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科《风雷》几则研究史料补阙

2012-08-15 00:53施学云
关键词:风雷登科合作化

施学云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陈登科长篇小说《风雷》研究,江晓天的《<风雷>的旋风》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史料。诚如江晓天所言,“作为一个编辑,《风雷》在我处理过的长篇小说稿子当中,是花费时间最长、精力用得最多、最为精心谨慎的,把它的经过记录下来,我的同行或许可以从中借鉴点什么,史家可作研究资料……”[1]65。笔者就江晓天在回忆录中一笔带过的几处细节,详查相关史料作出一些补充解释,这些补充解释对于进一步厘清陈登科《风雷》的文本生产传播机制、揭示“十七年”政治文化与文学审美间的复杂关联颇有价值。

一、查找毛泽东批文按语问题

江晓天回顾《风雷》产生历史时,提到查看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高潮三本书的批文按语,其中有一篇题为《把资本主义邪气打下去,让社会主义正气升起来》。这种说法为不少研究者引用诠释,经笔者校核,此处似为记忆有误。江晓天提到的三本书,应指的是由毛泽东主持编辑、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分上中下三部,未正式刊印前标题为《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份材料原题为《新泾区虹南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介绍了上海市郊新泾区虹南乡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曲折经历 (与《风雷》中黄泥乡合作化运动历程颇为相似),后由毛泽东将标题改为《机会主义的邪气垮下去,社会主义的正气升上来》,并加注按语,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提到:

几乎带普遍性地在许多地方存在着的、阻碍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群众走合作化道路的、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同社会上的资本主义势力互相呼应着。对于这样一种情形,这一篇文章算是描写得恰好。作者以极大的愤怒斥责了机会主义者,支持了贫苦农民。有些人虽然顶着共产主义者的称号,却对于现在要做的社会主义事业表现很少兴趣。他们不但不支持热情的群众,反而向群众的头上泼冷水。一九五五年,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这一决战,是首先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召集的五月、七月和十月三次会议表现出来的。一九五五年上半年是那样的乌烟瘴气,阴霾满天。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却完全变了样,成了另外一种气候,几千万户的农民群众行动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合作化。[2]

陈登科《风雷》故事演绎的时间区域是从1954年冬到1955年春,黄泥乡合作化运动进程契合了毛泽东关于当时农村形势的判断,这里可能是最终促使江晓天放心出版《风雷》的关键话语。由此亦能看出陈登科采取时间调整策略,有意将故事发生时间前移至1954—1955年之交,其实小说文本情节营构主要对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藉此隐晦之语以规避政治风险。

二、《风雷》列入庆祝建国十周年文学出版规划问题

江晓天提到,当时他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参加了作协“迎接建国十周年文学出版规划小组”,先报了十部长篇小说,其中就有《创业史》《红岩》《风雷》等作品。据有关史料,文化部曾于1958年10月25日印发《关于督促各出版社报庆祝建国十周年出版工作规划的通知》,文件号召各出版社和全体出版工作者立即组织写作编辑力量,按照文化部拟订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图书出版‘放卫星’的规划”编制报送“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出书计划”。

各出版社应就各自的专业范围,慎重选择选题,制订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出书计划。出版社在编制计划时,应注意到整风反右、大跃进后在思想、政治、经济战线等各方面的成就……在文艺方面,应注意到反映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面貌的优秀创作。……出版社安排选题、组织写作力量时要打破迷信、注意新的写作力量。[3]

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首都出版界迎接国庆十周年向党献礼动员大会上要求出版社采取党委领导,群众和专家集体讨论、集体创作,出版社终审提炼的写书方法,动员一切力量在国庆节前出版一批共产主义的思想和最好最美的形式相结合的书籍。[4]因为时间仓促,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1959年5月18日中宣部向中央请示献礼书籍改为从1960年陆续出版。[5]在此背景下,中国作协成立出版规划小组,《创业史》《红岩》《风雷》等小说被列入出书计划,并相继于1960、1961、1964年出版。

三、《风雷》征求邵荃麟意见和建议问题

江晓天提到,1963年底将《风雷》排印稿先后送给多方审阅把关。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基本肯定了《风雷》的重要价值,并就写农村矛盾斗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这与邵荃麟的文学创作观念不无关联。1962年8月,邵荃麟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认为,农村题材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反映个体经济的思想与集体主义思想、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他在会议上提出了七个问题,如:

作家要正确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目的同意义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描写?……作家在认识和描写当前农村生活的内部矛盾时,如何根据政策理解现实,达到政治性跟真实性一致?(不能说政策跟生活总是一致的,有一定的矛盾。)……写积极因素、艰苦奋斗,但是不可能不接触缺点错误这一面。怎样正确地反映我们必然要接触的缺点错误?同修正主义的暴露人民怎样区别?发生了怎样写、哪些暂时还不能写、投鼠忌器的问题。[6]

最终他提出,反对客观主义的反映矛盾,也反对主观主义的为写矛盾而写矛盾;反对‘写真实’的假现实主义,也反对浮夸的浪漫主义。由邵荃麟充满辩证色彩和两难意味的讲话可以看出,尽管预设了诸多前提,他还是认同作家深入生活去表现农村内部矛盾,展现思想意识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风雷》深度触及到了淮北农村地区内部矛盾,隐晦地揭示出当地经济衰败困顿、人心浮动的生态氛围。基于此,邵荃麟基本肯定《风雷》,但是出于政治的考量,避免小说为人指责为“修正主义的暴露人民”,同时又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加强正面力量描写,丰富人物性格,达到“以正压邪”的目的;二是遵循党性原则,尽量淡化内部矛盾的激烈性和现实比附色彩,如削减农民暴动抢粮情节。

四、刘少奇召集会议谈文艺问题

江晓天偶然提及,在征求邵荃麟意见时,邵荃麟说刘少奇不久前召集过一次会议谈文艺问题。由于1964年春节过后,陈登科即来京听取修改意见,据此推测,会议当发生在1963年底至1964年春节之间。查找史料,应是1964年1月3日,刘少奇召集中宣部和文化艺术界30余人座谈,传达学习毛泽东1963年12月关于文艺工作的批示。会上,刘少奇提出,

写新民主主义时候的革命斗争故事多,而描写解放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反五反、合作化运动跟反右派的少。描写大跃进的有一些,描写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东西太少。……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不是不能批评,但批评不是暴露,是教育。……我们从来都是不禁止批评的,可以批评,而且提倡批评,提倡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但是,不是暴露的同题,而是为了改进,为了教育群众,不是跟暴露敌人一样来暴露人民群众。暴露就是为了打倒,你打倒人民群众,打倒工农兵,那怎么行?但是,他有缺点错误,而且有相当大的缺点错误,应该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来教育人民。(参见《批判资料: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集 (1958.6—1967.7)》,北京:人民出版社资料室,1967:325-328.)

这和上面提到邵荃麟的思路是同一的,即文艺可以揭露矛盾,但必须预设好基本前提和目的,即出于社会主义教育的动机,通过揭露矛盾来彰显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的合法性、正义性。然而文学毕竟是审美的艺术,审美的含混性往往致使这种预设的揭露,被人指认为“修正主义的暴露人民”。这种对文学揭露矛盾动机与效果的政治限定,束缚了作家的手脚,造成作家不敢直面现实,不愿写真实。

五、江晓天因家事罢官免职问题

江晓天提到因家事罢官免职一事。据其自述,“大跃进”时期,江晓天家乡安徽淮南饱受天灾人祸的严重侵害。

1960年春,皖北老家乡亲们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少。一天收到目不识丁的二弟来信,诉说他17岁的大儿子又死了,我在一时感情冲动之下,当即回了封短信,说了两句气话(也是实话)。不意信被地方干部拆查,又搞了一批假证,告发我,经过半年之久的批判,最后给以严重的处分:行政上一撤到底,降级,大概是姑念我十四五岁参加革命,战争年代和历次运动从未犯过错误,才给了留党察看两年(1978年我调文化部工作后彻底平反)。[1]16

其时正是江晓天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团中央决定提拔他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经此偶然事件引发政治劫难,江晓天对于农村问题颇为敏感,才会颇不情愿担任《风雷》责任编辑。无奈接手后,江晓天极为谨慎地处理稿件,四处寻求话语支持和政治庇佑,如征求政治权威意见、约请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题写书名、查找毛泽东批文按语等。

由这些史料可以看出,1950-70年代小说的生产、传播,是社会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编辑、出版社、政治权威和出版审查机构(甚至包括读者)等权力主体在一体化思维的规约下共同参与塑造着小说的审美形态。面对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联,作家、编辑们始终怀着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谨慎心态。但是基于知识分子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风雷》在附和主流政治的同时,仍然从侧面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对农村现实场景的真实描写,构成了小说游走于合作化叙事成规边缘的复杂特质,这也是《风雷》区隔于其他合作化小说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学者董之林敏锐地观察到了:“由于叙事中多种因素存在,如果只考虑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模式的小说竟无法与任何一条清晰的政治线索合拢。实际上它游走在各派政治意见的边缘,主要行使的依然是适合人们阅读人生的文学职能,无怪小说无法与规范一一对应。”[7]结合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来重新阅读《风雷》,也许我们能对《风雷》以及作者陈登科、编辑江晓天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1]江晓天.江晓天近作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29-730.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7-1958[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549-550.

[4]刘芝明.在首都出版界迎接国庆十周年向党献礼动员大会上的报告摘要[J].读书,1958(21):3.

[5]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9-1960[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85-86.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501-511.

[7]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

猜你喜欢
风雷登科合作化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风雷顶 响姥爷讲故事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曹陆军摄影作品
风雷顶 上学了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垂直风雷”直-8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