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守库,陈新亮
(1.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对于张家口这样一个后开放城市,能否抓住现有机遇,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即文化定位问题愈发凸现出来。
就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定位是指“城市与众不同的存在与发展方向”,表现出城市独有的风格、鲜明的个性与特点[1]。因此,研究城市的文化定位,就是要寻找出“这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差异,以及具有本地民众基础且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个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不能过于宽泛,它必须是形成于“对各种文化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的基础之上,能够体现城市绝大多数民众的精神,展示城市独有的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被民众广泛接受的文化定位[2](P448)。
一般而言,城市文化定位遵循的原则有[1]:
一是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定位最主要的就是从城市历史文化的源流中进行挖掘。
二是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等。要确立城市的文化定位,就要从地域文化中寻找突破口。
三是符合人们的心理感情。城市的文化定位要有认同性、归属感、自豪感和影响力。
四是契合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文化定位不能脱离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紧紧围绕城市的文化定位进行。
遵循上面的城市文化定位原则,张家口的城市文化特色是鲜明的。
从城市的历史文化看,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高原的南缘把其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迥然不同的地貌单元,坝上是高原民族的天然牧场,坝下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和盆地,在经济形态上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然而,正是这一高寒干燥、地广人稀的地区,却成为人类最早繁衍生息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约两百多万年前的泥河湾文化,五千年前的皇帝、炎帝、蚩尤三祖逐于涿鹿、“合符釜山”。历史上,春秋战国属燕南赵北之地;秦朝属上谷郡、代郡;汉属幽、并二州;唐在此设妫、武等州。此后该地为游牧民族所控制,辽、金分别为归化州和宣德州;明为万全都司宣府镇之辖地;清隶属宣化府,号称“前望京师,后控大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3](P813-814);民国属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河北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张家口不断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经岁月的无情冲刷,却仍然保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名胜古迹,远古遗址、碑铭墓地、古代建筑、宗教寺院、历代战场遍布,据统计:“张家口共有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点2 910处,其中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一般文物遗存点2 619处。张家口市的文物遗存点占河北省总数的近1/4,数量在河北省名列前茅,为文物大市。此外,张家口共有可移动文物藏品12 61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228件,三级文物1 203件,一般文物11 079件。”[4]
从城市的地域特色看,张家口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首先,这里是多元文化融汇之地。自“合符釜山”始,便揭开了张垣大地数千年民族融合的序幕。历经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戎融入华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革新,元代“腹里”中都的兴建,明朝宣府镇边关的建立,明清陕西、山东、辽宁等地移民(以山西移民为多)的充边和北方陆路商埠的形成,汉族、满族、回族、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民族在演绎残酷战争、朝代更迭、民族兴衰的同时,又在敌对中融合、共存,使这里成为了中华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因此,历史上的张家口既有明清以来“第二丝绸之路”美誉的张库大道商业文化,又有春秋战国以降“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文化、军事文化、驿站文化;既有坝上的游牧文化、坝下的农耕文化,又有多民族交融的古代国文化、元中都文化、辽代文化,更有多元宗教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以及外来教种文化。张家口还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在这里召开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这里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解放初期,这里是察哈尔省会所在地,享有“边区首府”、“第二延安”、“文化城”、“东方模范城市”等多种美誉[5]。
其次,这里是民间文化多彩之地。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张家口区域历史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举世闻名的蔚县剪纸已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第一批重点工程,2003年,蔚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此外,辖区内的古堡文化、奶茶文化以及东路二人台、蔚县秧歌、蔚县打树花、张北大鼓等众多的民间表演艺术,泥人、根艺、木雕、篆刻等民间工艺美术,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5]。
从人们的心理感情看,“大好河山”是张家口人民对这片热土普遍的情感认同。1927年,奉系军阀高维岳任察哈尔都统时,曾为张家口长城大境门门楣题写过“大好河山”4个颜体大字,恰是对张家口自然人文景观的最好写照。从自然层面看,这里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草原如蔚县的空中草原、张北的中都草原和沽源的沽水福源;温泉如赤诚温泉、涿鹿黄帝泉和怀来温泉;雪地如崇礼的雪山;峡谷如怀来的永定河峡谷,号称“小三峡”;原始森林如赤城的大海陀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等等。从文化层面看,这里的区域文化多彩浓郁,仅以饮食文化为例,张家口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如怀安豆腐皮、一窝丝、柴沟堡熏肉;阳原圪渣饼、供佛杏;蔚县名肴“八大碗”、五香豆腐干等,都是别具一格的地方传统风味食品。2009年底,张家口开展了地方名菜点展示评定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所有菜品以张家口特产为主,以各地食材为辅,以传统技法为承,以外埠技艺为兼,所评选出的每一道菜、点都有一个和张家口有关的历史典故,为张家口打造富含文化内涵的传统经典特色菜肴“口菜”体系奠定了基础。概而言之,这种被当地人们普遍喜爱且既能体现文化传承又颇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实际上就是张家口圆融多元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现实缩影。
近几年,一些地方学者在研究张家口历史、习俗人情的过程中,并针对张家口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草原文化交错地带以及京冀晋蒙文化交界区域这一特点,也在尝试着为张家口城市文化给予一个合理的精确的定位。在这方面,学者安俊杰的解读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张家口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经明清以来的快速发展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以燕赵文化为核心、山西民俗为重要内容,含有察哈尔蒙古游牧文化特点”的地域传统文化,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巨大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念,内化为张家口人性格和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传承”,而且,这种地域传统文化又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充实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6]。
从城市的发展目标看,张家口确立以“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为总体战略目标。2011年12月,市委十届二次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将张家口城市文化建设与《张家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1年修订)》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指出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一个引领’(城市文明创建),提升‘两个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文化保障能力),实施‘四大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事业惠民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意见》又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园区项目建设,“加快中华三祖、鸡鸣山驿、蔚县民俗、泥河湾、大境门——堡子里、张北元中都、葡萄庄园、温泉养生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提升‘两个走来’(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为龙头,举全市之力打造‘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剪纸文化、边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六大品牌,擦亮张家口文化‘名片’。加大品牌创意包装力度,把蔚县‘打树花’等品牌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规划建设泥河湾地质考古科普示范基地和桑干河大峡谷文化园”[7]。从《意见》中不难看出,张家口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是紧密依托的,而建构两者相互依托基础的,就是张家口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鲜明的地特色文化。
关于张家口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发展问题,除遵照城市文化定位原则已具备的四大要素,并以此为依据为城市文化定位外,还应站在传承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视角去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经济越发展,应越重视保护、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否则,再精准的文化定位也会因本土文化资源的流失而失去依托发生变异。
近几年,随着张家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开发得以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可喜的面貌,如坝上退耕还草,弘扬草原文化;坝下挖掘农耕文化;针对泥河湾文化遗存,提出“东方文明从这里走来”的口号;针对黄帝、炎帝、蚩尤战于涿鹿,“合符釜山”,提出“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三祖文化”等口号;针对丰厚的文化古迹遗存,建立了多个文保单位,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但还应该看到,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古代建筑、古文化遗址以及富有特色的古堡民居等物质文化资源,正因年久失修、缺乏严格的保护或宣传不得力而逐渐失去其历史风采;现存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文化景观也因低水平的修补或粗制滥造而导致隐性的破坏,出现了不可逆的文化环境的破坏和退化;对于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则由于对其文化主体和内涵缺乏认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在逐步消失。另外,目前张家口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文化旅游开发普遍处于浅层次粗放式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展示区域文化内涵,旅游服务功能基本停留在“认识型”阶段,文化旅游资源以静态展示为多,文化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缺少参与性文化旅游项目,绿色食品开发缺乏系统性,地域美食缺乏整合等。
针对以上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诸种问题,须注重两点解决之道: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应该认识到:文化建设不仅囿于保护文物古迹和遗存,还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包含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更包含对地方特色基础和文化文脉的保护。因此,在张家口城市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又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既要注重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注重对其文化环境的保护,进而通过保护区域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轨迹来保护张家口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区域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其次,选择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文化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方式向外界展示,对于不同的文化资源应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对原生态环境的依存性较大的文化资源可采取原生态的开发模式,即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维持文化原生态,尽量减少现代人工建设痕迹的开发模式。如阳原泥河湾遗址群、代王城遗址、元中都遗址、蔚县古堡生态村等的开发即应保留其原生态文化与孕育产生此文化的生态环境;对尚留有一定文化载体且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受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影响较大,无法进行相对封闭式保护的文化资源,则可采取次生态的开发模式,即在掌握所在地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维修、复原文化载体,利用多种手段展示所在地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风貌,给人以相对真实的文化体验,如对大境门、堡子里、宣化城、蔚县城等区域文化以及二人台等保留较好的民间文化的开发;对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其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其文化载体大部分已经消失,文化完整性低的文化资源,则采取再生文化生态开发模式,通过建立微缩景观、民俗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挖掘、塑造和再现,如对张家口地区因历史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消亡的民俗文化的抢救性开发。只有这样,张家口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二)城市文化的内涵式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不仅取决于对这个城市文化资源的梳理,更取决于对这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展望,而最终决定于对这个城市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城市文化主题的把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赋予城市文化新的内容和任务,只有正确地解读和把握好城市文化的内涵与主题,才能在动态中即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和处理好城市文化的定位问题。
张家口具有历史遗存分散而不集中,文化内涵深且多的特点。由于物随岁移和交流同化,由于片面强调文物古迹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环境的保护,致使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另外,“东方文明从这里走来,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文化形象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泥河湾文化影响多限于学术界,“三祖文化”提法虽具有开创性,学术界也多有认可,但尚无法与陕西黄陵的影响相比拟,且张家口地区的发展多是在明清以后,保留着燕赵文化遗风、凸显着军事文化神韵、体现着民族交融场景,独具着在军事冲突和民族交融中和谐与不和谐的画面,以及随着时代推移不断上演着传统与现代冲突与交汇的场景。
因此,张家口的城市文化内涵是什么?文化主题应该展示什么?仍有待于深入挖掘,而与之相应的是,张家口城市文化如何定位仍有我们去思索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张家口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涿鹿三祖祭祀大典、蔚县的国际剪纸节、坝上中都草原文化节、蔚县“打树花”节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开发等,给世人展示了遵奉祖先、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和谐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风韵。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只有根据历史文脉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才能科学地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遗传与变异,保证区域文化的地域性和真实性,才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选择能够诠释区域文化内涵的主题,以恰当的形式和载体予以充分的展示,进而才能更好地把握区域文化定位问题,才能更好地树立富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形象,推动区域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1] 毕馨月.熔铸长春城市灵魂,解读城市文化定位[EB/OL].ttp://www.zgghw.org/html/chengshiwenhua/chengshifuhao/20091217/897.html,2009-12-17/2012-02-20.
[2] 王强,曹传明,徐岩,等.关于沈阳城市文化的定位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48-449.
[3] 畿辅通志[Z].
[4] 龙岩.张家口文物事业寻找新的突破口[EB/OL].http://www.he.xinhuanet.com/zfwq/2007-05/09/content_9976348.htm,2007-05-09/2012-02-22.
[5] 中共张家口市委组织部.张家口市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EB/OL].http://www.zjkdj.gov.cn/shownews.asp?newsid=1816,2005-07-18/2012-02-23.
[6] 安俊杰.解读张家口[EB/OL].http://98442975.s97.sqnet.cn/a/zhangyuanzixun/2010/0327/9710.html,2010-03-27/2012-02-25.
[7] 魏民,宋维根.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文化高地[N].张家口晚报,2011-1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