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触联合小脑电刺激仪治疗早期脑损伤的疗效

2012-08-15 00:53:10刘琦赟曾玉萍邱小燕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室管膜小脑脑损伤

刘琦赟,饶 玲,曾玉萍,邱小燕,彭 榕

(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江西 萍乡 337000)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得过去许多濒临死亡的脑损伤患儿得以生存下来,脑损伤患儿有产生脑瘫、智力低下、癫、感知觉异常及行为异常等疾病的风险,是儿童期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时期,婴儿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年龄越小,脑发育越快,代偿性和可塑性愈强,具有很大的功能重组的能力,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如果能在脑损伤的早期获得系统的康复治疗,脑损伤有望完全康复。萍乡市妇幼保健院自开展脑损伤早期干预工作以来,对于早期脑损伤的患儿,在单纯抚触基础上联合应用小脑电刺激仪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明确诊断的早期脑损伤患儿50例,其中早产儿3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儿12例。入选标准:1)年龄在3个月以内,头颅B超显示室管膜下囊肿的脑损伤患儿;2)无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3)无先天发育畸形。早期脑损伤临床表现:1)新生儿期:哺乳困难,肌张力改变,新生儿痉挛。2)1~3个月:视听反应欠灵敏,不能微笑等智能发育迟缓;颈部活动欠佳,手紧握拳躯干硬性伸直或全身松软等运动发育迟缓;原始反射强阳性表达。将5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早产儿1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儿7例;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早产儿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儿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每天由专业技术人员行抚触训练疗法,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抚触训练方式:头面部按摩、肢体按摩、躯干按摩、穴位按压。

观察组在实施抚触的基础上联合小脑电刺激仪治疗。小脑电刺激仪治疗方法:采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合成脉冲组合波形,通过黏帖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扩张大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主强设置是调节主治疗电极输出电流的强度,选择2—3,主频设置是调节电极输出流量的频率,为1—4,时间设置30 min,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监测指标

每月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神经运动评估、肌张力、姿势反射、感知觉等方面的检查。治疗3个月后行头颅B超及CDCC智能测试,观察其运动发育、智能发育改善状况及室管膜下囊肿消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治疗1~3个月观察组室管膜下囊肿消退23例,占92.0%(23/25),对照组消退4例,占16.0%(4∕2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其余患儿室管膜下囊肿均在治疗6个月内消退。经过3个月治疗,智能发育指数(MDI)与运动发育指数(PDI)观察组分别为(97.44±6.95)﹑(94.32±5.69)分,对照组分别为(77.12±5.60)﹑(77.56±5.92)分;观察组MDI和PDI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早期脑损伤患儿由于早产、缺氧、缺血、窒息、黄疸等高危因素,可导致患儿四肢张力改变,视听功能欠佳等运动及智能发育迟缓,如没有得到早期的综合治疗,有产生脑瘫、智力低下、癫、感知觉异常及行为异常等疾病的风险,将影响患儿日后的生活质量。作为儿童保健和儿童康复工作者,有责任对脑损伤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和系统管理,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脑瘫发生率和伤残程度。

早期脑损伤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大多头颅B超显示:单侧或双侧室管膜下囊肿,囊肿的大小随颅内出血量的多少和患儿近期吸收的快慢有密切相关[1]。室管膜下囊肿是指新生儿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的室管膜下出血,经2~4周后,血液吸收,受损的脑细胞液化,原出血部位呈现出小液性暗区,此液性暗区即为室管膜下囊肿[1]。囊肿消退越早对脑损伤患儿的运动及智能发育影响越小。脑损伤在6个月内治疗为早期治疗,在3个月内为超早期治疗。婴幼儿年龄越小,脑发育越快,代偿性和可塑性越强,具有很大的功能重组能力,治疗愈早,效果愈好[2]。

抚触是一种全身性的按摩,能通过皮肤这个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将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促进突触数量长度的增加和轴-树突间的广泛连结。配合以适当的穴位按压,能促进皮肤感知觉的神经发育,能缓解早期的肌张力紧张,促进原始反射的消退,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小脑电刺激仪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脑循环,主要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和纹状体到大脑的血管舒张中枢,刺激小脑顶核,扩张脑血管,增加局部脑血流量,同时还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微循环得到改善[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抚触的基础上联合小脑电刺激仪治疗早期脑损伤患儿,较单纯实施抚触训练的患儿室管膜下囊肿消退时间更快、CDCC智能测试及运动行为神经评估分数更高,表明此项技术可以促进患儿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促进智能的发育,减轻或阻止后遗症的发生,且安全﹑可靠﹑无创,适宜在临床广泛应用。

[1]韩新洪,解左平,袁华,等.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9):78,119.

[2]余秀梅,廖伟,赵聪敏,等.小脑电刺激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运动和智能发育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2):2809-2810.

猜你喜欢
室管膜小脑脑损伤
新生儿颅内室管膜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大医生(2021年14期)2021-10-29 04:09:54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0
动动小手和小脑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哲思2.0(2017年12期)2017-03-13 17:45:04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10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
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治干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