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均为信用贷款,不需抵押和担保。据有关统计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贷款坏账l%的比例[2]。因此,不良金融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1.工作人员违规违纪放贷。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审批中,个别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导致“人情贷”现象,或将影响贷款的及时回收。
2.学生受利益驱使作假“争”贷。有个别学生或家长贷款时提供伪证弄虚作假,以“争”得贷款,在贷后追求高消费,到期还息还贷不积极,更有甚者,存在“主观违约的动机”,这些都将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及时回收。调查显示,如果已经成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有3.0%的受访学生,选择了“不准备还,反正贷的是国家的钱”。
3.学生毕业后跟踪联络机制不畅。据调查,造成出现逾期还息违约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意的疏失,如错过时间、忽略银行卡户年费致使存费不足等而造成的。因此,学生毕业后的及时提醒显得尤为重要,但一部分毕业生离校后,变更了通讯方式没有及时告知学校,致使联络不畅。
4.学生就业不畅制约其还款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意味着需担负起还款付息的责任,造成学生违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工作的不稳定。在目前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社会关系、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找不到工作,有的即便找到了工作,由于工薪低或工作不理想,致使其还款能力不足。在只能保障最基本生活状态的情况下,按期偿还贷款是有困难的。
(三)奖助学金的安全风险
国家奖助学金下拨到学校后,因学校资金短缺,存在着暂时被挪用的现象。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显现出与国家资助政策相背离的不良苗头。据调查,在极个别学校和班级曾经出现了国家奖助学金被截留、平分的现象,极个别院(系)、班级提取部分受助学生的奖助学金或者要求受助学生“自愿捐助”一定数量的国家奖助学金,用作所谓“院(系)资助基金”、“班费”。更有甚者,平分助学金。使得国家资助政策受到扭曲、受助学生受到伤害。
(四)资助异化风险
1.家庭经济困难申请态度不端正。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个别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抱着国家的“钱”不争是傻子的错误思想,“踊跃”申请;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碍于面子或愤于个别学生作假的行为而放弃申请。
2.学生受助后行为失范。学生的助后教育与管理是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目标的重要环节,往往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和具体要求,容易被忽视和弱化。个别学生在受助后,不懂得珍惜,而出现请客、挥霍等现象,还有的学生甚至滋生“等”“靠”“要”等惰性颓废思想和行为。
(五)心理健康风险
引发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因素比较多。制度设计或工作操作中人性化不足,社会上存在个别的对贫困现象不客观的、鄙视等言行,同学中对国家资助政策和受助同学的不当评论等,都可能加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校资助工作风险防范,应以教育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建构综合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效果。
(一)“社会信用”资助风险防范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2011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相关座谈会上谈到“社会信用”问题时指出:我们现在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就是社会信用问题和政府公信问题[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在资助工作中,不论是在学生经济情况认定中政府部门或个别干部的诚信缺失、个别教师信用的缺失、还是学生和家长的信用缺失,也不论是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中贷款经办机构的信用缺失、学生和家长的申请动机信用缺失、乃至学生还款付息中的不诚信,等等,都是引发各类风险的关键因素。可见,社会诚信是高校资助工作风险防范的社会文化基石。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大学生的诚信文化建设,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效措施,大力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助学贷款中违约失信的学生及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予以惩戒。努力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抵御和化解资助工作的风险。
(二)“制度规范”资助风险防范的管理基石——大力推进工作制度体系建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涉及面广、资助金额大,包含有不同类别的多个风险点。制度规范是落实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相关金融机构、高校层面都应立足自身工作的性质、特点,建立起配套的工作制度体系。从各项工作的具体对象条件、标准、程序、监督等诸环节,在科学性、操作性层面,制定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尽量克服主观因素影响,克服随意性,从根本上筑起防范资助风险的基础屏障。
(三)“监督监管”资助风险防范的管理保障——大力推进评价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评价监督体系建设,应在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基础上,重点对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学生及家长,在高校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行为加以监督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建立起省级高校资助工作主管部门对资助工作实施的事后评价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和机制,通过资助工作事后评价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和高校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执行效果的监管力度,开展专项评估,通过对各项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和诊断,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提高资助工作效果,降低风险。其次,强化资助过程中的科学监管和民主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资助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公布相关政策、指标、标准、程序和结果,使各项资助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置于社会和师生的广泛民主监督之下。同时加强资助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管理,实现困难学生身份自动甄别、奖助学金评定条件、资助金额发放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家长、学生、管理者资助情况网上查询,增强资助工作透明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工作效率。
(四)“立德树人”资助风险防范的教育根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在资助风险因素中,不论是社会信用缺失风险、还是资助异化的风险,从教育层面来思考,大学生“立德成人”是其自觉抵御趋利、享乐、不诚信等不良思想和现象的防火墙,是克服自卑、闭锁、焦虑等心理的有效屏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高校应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同违反资助政策的行为现象做斗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友情观、义利观。自觉克服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思想认识,正视困难、励志图强,力争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组织邀请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专家举办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直接分享生态环境科学的最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提高相关知识技能。三是定期组织低碳减排、节能环保方面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制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进行生态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创业活动,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
[1]李晓敏.安徽高校师范生生态意识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88.
[2]孟凡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4-86.
[3]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4-55.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7-18.
[5]屠佳.试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J].中国德育,2008(6):62-71.
Risk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on the Financial Aid to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g Lingchena,Ma Ailinb,Guo Lixinc,Ma Yulingc,Li Jianhongc
(a.The Principal's Office,b.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c.Students’Affairs 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From the angle of risk control,the paper examines the financial aid to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and its features of the risk of financial aid,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relevant risks.Thus,the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resolution to the risk:to promote the honesty culture construction,to strengthen the working system,to develop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poor students;the financial aid risk;resolution
G473.6
A
1672-7991(2012)01-0087-04
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风险防范与创业扶持体系研究”(SD2010022);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调查与对策研究”(201101235)。
2011-11-16
孟令臣(1953-),男,河北省迁西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