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蚕种生产中对交调节的体会

2012-08-15 00:43范瑞康
四川蚕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蚕蛾碧波生殖器

范瑞康

(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四川 西充 637257)

对交调节是蚕种生产,尤其是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对交的两品种,由于品种特性的不同,它们的发育经过,出蛾习性存在差异,但到制种期间,都要求它们同日,等量出蛾,才能使具纯种特性的家蚕完成杂交,从而制造出合格的蚕种,否则,对交无法正常进行,杂交不彻底,杂交种无从谈起,造成生产损失。因此,对交调节是蚕种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笔者现就对交调节谈谈体会,与各位同行共勉。

1 做好对交调节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蚕种黑种率,增加千克茧制种量

所谓黑种率,是指蚕种产出后,颜色转变为固有色的比例。黑种率高,则不受精卵少,良卵数多,因此千克茧制种量就高。一旦对交失调,将造成交配时散对多,蚕卵损失大,不受精卵也多,而对交严重失调,则会造成两品种的蚕蛾大量死亡,无法完成交配,这样造成更大损失,严重影响千克茧制种量。

从蚕蛾的生理来看,蚕蛾羽化后30min,翅膀展开,就可以进行交配、产卵,完成其生理功能,这种正常的交配,蛾体生理正常,精力充足,有利于蚕卵正常受精。而一旦对交失调,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日能交配的雄蛾,反复多交,雄蛾体力不支;二是早出的蚕蛾由于没有对象交配,只有等到第2d甚至第3d才能交配,由于长时间的等待,蛾体营养、水份损失严重,精力不济,交配时间短,易散对,甚至交配过程中死亡,不受精卵增多。

1.2 有利于减轻制种期间的劳动强度,工作轻松愉快,节约成本

合理的对交,其表现形式是,对交两品种雌雄蚕蛾同日、等量出蛾,小批相遇小批,大批相遇大批,每天的雌雄蚕蛾当日用完,不存在浪费,不存在损失,达到制种的最完美状态。

职工制种时也很轻松,小批制种通常一次交配就能完成,大批制种雄蛾2次交配就可完工。反之对交失调,由于雄蛾缺乏,反复多交,时间拖得很长,用工量增大,成本增加。

1.3 有利于盐水比选,提高蚕种品质

黑种率高的蚕种,盐水比选十分容易,蚕种也易于上品质。不受精卵多的蚕种,不但比选困难,淘汰蚕种多,损失大,而且比选不易彻底,蚕种不良卵率较高,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因此,做好对交调节工作,意义重大,是蚕种场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

2 做好对交调节的关键技术

2.1 出库调节

对交的两品种由于种性的不同,它们的发育经过、出蛾习性也不一样,但到制种时又要求它们同日,等量出蛾,那么在出库时,就要将发育慢的品种提前出库,而发育快的要延迟出库,一般都要严格按照蚕品种性状介绍中的要求操作,现行蚕品种871×872和洞庭×碧波的出库时间开差为2d,数量比例为1:1,不得随意更改。

2.2 蚕期调节

蚕期调节以饷食调节为主,将发育较快的品种适当推迟饷食,以达抑制发育的目的。但这也要运用适当,过度地推迟起蚕饷食,尤其是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会加重起蚕的消耗,对蚕的体质不利,影响蚕的抗逆性,加大后期死笼率,从而得不偿失。

蚕期调节也要考虑到温度因素,蚕房的上下层,原蚕区不同村社的饲养场所阴阳向背等都会影响到温度的高低,必要时也可以作为调节的办法。

日系品种相对于华系品种而言,抗逆性要弱一些,不易饲养,容易出现蚕病,后期死笼率较高,甚至造成严重的蚕头损失,出现对交数量失衡。因此,对于日系品种一定要加强饲养,尽力为蚕儿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和气象条件,不断地提高蚕的体质,防治蚕病的发生,这既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必须,又是保证对交数量正常的前提。

2.3 种茧保护期的调节

出库和蚕期调节是对交调节的基础环节,可以认为是粗调,而种茧保护期间的调节是微调,可以保证正反交的两对品种准确地达到同日,等量的出蛾。粗调成功,种茧保护期间的调节就很容易;如果粗调不成功,蚕儿上蔟时发育开差还很大时,种茧保护期间的任务就比较艰巨了,必须在种茧保护前期就开始进行大力度的调整,后期再进行精确调节。

2.3.1 蛹体器官着色观察和认识。蚕儿自从上蔟开始,经过吐丝,结茧,化蛹先后要经过复眼着色,生殖器着色,触角着色,体皮变软,直到羽化成蛾,正因为有这些器官发育的着色标志,所以我们可以准确掌握蛹的发育进度,为对交调节提供依据。

2.3.1.1 上蔟到蚕儿化蛹期,在24℃的环境温度保护下,日系品种一般在第4d化蛹,华系品种在第5d上化蛹,刚化蛹的幼蛹呈黄白色,体皮很薄很嫩,极易受伤,稍不注意,就会破皮而亡。此时是蚕蛹最脆弱的时期,也是最易失水的时期,需要严格保护,蚕房采茧,原蚕区收茧必须在化蛹前完成。

2.3.1.2 复眼开始着色。在所有的蛹体器官着色过程中,复眼开始着色最难观察,一般而言,复眼开始着色,从上蔟到发蛾已经过二分之一的时间,从现行蚕品种来看,蛹期经过一半的时间大概是7~8d,此时蛹皮已稍硬,是进行种茧调查和验级的时间。所以,观察蛹体复眼开始着色,要在上蔟后第7~8d上进行。早了,如在第4~6d观察,是不可能观察到复眼着色的,迟了,复眼就会变成淡褐色。当然这也要根据保护温度而变化,温度如较高,复眼开始着色则提前。

复眼着色一般是从复眼上缘 (即靠近口器一端)开始的,逐渐向下扩散,变成淡褐色。必须要看到复眼和体色有所区别,才能认为复眼开始着色。

一般而言,从化蛹到复眼开始着色,要经过3~4d时间,这一期间是禁止削茧的,如果开始削茧,伤蛹会很多,即使不伤蛹,蛹体也会失水,后期不良蛾多。

2.3.1.3 复眼淡褐色到浓黑色。复眼开始着色后,经1~1.5d会变成淡褐色,淡褐色时,复眼和蛹体色区别更明显,此时可以开始削茧。

复眼淡褐色后经过1~1.5d,会变成脓黑色,此时是大量使用临工削茧的时候,也是从上蔟到发蛾经过三分之二的时间。

2.3.1.4 生殖器着色。复眼黑色后经过1d,蛹体生殖器就会着色,雌蛹生殖器从尾部上看呈一条粗线,雄蛹生殖器为一个小点。

生殖器着色和复眼着色一样,也是有一个从淡到黑的过程,整个生殖器着色从开始到完全发育成黑色,要经过2~3d。

2.3.1.5 触角着色。生殖器发育到黑色后,触角就会开始着色,因为触角较大,着色后很明显,在蚕箔中一眼就能看清楚,一般要经过1d完成。

2.3.1.6 体皮变软,体色变暗。这是蛹期的最后一阶段,看上去蛹变得很老,很不好看。手摸感觉很绵软,表明蚕蛾鳞毛发育已经成熟。

对于蛹体器官着色的认识和了解很重要,它既是掌握对交的基础,又是后期工作安排的依据。必须勤观察,多比对,加强认识,熟练掌握。

2.3.2 蛹体器官着色的生物学特性。蛹体器官着色的过程,实际上是蚕蛾各器官发育成熟的过程,它透过蛹皮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程序性,即着色必须按照复眼,生殖器,触角的顺序依次而来,不可能跨越,这是受蚕的遗传决定的,所以当对交严重失调时,极端的高温也不一定能促使蚕蛹发蛾。二是不可逆性,即当蚕蛹发育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退回到以往,它只会不断地向前发育,所以一旦出现对交失调,在没有特殊条件抑制的情况下,想控制也不一定控制得住蛹的发育。

2.3.3 品种发育进度的描述。作为一群体,蛹体的发育在某一时间点上是呈正态分布的,大批集中在某一点上,但有少数或快或慢。所以我们描述某一品种的发育进度,总是这样,比如用“10%生殖器开始着色,80%复眼黑色,10%复眼淡褐色”这样的语句来描述它,表明该品种已经发育到大批复眼呈黑色了。而不为少数的其它情况所困。因此在观察和确定蛹体发育进度时,一定做到样品要多,面要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3.4 蛹期对交品种发育开差的控制。在养蚕的各个阶段上,对交品种发育上的时间开差都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比例。在蛹期,也存在一个发育开差的问题,掌握好对交品种合理的蛹期发育开差,将两品种保持在不同的,但又合理的发育开差上,是实现对交调节的关键。

以洞庭×碧波为例,上蔟时碧波比洞庭快1.5d,这样在相同温度保护下,随着两品种的发育,华系总是比日系要快,洞庭就会逐渐赶上碧波,它们之间的发育开差就会不断缩小,到两品种羽化时,它们的发育开差就为零,洞庭完全赶上碧波了。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一些参数,即两品种在蛹期不同的发育时期,它们之间开差的数值。只需要掌握关键点上的开差就行了。比如,对于洞庭、碧波这对品种,无论正反交,当碧波生殖器大批黑色时,洞庭的大批必须保持在50%生殖器黑色,50%复眼黑色,即两品种相差0.5d为宜。如此,在相同温度保护下,洞庭到发蛾时就会恰好赶上碧波。而872×871这对品种较特殊,特别是以872为母体的,由于872雌蛹后期发育慢且发蛾拖踏,当872雌蛹大批生殖器呈黑色时,871雄蛹大批上应当比872雌蛹迟1d,即871的雄蛹应当保持在大批复眼黑色的基础上,这样就才能实现合理的对交。

当然,如果观察到对交的两个品种在发育开差上与上述的标准开差有差异,就要用温度加以调节,如当碧波生殖器大批黑色,而洞庭也是生殖器大批黑色,表明洞庭快了,碧波慢了。那么,碧波升温,洞庭降温,进一步加紧调节。如果发觉碧波生殖器大批黑色时,洞庭大批复眼才开始着色,那么洞庭就应该加紧升温,争取快速赶上碧波。所以对蛹期对交品种发育开差知识的掌握,可以使我们在削茧期就清楚对交的两对品种是否已成功对上,从而及时作出调节。

3 做好对交调节的体会

3.1 蚕蛾生命力的强弱

蚕蛾强健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制种的效果。而影响蚕蛾生命力强弱的因素很多,比如营养积累多少,群体健康状况好坏,这些都与养蚕有关,优质的种茧是后期制种有力的保障。但是到了种茧保护期间和制种期间,不良的环境条件和技术处理也会造成蛹蛾生命力下降。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昆虫,蚕只在幼虫期摄取食物,不断发育长大,而蛹期,蛾期和卵期则不对外摄入养分,只会依靠幼虫期积累的营养进行其它的生命活动,并且蚕蛾相对于蚕蛹而言,由于蚕蛹有蛹皮的保护,水分不易散失,蚕蛾因为血液进入翅膀,参与循环,蒸发面积大,极易失水,所以蚕蛾更加容易受到损伤,引起生命力下降,一旦对交失调,蚕蛾因为长期等待,加之环境恶劣,营养和水分消耗严重,并且雄蛾反复多交,功能透支,容易死亡,这些都会造成蚕蛾体质明显下降,所以蚕蛾强健性的好坏,与多方面因素相关联,除了养好蚕,控制好蚕病,提供好环境条件外,合理对交也是保障蚕蛾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对交数量比例

对交调节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调节,指两品种制种时在数量上要实现完全的交配,不存在多余和浪费;二是时间调节,指的是两个品种在发育过程中保持合理的开差,到出蛾时完全相遇,不可以一前一后,一快一慢。

对交的两对品种在数量上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比例,才能保证双方有充足的蚕蛾交配,不致于出现损失,保障生产安全。一般情况下,在出库时华系、日系各一半或者日系较华系稍多一点为佳。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蚕病、气象,操作等原因,总会造成蚕头损失,出现品种间数量变化,到制种时,可能已经不是最佳的比例了。那么,当对交比例在正常基础上 (即雄1:雌1)出现偏移时,什么比例才是安全范围呢?以本人的工作经验来看,雄1:雌2的对交比例是最大的允许数量比。超过这一比例,就是对交时间再正常,也不可能避免损失。

3.3 对交时间开差

所谓对交时间开差,是指对交两品种在发育程度上的差别,表现为两品种雌雄各方在时间上的开差。以871×872(正反交)品种为例,出库时872比871早2d,收蚁时开差2d,上蔟时开差1.5d,削茧时开差1d,制种时开差0d,这就是871×872品种的对交时间开差最佳比例。和数量比例一样,时间开差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会偏离正常值,甚至相差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它们之间的合理开差。不同的对交品种,在出库催青期、蚕期、蛹期不同的阶段,尤其是种茧保护期,它们标准的发育开差,需要不断地摸索掌握,而一旦弄清了这些规律,对于对交调节这一生产技术也就基本掌握。

[1]浙江农业大学主编《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

[2]向仲怀《中国蚕种学》

猜你喜欢
蚕蛾碧波生殖器
夜晚的“舞者”
——大蚕蛾
中药热浴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生殖器白癜风的临床观察
探究绿尾大蚕蛾与宁波尾大蚕蛾的分类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虹桥碧波太平湖
碧波荡漾珊瑚海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两个名字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男性生殖器闭合性损伤39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