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鸡西市实验中学 吕 杰
✿指导教师: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选自《胡适自传》,本文作者胡适用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了母亲对自己的深厚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开始和父母之间产生代沟,甚至不能理解母亲对他们的爱。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设法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心得和评价。
方法一:自主阅读教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走入文本,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方法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
通过主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迅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使课堂更有效。
方法三:圈点勾画法和合作探究法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中获得思想的碰撞,在解决课堂问题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体验反思,品味质朴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重点:把握文中母亲的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结合社会背景,联系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到课内知识的同时,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生活大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得到提升。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的干瘪教条,只有和生活携手,语文教学才能丰满莹润,深入人心。
第一课时
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在上课之初就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让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写作背景等。
(先由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
自读课文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同时初步认识母亲形象。
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请简要分析。(怀念、感激、敬爱。)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本文,读懂母亲对“我”的情深似海,读懂儿子对母亲的无比爱戴。从而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1.文中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第一问的设计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母亲,理解母亲,感受母爱。
第二问的设计是承接第一问,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更冷静地反思理解“母亲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这句话。
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第二课时
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请同学们回顾昨天所学内容,说说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梳理出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3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3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3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出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对本课内容、结构等方面提出质疑后共同解疑,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设置:1.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
(让学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答案。)
1.本文语言有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2.本文特点: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质朴感人。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有助于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
作者胡适能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把母子之间的挚爱真情写的深入人心,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她们的辛劳你体会到了么?
1.在学生谈体会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愧疚和感谢之情。
2.拿出你的笔,以短信的形式给母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
针对初三学生的叛逆心理和普遍存在的对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理解父母的不易,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母亲,珍视母爱。
在今天的课堂上,希望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感动。我们每一天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母亲的心每一刻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也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
与生活携手,创高效课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以下几点: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脱离生活的语文是干瘪的,没有感染力的。只有和生活携手,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学的殿堂,领略文学的风景。在本课中,作者所处的年代和学生们有比较大的距离,但每个人与母亲的情感都是相同的,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先走进课本,认识作者的母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走进生活,通过体验反思,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母亲,感悟母爱,歌颂真情,这样,学生不仅能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也更能体会母亲给予自己的无私的爱,从而学会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节课环节的设置,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设置易于把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把握文本特色,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完成预设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最后,结合课堂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易于学生把握的口头训练和练笔训练,既锻炼学生的表达,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一举两得。
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问题的设置上由浅入深,学生的学法也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独立自学,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又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碰撞之后形成的火花,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更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当学生真正投身于问题的研讨时,就真正地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文本,这时的收获一定会事半功倍。
本课的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环节的环环相扣,因为有了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感觉到学的轻松,教师感觉到教的快乐。走进生活,有助于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领略更美的文学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