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论析*

2012-08-15 00:42:17姜怀忠
关键词:特色制度建设

姜怀忠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论析*

姜怀忠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而且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其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展示;其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创造;其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其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突破;其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其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论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而且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而且更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中国之地位的极其重要性。为此,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既是响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1]的号召,又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十七大以来党的各次会议精神,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明确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地综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但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在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又以巨大理论勇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

从邓小平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进取的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貌也必将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展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在实践层面上的重要体现。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同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充分体现出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不同特点和特色,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军事上,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外交上,就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在社会建设上,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以上中国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的特征。这些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这些,也就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创造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按马克思的设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其基本要素。这也成为后来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板。不幸的是,他们的设计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即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4]也恰恰是这个忽视,导致现实中人们总是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构想的基本要素固化,将现实中正在实行的,在原来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设的未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混淆、等同起来,片面追求绝对的公有制、完全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按劳分配体制。这些最终导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历程,甚至出现了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由此,如何看待本应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出现曲折,甚至垮台,就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必须讲清楚讲充分的重大问题。这其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破解了这一重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反思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国情,而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正是如此,他明确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后来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什么是中国国情,正如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严格按照后者去设计。也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形成。

正如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总结的那样,“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7]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并作出如此明晰的概括,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它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领域丰富实践成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将对于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的高速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和优越性的体现,不仅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行列中来,为一切进步力量追求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会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6]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进而推动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传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虽然目前国际左翼阵营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更多的人正在倾向于承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承认这些改革试验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赋予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以新的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传统和进程。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革命才能实现,即使落后国家可以跨过“卡夫丁峡谷”,但也要在先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能实现。然而,现实却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封建主义痕迹较多的国家中产生的,这种巨大反差,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存在着盲目性,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教条主义的理解,结果使社会主义出现严重失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严重受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则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困扰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而推动了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必须在结合本国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通过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优势性,增强其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等等。总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的国家的水平。……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人类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模式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突破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经过探索,在苏联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也没有经验可寻,苏联模式逐渐被看成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被各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不是很成功的,它逐渐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和缺陷。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就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然而,尽管后来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改革和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课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他们的改革和探索往往都是囿于苏联模式的窠臼,仅仅对其进行细枝末节的补充,而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突破。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形成,这一历史课题才真正得以初步解决。

回顾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同样也经历了种种挫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毛泽东首先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伟大探索。从最初的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到后来提出“以苏为鉴”,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再到后来构想一个“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8]的发展模式。毛泽东那种希望中国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心情越来越急切,他的探索也逐渐出现了偏差和失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切入点上,邓小平首先指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正是基于这个认识,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近期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果断地提出了小康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小康目标的确定为邓小平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历史定位为邓小平的探索提供了前提条件,最终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得以形成。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其实就是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模式”,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载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正如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都实现了对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突破和超越,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凝聚力量。一个党、一个国家,举什么样的旗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问题。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通过它来判断这个党。”[9]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2]从而郑重地向世人回答了未来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集中展示了党的理论和主张,为未来中国的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创造精神的、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她曾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衰落了。中国何日重整昔日雄风、实现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重新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成为中国人民魂牵梦萦的共同心愿,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和灵魂,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延绵至今的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日益走上了重新复兴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强大。

正如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总结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10]同样,未来中国的发展仍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尤其是后者,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更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未来要继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便逐渐进入了动荡、衰退阶段。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像“历史终结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社会主义指的是一种由政府控制经济的主要部分并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以产生社会平等的政治经济制度,那么我认为,可以有把握地说,这种制度在下一代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接近于零”[11]。相反,中国经济依然昂首挺进,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是人类共同占有和享用的财富。列宁曾多次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12]同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决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否则就会受挫。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6]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得以形成。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如“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08年2月对记者所说的那样:“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13]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也曾指出:“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13]2008年,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访问中国时更是指出: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将是“拯救全人类”的唯一道路,是社会主义让中国和委内瑞拉有条件“顶住并克服”目前的能源、粮食和金融危机[14]。可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在通过其发展影响着世界,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不断汲取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并以其强大生命力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更大的影响,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以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全面诠释,我们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2.

[3]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321.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8]胡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J].红旗,1983,(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326.

[10]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

[11][美]弗朗西斯·福山.社会主义会卷土重来吗[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6).

[12]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13]新华网专稿.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EB/OL].摘自新华网,2008-03-27.

[14][委内瑞拉]乌戈·查韦斯.中国道路是“拯救全人类”唯一道路[EB/OL].摘自中国评论新闻网,2008-09-26.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IANG Huai-zho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

Since 1978when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was implemented,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zation moderniz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One reason for those achievements is that China adheres to socialism,namely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important historic statu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ts theory system is the latest fruits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its practice is new demonstrations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its system is a original creation of socialism system;its movement is a new st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sm movement;its mode is a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t mode;its banner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ts civilization is the new contribu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storic status;discussion and analysis

D616

A

1671-0304(2012)04-0036-06

CNKI:65-1210/C.20120618.1339.002

2012-04-29 < class="emphasis_bold">[网络出版时间]

时间]2012-06-18 13:39

姜怀忠(1973-),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学说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20618.1339.002.html.

吴凌霄)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