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淑平
(长治市城区人民医院,山西长治 046000)
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的心理因素是影响产妇分娩的四大因素,产妇的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分娩的因素之一,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分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护士应及时掌握产妇的心理需求,给产妇提供帮助,详细讲解自然分娩的益处,帮助产妇建立正常分娩的信心,避免盲目选择剖宫产。现对长治市城区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住院分娩的155例孕产妇分娩期心理护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资料为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55例,年龄21~34岁,孕周37~41周,初产妇120例,经产妇35例,均为单胎头位,无严重的妊娠并发症,经骨盆外测量正常,根据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羊水量及性质、股骨长度及宫高、腹围,估计胎儿体重2 500~3 750 g,无头盆不称,可经阴道试产。
产妇入院时,护士应以面带笑容,亲切和蔼的态度接诊,主动介绍住院环境、各种制度、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入院须知,对产妇进行正常分娩有关知识的宣教,讲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益处,向孕妇讲解宫缩、产程进展、胎心观察等基本概念及如何应对产程中不适,给产妇一种值得信任的感觉,树立正常分娩的信心[1]。通过宣教使产妇尽快适应环境,减轻或消除产前的焦虑、恐惧和紧张的心理状况,使产妇获得安全感、信任感。
产妇临近分娩期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产程进展及产妇心理动态,适时指导,必要时让其亲属到待产室陪伴,以便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并给予鼓励和安慰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分娩方法。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应注意检测胎心,宫缩,及时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情况,有无胎儿窘迫,脐带受压等情况。及时调整产妇体位,注意与产妇的沟通,避免因产妇担心胎儿的安危而放弃阴道分娩。因时间较长,体力消耗很大,如产妇缺乏必要的分娩常识,就有对宫缩阵痛产生紧张恐惧感,盼望尽早结束分娩等心理[2]。针对这些状况,护理人员应给予及时关注,并予以心理疏导,通过轻松、恰当的交谈,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减轻产妇心理压力。根据宫缩情况,指导放松、休息,鼓励产妇自主活动,使产妇进一步树立阴道分娩的信心,顺利度过潜伏期。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采取坐位、站位、蹲位等自由体位,以利于产程的进展及胎头的下降。在宫缩的间歇时间,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保证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同时应严密观察胎心及产程进展情况,产程中每次检查及治疗事先给予解释,取得产妇配合,减轻产妇紧张、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检查后及时告诉产妇及家属,帮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第二产程历时较短,此期间产妇的宫缩强度加大,持续时间长而间歇时间短[3],医护人员此时应悉心照顾,如守护在产妇身旁,帮助擦汗、喂水、喂食,及时鼓励、肯定,称赞产妇坚强勇敢,使产妇从精神上得到支持。持续胎心监护,使医护人员和产妇随时了解胎心,消除产妇对胎儿的担忧,当产程进展顺利时要给予肯定,此时护理人员要让产妇明白自己是分娩的主人,医务人员仅能帮助其'助产'而已。教会产妇正确憋气和用力的方法。于宫缩间隙护士一手置于产妇宫底,轻扶宫底,防止胎头回缩过多。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产妇经历了分娩期进入第三产程,此时,产妇体力消耗很大,常处于极度兴奋与疲劳状态,嘱产妇充分休息[3]。此时应告诉产妇新生儿是健康的,帮助母婴早接触,早吸吮以增加乳汁的分泌,加快子宫恢复。这样不仅能让产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做母亲的幸福,又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通过对孕产妇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了孕产妇过度紧张、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况,155例孕产妇中3例因胎儿出现宫内窘迫,2例因胎方位改变分娩方式,其余150例均正常分娩,无新生儿窒息。
在倡导优质护理服务、心理护理的今天,应该把心理护理透入到产科的每个环节,因人施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妊娠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应激事件,不论是初产妇或是经产妇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很多有关分娩的不准确信息,导致过度的紧张、恐惧和担心,往往害怕疼痛、胎儿意外等处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产妇过度紧张恐惧有可能导致宫缩乏力,引起难产;或产妇对自然分娩的知识了解不足,直接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都将影响正常分娩。针对产妇这些不良精神心理因素,护理人员对产妇实施个体化护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知识,使产妇知晓分娩的正常生理过程,减轻产妇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整个产程中为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充分发挥产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完成自然分娩过程,减少产后出血,并增进了医患感情,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医疗纠纷,护理人员从中也体会了自身的价值。产妇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间接降低剖宫产率,可以提高产科质量,也预防和减少母子危险的发生率。
[1] 张新宇.妇产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胡玉翠.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4):87-88.
[3] 乐 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