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文辉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但同时道德缺失问题,尤其是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更为严重。从2002年北京某名牌大学大学生“泼熊”事件,到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再到2005年与2006年的多起大学生“虐猫”、“虐猪”等事件,再到“我爸是李刚”案件、“药家鑫杀人”案件等等,无不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长意识,同时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并且多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2004年8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政治立场、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必然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规律,而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道德水平的变化和特点,正确地把握学生健康成才的主客观需要,并且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全面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革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在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尽管很多高校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不少大学生道德迷茫、信念迷失、弄虚作假、损害公物等现象仍然时常出现。之所以产生这种德教低效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三个明显脱节。
第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活相脱节。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通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既有共性又有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上。而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理念、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注重形式,搞突击,被动应付多,主动抓的少,这势必导致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滞后,从而使教育与生活脱节。
第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与大学生道德期望相脱节。以传统单一道德价值为代表的学校道德教育与多元化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当代高校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学校总是对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进行理想化设计,但与学校不同的是,现实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不良的道德缺失,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但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学校总是有意回避此类问题,很少能在课堂上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对待和分析。因此,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得无所适从,使得人生目标出现偏差和道德的错位。
第三,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在校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的东西并非完全是行动的标准,甚至在行动上表现出与道德认知不一致的特点。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力薄弱,缺乏足够的自律精神,道德情感体验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层次,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坚实基础,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不平衡发展。
当然,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总体实践看,主流是好的,能够按照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了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是,道德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大学生道德教育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道德教育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反映出高校道德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道德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在教育价值目标和道德教育价值目标的认知上有所偏差,道德教育的理念政治化、目标理想化。其次,道德教育内容滞后,脱离实际。在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脱离实际,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教育,而是用一些抽象的、呆板的、甚至是过时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学生。最后,道德教育的方法单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使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当积极主动地解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第一,要明确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的最低条件,而道德和宗教则把人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尽管学校已经难以承担培养“人的灵魂崇高”的重任,但培养真正的“道德人”仍然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
第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必须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就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这对于加速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需要通过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创新教育手段,实现网上和网下教育相互配合。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借鉴传统教育途径,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引导,抢先教育,并且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式的道德教育节目、报告、讲座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观念加以宣传,对错误的观念加以批判,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第四,注重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道德教育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非常重要。所谓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动。
[1]胡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对策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2]刘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实效性探析——论道德需要与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8.5.
[3]田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刘强.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理论观察,2010.4.
[5]刘涛.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科技信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