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目主持人:钱超英
主持人语:流散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全球化研究、后殖民批评和后现代思想相互激荡,成为新世纪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文学等广泛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批评研究的一大学术生长点。如果说,流散是人类文明一种古已有之、于今更显重要的现象,而流散研究是对这种现象的回应,那么本期选题就是对我国新世纪以来兴起的流散研究的积极介入。
值得一提,深圳大学是我国学界流散研究的重要策源地。1985年,深大承办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同时举办一场与会人员多有交集的“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成为我国对华人流散研究的奠基性学术活动之一;2005年,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深大再度承办该学会的年会,并首设一个“流散文学”主题讨论组。翌年,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流散文学专辑编发了深大刘洪一、钱超英两人有关犹太流散、华人流散的论文,经多番转引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目前,主要依托于比较文学研究所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点的教研平台,深大流散研究形成了与犹太圣经研究、华文文学、印度和东方文化、诺贝尔获奖作家批评、海外汉学、流散电影等众多领域相互结合、关联并进的格局。
本期三篇论文是这一格局的具体反映。《“边界是为跨越而设置的”——流散研究理论方法三题议》基于作者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华人流散文学)的经验,扩及流散研究的多元理论,试图在方法论上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特点,或许体现出一种在非规范化领域的规范化努力,而其发现却重在“跨界综合和灵活处置”,其得其失,有待研究实践的检验。
江玉琴致力于整理研究国外理论的新变,英国保罗·吉洛伊是一个在流散、身份认同等领域崭露头角的重要理论家,黑人艺术在西方影响很大,已成为流散艺术的重要标本(霍尔等人也曾论及)。《黑人音乐与流散黑人的认同性意义:兼论保罗·吉洛伊的流散理论》分别从族群、意识、音乐艺术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分析吉洛伊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研究界富有参考意义。
林艳致力于希伯来圣经研究,她的《国内移民与社会公义——希伯来圣经〈阿摩司书〉和〈弥迦书〉新释》,以古经新读的方式,并结合其个人的生活、学术体验,把流散、移民问题(国际的和国内的)和社会权力的分布研究结合起来,说明自古以来,“客旅”,“寄居”、“暂居”者总是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思想观念建构的活跃动力,这也令人联想到萨义德赋予“流散知识分子”的使命:超越文化偏见、为更高形式的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而斗争。
本栏目下一期还将继续刊登流散研究的相关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流散议题,体现了从理论、文本到历史实践等多方面的关注,期待学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