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竹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沭阳 223600)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被多家出版社多次选入语文课本。许多老师对文本有各种各样的讲解,有的侧重体味文中的美景,有的侧重分析景物描写层次,也有的侧重分析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特色等等。但在老师讲完之后,学生往往还有许多疑问,譬如说,这种景色到底美在哪里?是因为写的有层次而美吗?还是因为用了多个相对新奇的比喻而美?作者是悲伤的、苦闷的,为什么写的景色是美的?这种美景是怎样使作者得到安慰的?难道看到日日走过的熟悉的荷塘就得到安慰了?这些问题通过分析景物似乎无法得到解释,或者说寄情于景又过于肤浅,不足以更好地解析深层次的问题,不足以探讨作者的写作心理机制,不足以给学生指导,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能力。另外,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寄情于景的文章很多,为什么偏偏选这一篇呢?
很显然,浅层次的解释解决不了以上的问题,不但突出不了名篇的价值与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对名篇产生排斥感。我们很多人只是把它作为一篇必学的课文来学习而已,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再想起这篇文章,这不能不说是名篇的遗憾,是名篇浅读的恶果。那么,怎么来更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使名篇获得新生的力量,笔者试分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自然以宽广的胸襟、美丽的情怀包容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人类经常把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上,赋予自然之景以生命,借景物来抒发情感,与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荷塘月色》中,荷塘就是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美丽的荷塘就是一位荷香美人,在夜深人静之时,抚慰作者的心灵,排遣作者的苦闷。
首先,荷香美人出现的条件。根据文本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环境:一是内心苦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二是熟悉的荷塘——“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三是幽僻的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四是月色朦胧——“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五是独处而超脱——“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非苦闷不得排遣,非熟悉不得细致,非幽僻不得安宁,非月色朦胧不得梦幻,非独处超脱不得自由大胆,一个类似于《聊斋志异》中的幽迷的环境,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精灵即将出场,于是荷香美人来了。
其次,看荷香美人的形象。为了说得更清楚,我们来引用这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分明是柔美(袅娜)的荷香美人。荷叶田田是曼舞的美人:她身材修长,穿着舞裙,迎风旋舞——因为荷叶是张开的,张开的裙裾正是旋舞的状态。零星的荷花是柔美的美人:纯洁美丽(白花),体态柔美,欲语含羞,像明珠,像星星,在淡月照耀下,晶莹可掬;在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的闪光,显出其纤尘不染的丽质,是刚出浴的美人,纯洁无瑕。清香缭绕是轻歌的美人:满身的清香,仿佛唱着甜美的歌。“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中通感的运用使其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荷香美人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这远处飘来的悠扬、清甜的歌声,使我们感觉到美人悦耳醉人的歌声在月夜下幽雅淡远。含情的流水是美人的风致——脉脉含情,风致无比。
至此,一个温柔的、美丽的、满身清香的、含羞欲语的荷香美人已经伫立在面前,似乎在安慰作者。在这里,作者远离血与火的世界,远离了残酷的现实,感到了暂时的自由与平静,获得了淡淡的喜悦。
再次,荷香美人的活动舞台——神话般的世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作者的用词着实细致准确,“泻”字写月光流水般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整个荷塘的叶子和花上,动感十足,似乎能伸手可掬;“浮”字则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的升腾,缓缓的扩展弥漫,乳白色青雾笼罩着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而这正是荷香美人的活动舞台,天上人间,神秘瑶台,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与荷香美人共同享受这神秘意境,获得淡淡的喜悦。
在影视穿越戏中,主人公往往带着对现实的不满与苦闷穿越时空,寻找幸福的生活。在这里,刚刚回到现实中的朱自清,带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也禁不住穿越时空,到了梦里的江南——也是他的家乡。《荷塘月色》中写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那里自由、幸福,作者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那里有妖童媛女,心心相印采莲去,他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浅笑声声,情意绵绵。作者反复吟颂《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通“怜”,此处一语双关。采莲的主人很显然是含情的少女,既在怜人,又被别人所怜。作者接下来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作者在这里站了多长时间,还想了些什么,他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我们可以就此想下去,作者就化身为《采莲赋》里的一位俊美少年,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深得官员赏识,备受时人瞩目,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当然也有香气袭人的柔美少女与其眉目传情,过着自由、幸福、美满的生活。
此情此景下,作者心醉了,在甜蜜的梦幻中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
事实上,我们发现朱自清的很多散文里都有类似的女性倾向,许多风景,都被赋予女性人格形象。他在《绿》中兴奋的说“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道“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即使写到春天,他也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走着笑着”等等。朱自清甚至在《女人》一文中说道:“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①邓莉红.朱自清散文的女性情结[J].邢台学院学报,2003(1):72.
对此类写作心路历程,弗洛伊德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解释说,诗就是诗人做的白日梦。余光中就认为朱自清“众多的女性意象,不是机械的美感反映,便是压抑了的欲望之浮现”。②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61.荣格的原型理论也认为伟大的作品是人类原始经验的再现。因此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江南文人特殊的心理经验,并认为“只要江南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心理和精神的郁闷、挫折和危机,那么他们必定在个人的各种选择中,首先想到归投到女性怀抱,他们从内心生出一种强烈愿望(虽然有时候有可能比较隐蔽),那就是怜爱女人和被女人怜爱。对江南文人这是本能的意愿,也是带有一定的宿命性质的精神抉择”③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22.。这样说来,荷香美人便是朱自清的一个梦,他想躲进梦里面。
我们且不去讨论专家们说法的是与非,但有一点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是在与自然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他赋予自然以人格,把自己的苦闷之情用美丽的梦来冲淡了,消解了,这叫借景抒情,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的心迹。这是我们人人都需要拥有的一种人文素养与人文能力。或许有人说,朱自清怎么流连歌女,逃避现实呢?并且还说是人文素养与能力?
首先,朱自清也曾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后来才成长为坚定的民主战士,这个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追求进步,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但目睹革命低潮,他也曾经苦闷过、彷徨过。
其次,寄情于景是人类的一种人文素养。事实上,人生于天地间,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困难能咬着牙坚持过去,而有些则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处理,寄情于景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与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用苏轼的话说就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苏轼.前赤壁赋[C]//[清]吴楚材.古文观止.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寄情于景,与自然交流,也是一种人文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的,需要有意而为之,需要不断的训练。一般说来,寄情于景的前提是以生命的心态对待自然景物,用生命的眼光看待一切,赋予自然景物以适合自己的人格形象,这样才能有效地交流,同时才能对自然产生真正的感情,自然景物也会因爱而产生灵性。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能写如此美的荷塘景色了,也明白深读它的价值了。
我们面对的虽然是基础较差的职校学生,但还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见对名篇进行创意性深读的价值,它改变了名篇的命运。名篇必须要进行创意性深读,创意与深读相辅相成,共同使名篇大放异彩。
1.名篇的创意性深读的可操作性
文本深读并非把文本搞得深不可测,创意也不是任意曲解。创意性深读,并非神秘不可捉摸,而是在深读的基础上,探寻其中的内在规律,把某一个主题,向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实际上有很多文本通过深读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唤起了读者的兴趣,如易中天的《品三国》等,掀起了三国热。
2.创意性深读提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也在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有的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反而成了多余的看客。以生为本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名篇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都没做到深读,怎么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深读。创意性深读应首倡教师的深读与创意。
3.创意性深读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促进其人文素养与能力的生成
对于创意性深读,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而且创意性深读会促使学生想象与联想,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能力的生成。
[1]贾艳玲.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分析[J].学苑教育,2011(13).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