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立,李毅峰,李昌俊
(1.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组织部,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劳动力出现大规模迁移。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收入不稳定、生活水平不高,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人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1]。在“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尤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迁移到城市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弱势人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人数将达到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2]。在农村老人的心目中,“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的观念由来已久,他们的现实困境和心理困境都十分令人忧虑。因而,深刻分析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动社会力量给予他们支持和心理关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认为,人心理的实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许多调查都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孤独感,甚至有38%的老人孤独感比较强烈;44%的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18%的老人表示心理压力很大;还有不少老人心理安全感下降[3]。这些问题的产生,和留守老人身处的客观现实境况以及他们的主观心态密不可分。
(一)亲情疏离
子女外出改变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氛围,大大减少了老人能够获得的日常陪伴和关怀。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子女半年以内回家一次仅占16%,每次回家停留一个月以上的仅占10%[3]。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情感交流十分匮乏,相互间对彼此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了解得很少;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的精神慰藉也十分有限。可见,严重的亲情疏离是导致留守老人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生活无助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经济条件好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晚年幸福的重要条件。而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稳定的经济来源,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4]。据北京大学李建新进行的调查显示,“留守老人”中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较高,占有子女外出老人的35%[5]。农村留守老人不仅经济收入少,养老无保障;他们的生活无助还表现在尽管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却担负着自己和子女农田耕作的繁重劳动任务,有的还承担着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苦不堪言。
(三)文化贫乏
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很少,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即使有娱乐活动,留守老人由于繁重的劳动负担往往也无暇参与。唯一的精神文化活动(看电视)还常因让给孙辈、怕费电、早睡等因素少之又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许多研究都表明老年人幸福度与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即随着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的增加,对生活的幸福感体验也有所增加[6]。但是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由于生理功能退化和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变化,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不安。他们不能很好地调节因儿女身体与思想双重远离带来的消极情绪,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四)交往单调
人们在社会群体中生活,通过交往形成的、并伴随有情感上的满意或不满意状态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对于留守老人而言,他们平时忙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与他人的交往时间和能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交往范围变得非常狭窄。除了子女和配偶外,亲戚、邻居之间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而都忙于劳作,平时来往较少,只有在农闲时才走动多些。这样,留守老人基本上处于一种单调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缺少传统农村热闹、质朴、亲密、快乐的人际氛围,心事不能及时倾诉,不良情绪也得不到合理的宣泄。
(五)心态悲观
以上4个方面是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客观现实,它们作为诱发因素固然会对留守老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又是以主观的认知态度作为中介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关键取决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观念和态度,不恰当的想法是引起情绪困扰和自我挫折行为的重要原因[7](P268)。留守老人恰恰是这种情况,思想意识比较传统,行为方式比较固着单一。他们往往不能从积极方面去看待问题,看不到事务的发展变化。他们不能根据自身身体情况灵活安排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不能主动丰富自身的生活、寻求生活乐趣,而是长期沉浸在比较悲观的心态中。这也是导致他们生活质量较低、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的内在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一项艰辛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既制约于社会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又依托于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完善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新举措的出台,还需要家庭和个人的付出与努力。笔者仅从心理关爱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减轻留守老人的生活无助感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弱势群体,要想摆脱困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议从以下3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
目前多数农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有的也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并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8]。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申请政府补助,依靠组织分担或转包农活、联系就医报销等;为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费用,解决子女不孝等问题,使留守老人感到心有归属,减轻生活无助感。
2.组织开展尊老爱老的送温暖活动
要组建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动并组织城乡机关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利用节假日为留守老人送温暖的活动,包括免费医疗卫生服务、教育宣传、科学种田养殖宣讲、爱心服务等。组织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与留守老人家庭建立邻里互助服务队,开展邻里间伸出相互帮扶之手活动,切实解决留守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挖掘民间的互助潜能,逐渐形成社会共同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良好局面。
3.鼓励子女加强对父母的情感支持
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情感支持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取代的。因而,乡村政府和农村老年人组织要想方设法鼓励一部分离乡青壮年回乡创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毕竟家庭养老还是当前中国养老的主体形式。即使不能回乡的子女,也要鼓励他们平时多抽时间回家探望父母,通过电话加强与留守老人的情感沟通,多给予老人关心、照顾,帮助老人改善生活、减轻劳动负担。
(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改变不良心态
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列入其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助于解决留守老人的心态问题。
1.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各地要利用当地文化传统的优势,不断挖掘和培养人才,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艺表演、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好广播、电视、图书、板报等媒体的作用,利用节日、集市、农闲等营造热闹红火的文化氛围。乡、村要定期举办一些老年活动,增加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要成立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安排专兼职人员为留守老人服务,带给他们精神慰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不遗余力地帮助留守老人改变不良心态。
2.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老年观”
对于留守老人而言,他们对自身境况的合理认知和态度非常重要。留守老人能从个人出发、主动地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内心的困扰。这就要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老年观”。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生活现状,接受自己生理上逐渐衰老、能力减弱的事实;在生活中量力而行,减少挫败带来的痛苦和压抑。另一方面,要坦然接受新角色,分享儿女成功融入新生活后的喜悦,享受儿女给予的生活改善等。通过体验儿女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快乐,相应地淡化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丧偶的老人还要敢于挑战传统习俗,耐心与儿女沟通,争取再婚的机会,增加幸福感体验。
3.帮助老人适当调整生活节奏和内容
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农村留守老人应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地参加劳动。这既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又转移了消极情绪、释放了心理压力,还间接锻炼了身体,但一定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利用电视、广播获取新信息,在思想上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找邻居、老朋友多交流,力所能及地为别人送去关怀和帮助。还可以培养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娱乐和健身活动。通过丰富生活内容,不仅增加生活的乐趣,减轻因儿女远离带来的寂寞感,还会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对抗疾病的勇气,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理想境界就不远了。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难之一,它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积极应对,寻求相应的办法,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难题,才能全面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 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湖南农机,2007,(9):132.
[2] 中国农村留守老人4 000万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EB/OL].http://china.yzdsb.com.cn/system/2011-03-02/2011-3-8.
[3] 查明庆,胡国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EB/OL].http://www.zgxcfx.com/2010-02-27/2011-3-8.
[4]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4-32.
[5] 刘瑞芳,钟瑶.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J].沧桑,2008,(5):124-125.
[6] 姜晶梅等.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3):132-134.
[7] Jerry MB.人格心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8] 夏益俊.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老人”问题探析[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8596579.html/2008-12-29/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