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家庭文化对现代家庭的影响与启示——以海南黎族为例

2012-08-15 00:54敏,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黎族子女家庭

郭 敏,向 予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黎族传统家庭文化对现代家庭的影响与启示
——以海南黎族为例

郭 敏,向 予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家庭教育影响人一生,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家庭文化的烙印。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上较为古老的民族,在黎族人民的身上仍然保留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黎族家庭中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重男轻女观念淡薄,这些都是保留在黎族人民中优秀的家庭文化。相比之下,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意识淡薄,亲子之间沟通较少等问题,值得现代家庭反思。黎族家庭文化给现代家庭的启示是处理好夫妻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黎族;家庭教育;启示

海南岛位于中国雷州半岛的南部,与大陆相连接的海上“走廊”是琼州海峡。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由于受到地理因素制约,海岛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因而受内陆影响较小,岛内土著民族的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黎族人民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保留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他们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家庭成员亲善、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传统至今是汉人所不能及的。家庭教育是伴随每个人一生极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尤其对于幼儿的发展影响最大。调查发现,黎族人民家庭教育观念中仍然保留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正是我们现代家庭教育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一、黎族传统家庭文化的特征

(一)友好和睦夫妻关系为和谐家庭奠定基础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联系整个家庭社会网络的主要脉络,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黎族人民夫妻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体谅,互相尊重,家庭意识较浓,这是黎族家庭稳固的基础,也是夫妻之间很少离婚的根本原因[1]。黎族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时期,遗留下了尊重女性的传统使得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女性的地位没有因为性别而受到影响,反而把女性作为家庭的财富,不论夫家还是娘家都保留对女子的地位。女子出嫁之后,更加得到夫家的尊重和认同。在黎族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协商共同处理家庭事务。夫妻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孩子成长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其身心都会健康发展。

夫妻关系本身就是教育因素。丈夫爱护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家庭成员之间其乐融融,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懂得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家庭气氛和谐愉快,这是孩子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最佳环境。夫妻之间相互信任,感情融洽,就能够在多方面进行交流,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容易充分协商,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

(二)重男轻女观念淡薄为尊重子女提供保障

长期以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封闭的家庭生活环境,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束缚着少数民族妇女的精神,男主女从的观念深深地沉淀在妇女内心,左右着她们的思想和行为。[3]早期因海南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岛内黎族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较少,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不突出。黎族人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把它看成是家、寨、族里的一件喜事,不管生男生女,都认为对家庭有利[4]。在黎族社会里,虐待或抛弃子女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生男生女都一视同仁。即使是收养的,也与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一样疼爱。

女儿一样有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即使已出嫁,但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回娘家看望父母。黎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养育,将子女视为家庭的财富。为了子女的幸福不辞辛劳,日夜操劳,把养育子女当做自己最大的职责。父母爱护子女并不娇惯孩子,他们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进行某些观念的灌输和影响,教育他们要勤劳诚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和礼貌待客。黎族家庭的父母尊重孩子,总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隐私。黎族的“隆闺”正是父母为子女自由恋爱所建造的场所。这充分表明,黎族父母对子女给予自由选择爱情的空间,尊重子女情感。

(三)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尊重父母、赡养父母是黎族的传统美德。黎族民风淳朴、恪守信誉、团结互助,只要寨中或族里有人遭受灾难,全族都给予赈济;一家的丧葬嫁娶,全族人都会赶来帮忙。他们利己观念淡薄,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邻里乡亲总会互帮互助。父母这种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行为,对子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

黎族的 “和亩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但对非主要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却“区别对待”,会分给相当于一个成人劳动力一半的食物。黎族家庭认为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不孝敬赡养老人,则会受到族人的指责。黎族父母也将养育子女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辛勤劳动。黎族人民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在黎族村寨中,很少有泼妇骂街、蛮汉说粗话的现象发生。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现代父母工作节奏快,家庭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年轻父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多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他们或是将孩子托付给家中祖辈或亲戚,或是送到寄宿制学校,让长辈或学校承担照顾幼儿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却忽略了照顾和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年轻父母花在家中的时间和精力极少,对家庭不够重视,家庭意识淡薄。在教育子女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共同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上,仍有约10%的家长强调个人繁忙,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5]。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难以从父母那体会到关爱和保护,心理归属和依恋感难以建立,长此以往,会引发人格缺陷和多种心理问题。孩子在认识和价值观形成阶段较少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影响,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路程上出现了偏差,影响下一代对家庭意识和责任感,严重者恶性循环。

(二)现代父母与子女沟通较少,相互理解不够

父母和子女沟通少,具体表现在交谈时间和谈话内容方式两方面。据有关研究显示,家长在晚上八点以后才回家的占到1/3,父母回到家以后,有一半的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交谈方式多是父母问孩子答,以封闭式的“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为主,孩子很少主动与父母谈心,而交谈的内容也以学业问题为主,情感交流偏少。两代交流与沟通减少,使得互相理解不够。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不理解自己,从父母那得到的情感温暖不足,感觉不到家庭的温馨。父母则会觉得孩子不体谅自己,没有学会感恩。父母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难以对孩子进行全面科学的家庭教育。子女不主动配合父母,也会使得家庭教育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缺乏沟通和互相不理解会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和对抗的情绪,不利于子女情感、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

(三)空巢老人日趋主流,传统美德淡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少年轻父母摒弃“父母在,不远游”的旧观念离开故土去别的城市谋生,家庭结构也随之变成了空巢家庭,空巢老人趋为主流。年轻父母远在他乡工作,无法承担孝敬家中老人的责任,也就不能为子女直接树立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给幼儿呈现一个好的榜样,孩子经历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之后会在相似的情景下做出相应的好的行为。而在空巢家庭中,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不能成为良好的“教材”影响幼儿。

(四)重知识、技能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

有的家长在认识或实践上存在偏差,往往将学业成绩和艺术技能视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而忽视了家庭德育。学业成绩固然可以反映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教育,还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父母意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却很少能真正落实道德教育。中国集团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表明,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

三、黎族传统家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经营好家庭,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打基础

父母应该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做到夫妻关系和睦,亲子关系亲密,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即使发生意见冲突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能有肢体冲突。如果家长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并想尽可能地教育他们,他们就应该尽量不使彼此之间的不和睦发展到分裂,从而不把孩子置于最困难的困境[5]。

父母应该认真履行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应将之推给另一方或长辈或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在家庭中对幼儿率先、全面而连续的影响是任何人和团体都无法替代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教育亦是如此,父母不应该急功近利地想要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而应该正确看待教育,耐心细腻地去关心和教育孩子。

(二)加强理解与沟通,为子女的独立自主提供前提

哈特关于自我认识阶段的研究表明,婴儿在9-12个月的时候,初步的主体自我形成,总是通过自身的动作来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这说明,早在婴儿时期,孩子的自主意识就已萌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6]。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成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和观念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分歧甚至冲突。父母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充分发挥自我的独立空间和机会。

父母应选择适合的方式来与孩子双向沟通,倾听孩子的需要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增进亲子的相互理解。父母要加强沟通的艺术,褪去家长的权威,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和幼儿谈话,欣赏和赞美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儿童青少年特别需要家长及时的、客观的、肯定的评价和赞许,从而增强信心,借以促进积极进取的心态。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已逐步成为两代人的共同要求,新型亲子关系的建立,必将产生良好的育人效应[7]。

(三)重视德育教育,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期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真正落实道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影响源,这种影响是持久的、全面的、显性和隐形并存的。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促进幼儿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即使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等各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年轻父母关爱老人,不仅仅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同时也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班杜拉认为,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结果能够以与直接经验的结果同样的方式调节人们的行为。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父母可多带孩子探望老人,让孩子知道关怀老人是做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终身学习提升修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代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建立情况很不乐观,而父母不随儿童一起进步成长成为家长失去孩子心中威信的主要原因[8]。家长应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育儿态度,多关心和爱护幼儿,并形成相应的教育行为和教养方式,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用鼓励和赞美来评价幼儿的进步,协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父母可以加强和学校的联系来提高家庭教育,积极参与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在学校的情况,这样全方位地把握幼儿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给孩子施予科学的家庭教育。

[1]董国皇.海南梅村地区黎族婚姻与家庭调查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5):64

[2]关颖.社会学事业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2

[3]马燕.对西部民族地区妇女教育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5):37

[4]毛公宁.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41

[5]叶立群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1

[6]马卡连柯著,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

[7]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9

[8]易欣.您再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J].家教指南,2005,(9):15

D669.1

A

2095-3763(2012)02-0050-03

2012-01-06

郭敏(1981-),女,甘肃天水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海南省黎族幼儿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成果(QJH11575)。

猜你喜欢
黎族子女家庭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