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桑产业转型的涪城模式调研报告

2012-08-15 00:43谢忠良杨远萍苏茂科
四川蚕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养蚕

潘 荣 谢忠良 杨远萍 苏茂科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是四川省传统老蚕区,蚕茧收购秩序最为混乱。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茧丝市场急剧波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省内昔日的蚕桑大县发种、产茧不断下降,而涪城区蚕桑生产不仅能稳得住,而且蚕茧收购秩序良好,蚕茧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内知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此,我们对涪城区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 涪城蚕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涪城区蚕桑生产情况

绵阳天虹丝绸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是2002年绵阳市涪城区丝绸公司改制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时全区有养蚕乡镇7个,桑园面积1000hm2(1.5万亩),养蚕农户9150户,户平桑园面积0.113hm2(1.7亩),年养蚕2万盒,户均养蚕量2.3盒,单产34kg/盒,蚕茧产量仅500多t,蚕茧收入738万元,蚕茧收购秩序极为混乱,收购量仅占生产量的30%。2007年,蚕桑生产达到兴盛时期,全区有养蚕乡镇8个,共有桑园面积1933.3hm2(2.9万亩),养蚕农户8742户,户平桑园0.227hm2(3.4亩),发种量3.6万盒,户均养蚕量4.2盒,产茧量1250多t,蚕农茧款收入比2002年翻了一番达到1675万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蚕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有所下降。经过重建和恢复发展,到2011年涪城区有仍8个蚕桑乡镇,桑园面积1466.7hm2(2.2万亩),蚕蚕农户5758户,170个共育户,户平桑园0.26hm2(3.9亩),年养蚕3万盒,户均养蚕量5.3盒,生产蚕茧1300t,单产43kg/盒,蚕茧收入达到3576万元。

本次调研蚕桑重点乡镇金峰镇有3714个农业户,1046农业人口,其中820户养蚕农户;耕地面积966.5hm2,包括567.3hm2田和399.2hm2地,其中密植桑园面积3129hm2;重点调查了19户蚕农,户平桑园面积0.287hm2(4.3亩),平均年养蚕量13.4盒,户均养蚕收入为2.5万元,其中在1.5~2万元的有4户,占58%,集中在2~3万元之间的有11户,占21%,3~4万元之间的有4户,占21%;养蚕收入占家庭农副业纯收入的比例均在75%以上。

本次重点调查了石洞、杨家乡6个村的14户养蚕重点户,共有耕地面积6.48hm2(97.2亩),桑园 4.43hm2(66.5亩),桑园耕地占面积的68.3%,其中有5户流转了邻居桑园;年养蚕163.5盒,户平养蚕11.7盒,亩桑养蚕2.46盒;售茧收入249760元,共育收入65722元,综合开发利用收入17100元,户平蚕桑产业收入23755.8元;务工收入279000元,户平务工收入19928.6元;家庭总收入665700元,户平收入47550元;平均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0%,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1.9%。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0%以上的有5户,占50%左右的有5户,占30%以下4户。其次,14户养蚕农户中有共育户8户,耕地面积5.03hm2(75.5亩),桑园3.3hm2(49.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6%;养蚕112.33盒,户平养蚕14.03盒,667m2桑养蚕2.3盒;售茧收入178260元,共育收入65722元,综合利用收入10100元,户平蚕桑产业收入31760.3元;务工收入120000元,户平务工收入15000元,家庭总收入421700元,户平家庭总收入达到52712.5元,其中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3%,蚕桑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涪城留住了一批壮年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据统计,蚕农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50岁,占总调研农户人口数的60.7%。

1.2 主要成效

1.2.1 生产稳定发展。2002年至2011年,涪城区桑园面积从1062.53hm2(15938亩)发展到1502.2hm2(22533亩),总体趋势呈现稳中有升;发种量从2.1万张增加到3万张,蚕茧产量从1万多担发展到2.6万担;养蚕农户减少,但户平桑园面积从0.113hm2(1.7亩)提高到0.26hm2(3.9亩),户均养蚕量从2.3盒提高到5.3盒,户营规模显著扩大;蚕茧收入从738万元提高到3576万元,户均收入从807元提高到6210元,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1.2.2 收茧秩序良好。公司坚持“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蚕农建立了密切的利益共享机制,集中加大投入,强化共育体系建设,增强共育室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服务,蚕茧收购价格比周边高4~5元。因此,蚕茧收购秩序良好,产收率从2002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100%。

1.2.3 蚕茧质量优良。蚕茧单产从34kg/张提升到43kg/张,蚕茧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蚕茧上车率96%、化蛹率98%,解舒率75%,茧丝长1155m,干茧缫折260kg。公司打造的“七彩之虹”精品蚕茧已成为高品位生丝和高档奢侈品倍受青睐的原料,干茧销售价高,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涪城蚕业做法

2.1 狠抓共育体系建设,创建共育户联农户经营模式,构建利益共享联结机制

2.1.1 坚持共育户带农户,强化共育体系建设。公司始终坚持“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共育户与公司、蚕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强化共育体系建设,把共育户作为公司基层技术人员对待,提出要让共育技术人员有自豪感,以调动共育户的积极性。如今全区8个乡镇共建170个共育室,实现小蚕100%共育,每个共育户带农户约35户。按照公司共育管理扶持办法,大力培育共育室对蚕农的带动力。一是强化共育户对农户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指导,真正把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以共育户为单位对蚕农实行统防统消,控制蚕病,提高养蚕单产;三是严格共育管理,张榜公布共育农户数量,严格淘汰头、尾蚁10%以上,确保共育蚕数量足、发育齐,健康无病;四是建立风险共育制度,即每个共育室必须共育规定数量的风险蚕,如果某个共育室出现问题,其余共育室无条件提供风险蚕作补偿,风险蚕种及淘汰蚕种款由公司全额承担。公司通过对共育户进行“技术指导、蚕茧单产、茧源组织”等内容的考核共育费,共育费由基本共育费、小区共育补贴费、蚕茧单产奖、仪评组织奖等构成,由公司直接补贴发放。同时,公司每年在三星级宾馆召开全区共育户总结表彰大会,对好的共育户进行表彰奖励。

2.1.2 加大投入,建立以共育为中心的投入机制。为增强共育户的带动能力,公司每年投入近300万元资金用于共育体系和蚕桑基地建设,建立以共育为中心的投入机制。以2011年为例,蚕桑生产投入277万元,其中,共育室建设和蚕种款、共育费补贴投入189万元,占总投入的68%以上;其次是消毒防病包括消毒机、消毒池、消毒剂补贴和方格蔟补贴,各占11%;桑园建设补贴及果桑、桑枝食用菌等综合开发扶持补贴仅占10%。由于强化了共育补贴,蚕农感受到公司共育室的小蚕数量足、质量好,而且有技术指导服务,养蚕单产有保障,真正得到了实惠。

2.1.3 全面实施“以农带农、以蚕控茧”。涪城区坚持以共育户带农户,以共育户在本乡的人际关系管理农户,蚕茧收购时,以共育室为单位组织蚕农售茧,实行预约售茧,公司除基本共育费外,按收购单产给共育户发放收购组织奖励,把以往奖励乡、镇及相关部门的蚕茧组织协调费直接奖励给共育户,以调动共育户积极性,培育共育户的组织协调能力,让农户带动、治理农户。同时,坚持“以蚕控茧”,农户蚕茧不交售公司的不提供共育小蚕,更不供应蚕种,即使个别蚕农通过外面渠道能拿到蚕种,但是,没有共育蚕和专业技术指导,养蚕单产无法保证,所以,蚕农愿与公司真诚合作,公司蚕茧收购率达到100%,实现了公司和蚕农双赢。

2.2 加大投入建基地,多措并举抓质量,坚持走精品蚕业路子

2.2.1 优化布局,规模发展。公司改制组建后,认真分析了涪城蚕桑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决定优化布局,规模发展,走优质高产高效蚕业发展之路,在石洞乡、玉皇、金峰等乡镇建设蚕桑基地,集中成片发展400hm2(6000亩)密植桑园,优化养蚕布局,提高户营规模。到2006年全区发种量翻了一番,产茧量已近1500t。近年来公司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集中力量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万亩示范区,坚持在基地乡发展蚕桑大户,通过努力,现已建成了石洞、玉皇、金峰等7个蚕桑生产基地,覆盖76个村,549个社,近6000户蚕农。其中,石洞乡、玉皇镇蚕桑万亩示范区已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2.2.2 多措并举,提高质量。为提高蚕茧质量,公司采取多种措施,在全面实施小蚕共育,小蚕共育率达到100%,共育设施标准化,共育管理制度化基础上。一是注重桑叶质量,利用好田好土与蚕农共建桑园,全部嫁接优良桑品种,实行标准化桑园管理,确保桑园的高产出和桑叶的高质量。二是技术指导到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司技术人员和共育户,对蚕农进行统防统消和全程技术指导。三是全面推广使用回转架纸板方格蔟上蔟,全区推广面达到100%。四是从收购导向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实施全部“选茧、化蛹”收茧政策,蚕农自行选茧鲜茧上车率达到95%、全部化蛹的蚕茧实行加价奖励收购,坚持拉开质量价差,严格执行优茧优价收茧政策,到2010年,已全部实现仪评收茧。

2.2.3 打造精品,提升品牌。涪城蚕业坚持走“精品”道路,发展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效蚕业,通过打造品牌,建基地、抓质量、上档次、突效益,成功打造出的“七彩之虹”蚕茧是国内顶尖的精品蚕茧,产品远销江浙一流缫丝企业,成为国际著名奢侈品牌“爱玛士”的生产原料。目前全区蚕茧平均茧丝长1150m,收购上车率96%,平均解舒率75%以上,清洁100分,洁净95分,全年平均毛折260kg,666.7m2桑养蚕3.8张,产茧165kg,其666.7m2桑产量、单产、质量、产值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2.3 以人为本,强化内部管理,为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2.3.1 服务基层,构建重心下移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司现有员工30人,设有7个茧站,170个共育户,公司三分之二以上员工是从基层蚕农中成长起来的,80%员工常年服务在基层。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均重点联系2个乡镇的生产发展任务;茧站职工22人,50%以上来自共育户和养蚕大户,每个职工重点联系3~5个村社的共育户,共育户直接服务到农户,形成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到乡镇,茧站员工负责到村社,共育户负责到蚕农,从公司到茧站到共育户,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镇、村、社、户网络全覆盖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各项生产技术工作的落实。

2.3.2 以人为本,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保护员工和蚕农切身利益。一是培养员工“团队合作、爱岗敬业、诚信好学”精神,树立认同公司“重心下移、服务蚕农、真抓实干”的发展理念,在用人机制上,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二是制度完善,纪律严明,人守一本员工手册,包含20余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化技术实施细则,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奖惩逗硬。三是充分保证员工切身利益,公司制定了目标考核奖惩实施办法,通过考核发种量、共育、收茧量、单产、正茧茧本、适干、烘折、解舒率、干茧上车率等13项内容,来核定员工的工资和奖金。2011年公司员工年收入达5~10万元,实现员工收入每年有所增长,充分体现员工人生价值。

2.3.3 利益情感两手抓,密切联系蚕农。一是公司树立“没有蚕农,没有基地,就没有天虹”的理念,在蚕茧生产收购各环节大力扶持蚕农,坚持多给予少索取,在共育费和蚕茧价格上给予蚕农最优待遇,最大限度保护蚕农利益,不能把蚕茧经营风险转嫁给蚕农。二是真情投入,一般蚕农家里有婚丧嫁娶、孩子考上大学等大事,公司都会亲切关怀,并有数量不等的现金及物资支持,深得蚕农拥护支持。

2.3.4 诚信经营,树立公司良好信誉。公司坚持诚信经营,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细心服务。在蚕茧的生产、收烘、储藏每个环节高度注重细节,保证蚕茧产品质量,从不为短期利益掺杂使假欺骗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放心,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信任合作关系。

3 对涪城蚕业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3.1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是保障

龙头企业以服务蚕农、发展生产为宗旨,必须兼顾企业利益与蚕农利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企业与蚕农共生共赢。通过各环节的蚕农利益保护,建立了与蚕农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为蚕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涪城区通过“公司+共育户+农户”建立的利益共享机制,极大地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使公司对蚕农蚕茧合同收购签约率、履约率一直保持在100%。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合理兼顾蚕农利益和公司利益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只有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才能解除蚕农后顾之忧,稳定蚕农发展生产的信心,保护蚕农从事蚕茧生产的积极性,进而稳固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

3.2 完善小蚕共育服务体系是核心

公司通过共育室,开展技术指导和茧源组织等工作,让蚕农感受到共育的小蚕价格低、数量足、质量好,而且有技术指导服务,蚕茧质量有保障,养蚕单产有提升,蚕茧收入有增加,蚕农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树立公司和共育户在蚕农中的威信,提高了影响力,紧密联系了与蚕农的感情,蚕农自愿与共育户和公司合作,保证了蚕茧产收率,实现蚕农与公司的双赢。因此,小蚕共育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是联结蚕农的重要纽带,是投入最重要的环节,是规范蚕茧收购秩序的关键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提高蚕茧质量是关键

公司通过提高小蚕共育质量、技术指导到位和推广优良蔟具、实施优茧优价政策等多项措施,全面提高蚕茧质量,也提升了公司效益,从而保证生产发展的再投入。同时,由于蚕茧质量好,鲜茧收购价高同区域4~5元/kg,既保护了蚕农的利益,又使其它收购主体不能与之竞争,蚕茧产收率100%,维护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使涪城区蚕桑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针对目前全省总量普遍呈减少的趋势,今后我省蚕桑产业的重点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再是数量的增加,关键在于质量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了蚕茧质量,才能提高蚕桑产业经营效益,才能真正助农增收,才能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3.4 集中发展促进规模化是途径

公司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化蚕桑区域布局,集中成片建设优质高效蚕桑生产基地。二是着力培养基本养蚕户,提高户均养蚕规模,从而实现了蚕桑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户营规模由家庭副业向主业的转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蚕农外出务工已成为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使在涪城区养蚕农户也在减少。因此,优化区域布局,规模化集中发展蚕桑基地,并通过流转、承包和出租等形式充分利用闲置桑园,培育基本养蚕户,着力提高蚕农户营规模,变家庭副业为增收骨干主业,是提升蚕业比较经济效益和稳定蚕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5 省力化和多元化是发展方向

公司充分利用农民宽敞的房屋条件,发动蚕农养地蚕,或推广省力化蚕台,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同时,提出今后涪城发展的思路是大力推进“3116工程”(即亩桑养3张蚕、产桑果1000kg、蚕茧120kg、生产600袋食用菌,综合效益15000元),因地制宜发展果桑和桑枝食用菌,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证蚕农收入的同时,稳定了养蚕队伍。目前,我省蚕桑单一的产品结构和劳动密集的产业特点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省力化技术推广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是突破发展瓶颈、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因此,省力化和多元化是今后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有力推进桑园管理机械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蚕儿上蔟自动化等轻简化技术,大力开展桑蚕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

3.6 龙头企业投入带动发展是动力

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地规模化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小蚕共育体系,提升养蚕水平,提高蚕茧质量,改善蚕茧收购秩序,理清了发展障碍。因此,龙头企业的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加大投入,才能促进产业发展,但要善于投入,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口上。各地应借鉴涪城的经验,以共育室的建设、共育人员的培养、共育风险机制的建立、共育户带农户等共育体系建设为重点,集中加大投入。通过调研认为:在目前蚕桑产业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涪城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为我省蚕桑产业树立了一个典型,为全省蚕桑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给我们增添了信心,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和希望,涪城模式和成功经验值得全省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养蚕
咬破死亡的蚕茧
养蚕不易
蚕茧与飞蝶
养蚕记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