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华,刘 铁
(1.嘉应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广东 梅州 514015;
2.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走向
丁云华,刘 铁
(1.嘉应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广东 梅州 514015;
2.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仅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可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综合性大学在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策略。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走向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1]。据统计,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院校在2007年就已达到218所,占全国培养本、专科师范生院校数的29%,可见,综合性大学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2]。
综合性大学有浓厚的教师教育底蕴,探究这些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历史,发现其中大部分学校经历了由“创办”到“中断”再到“重新恢复”的过程。
(一)追根溯源:综合性大学中大多数学校自创办至今都有教师教育的历史或与教师教育有关联
早期的许多大学,形式上是综合的,但实际上都承担师范教育的职能,其中有一些大学在开办之初,甚至以培养师资作为主要任务[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在1902年整顿时,就设有师范馆;厦门大学在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时也设有师范部;浙江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至1949年杭州解放时,浙江大学已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里面设有师范学院;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校史都与1902年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有关连,东南大学则由三江师范学堂所发展成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而建立;中山大学是在1924年由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省立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而成的广东大学发展而来;武汉大学始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经历武昌师范大学(1923)、武昌大学(1924)、武昌中山大学 (1925)的传承演变,于1928年10月定名武汉大学[4]。
(二)历史中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因为全国统一师范教育或院系调整停止了教师教育
1949年6月,全国统一师范教育,北京大学决定取消教育系,将教育系科调整至兄弟院校;浙江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已将师范学院撤销,厦门大学的教育系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过程中合并于福建师范学院;1952年7月至9月,南京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其中师范学院独立,改称南京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由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而独立建为华南师范学院[5]。
(三)恢复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政策的鼓励纷纷恢复或创办教师教育
1999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于是,部分有师范教育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始重新恢复教师教育,甚至一些没有师范教育历史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创办教师教育,举办师范类专业或进行高层次师资人才培养。2000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与电化教育中心部分机构合并,成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同年,华中科技大学合并校内相关机构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也于2001年开始招收3+1模式的师范生。
纵观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发现教师教育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结构高层次化
教师教育的结构由低向高演变,重心逐步上移,办学层次由三级向二级、甚至是一级过渡,教师教育机构有大学化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结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三级向二级过渡,1999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开始实施后,教育部不再批准中等专业学校招收专科生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本科生,以前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在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高职班和小学教师专科班2000年停止招生[5]。2001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8条指出:“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和本科学历初中教师,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于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师、师专、师范本科的三级并存的结构逐渐瓦解。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不同,教师教育的结构重心逐步上移这一趋势在全世界各国并不同步发生,但总的来说,教师教育结构向高层次转变是总体趋势。美国很早就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1949年日本制定 《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
(二)模式开放化
教师教育模式正在由封闭式、定向型向开放式、非定向型转变,即由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向综合大学、文理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的非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或由一些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和综合大学或文理大学通过协议及其它形式来共同培养师资合作型教师教育模式转变。1993年10月颁布的《教师法》第18条规定,“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1999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8条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1995年12月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以及2000年9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都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教育模式开放化的进程。近年来,师范院校综合化以及综合性大学办师范学院这一趋势充也分证明了教师教育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这趋势。如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以及由师范院校逐渐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大学等。
(三)体系一体化
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是当代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师是一种终身化、连续化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进修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更注重教师理论知识的丰富,而在职培训则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6]。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分离,导致本应包括“新教师上岗及教师在职培训”在内的“师范教育”在具体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于是,出现了集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概念逐渐代替“师范教育”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转换的过程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倾向。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师职前培养、新教师上岗及教师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与设计,使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四)课程综合化
近年来,各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出现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三大类。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方面拓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术性和师范性在更高层次得到整合;重视文理知识的渗透,拓宽专业口径,为未来的教师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奠定宽厚的基础;提高教育课程比例,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比例占全部课程的20%以上,我国教育类的课程比例虽没有达到20%以上,但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延长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时间从原来的七、八周延长至三、四个月甚至是半年、一年。
(五)教育专业化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来自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是神圣的,且必须经过专门、系统、严格的训练,掌握特定知识,具备特定技能和品格的人才能胜任[5]。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上下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化观念已经深入到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决策与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两方面内容。各国都把教师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学科领域或者是和工、农、医学等专业并列的一种专业教育对待。教师专业化现已演化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都试图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来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使教师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特殊要求。有关教师工作的法律法规陆续面世,从制度层面上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保障[6]。
教师教育结构高层次化、模式开放化、体系一体化、课程通识化、教育专业化这些教师教育的发展特征对提供教师教育的学校以及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说明综合性大学在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中应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扬长避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注并承担高校教师教育的职责
综合性大学大多是面向中小学培养教师,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基础教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但是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应关注并承担高校教师教育的职责。国内外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忽视了高校教师的培养。许多高校的教师很少经过正式的教师教育,甚至有些是完全没有经过教师教育就走向大学的讲台。不可否认,这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科研素质,但是在教学水平上,高校的教师却没有像中小学的教师一样,经过专门的培训。许多高校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工作。造成这一现象,除了高校教师自身专业意识的缺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国家政府、社会、高校对大学教师教育的意识不够强。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该带头关注高校教师教育问题,承担起提供高校教师教育的职责,引起大家对高校教师教育的注意。
(二)立足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迟早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现今的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有现代教育理念,并能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师生观。2.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能有效地运用。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与技术等。3.融合研究、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实践能力。4.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善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7]。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提升自己科研素质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与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相比,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立足于研究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研究型教师,可以以大学为基地,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研究理论。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师范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精心的指导和良好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一种学校形式,通常由一所大学的教育院系与大学所在的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旨在为师范生提供临床实践训练和使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学校改革的“共赢”。PDS开设以校为本的核心研究课程;学生全面参与、体验学校和学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到现场指导,及时反馈;实现了双边专业发展,合作共赢[8]。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至2001年1月份,据美国教师教育院校协会统计表明,全美已建立1000多所PDS,可见发展之速[9]。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立足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批判地吸收,少走弯路,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的合作,精心指导和周密设计教育实习工作,由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实现双边的合作共赢。
(四)打破传统师范教育界限,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机制
综合性大学在完善和建立新的教师教育机制时,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首先,要有新教师教育理念,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教师,应是集专业知识、教师理念与技能等于一身的复合型、研究型的高层次的教师。
其次,要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防止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脱离,既要关注学术性课程,又要关注师范性课程。应防止课程结构单一化,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严防教育实践流于形式。
第三,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混合式和分段式,其中混合式又分为相对集中和分散式。相比较而言,分段式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具体的模式有“3+1”、“4+1”“4+2”等,综合性大学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于本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而不是照搬传统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第四,建立合适的教师教育管理模式。许多综合性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主要由教务处统一负责教师教育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由于综合性大学校规模大,管理力度大,教务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该设立负责协调全校教师教育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管理和统筹安排。
总之,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是也没有可能取代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引领教师教育的新发展。
[1]钱国旗.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8,2(4).
[2]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整理.
[3]周川.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4]《中国高等学校简介》编审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简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李士萍.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6.
[6]雷利东.多维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7]陈红云.师范教育与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6.
[8]王艳玲,刘军,苟顺明.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范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
[9]王月梅.论美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10).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Trend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DING Yun-hua1,LIU Tie2
(1.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 514015;2.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articipa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further reform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the current trend of teacher education,and explores the strategy for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teacher education;developing process;trend
G649.2
A
1674-831X(2012)01-0073-04
2011-07-16
丁云华(1984-),女,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铁(1968-),男,辽宁辽中县人,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民办高校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