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

2012-08-15 00:46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江泽民特色建设

杨 攀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科学社会主义

论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

杨 攀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以人为本视域下,江泽民探索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诸多积极的成果,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立足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三个代表”思想,首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并重,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两翼”;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宏大眼光重视文化建设;紧抓政治文化建设,促进执政为民;提倡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人类文明社会;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发挥人的作用,以人化理性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全球化;提出依靠人民的力量,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化发展。

以人为本 江泽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江泽民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的视域对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做初步探讨。

一、立足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终极目的通俗来讲,都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好日子。江泽民顺应时代和建设需要,从立足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出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早在1991年,江泽民便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文化纲领,指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要求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P277)江泽民的这些阐述,点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了两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并重,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两翼”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第一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意味着旗帜和方向,意味着党要肩负起坚实而重大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和使命。只有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先进文化的正确前进方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提升。人的认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延伸,滋养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第二个层面,“三个代表”思想中,其中,第一个代表(即代表先进生产力)是根基,是保证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石;第二个代表(即代表先进文化)是方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前两个代表都是第三个代表(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两翼,为第三个代表服务,而第三个代表,才是目的和意义所在。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会为先进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支撑,而先进文化只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才能和物质并驾齐驱,从精神理念价值判断层面更好地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文化的先进性,实际上由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体现,文化的建设性,则要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全面贡献。先进文化理念的提出,从人的能动本源出发,归结到人的追求本质,是江泽民关于文化建设思想以人为本的深切体现,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入贯穿。简单来讲,江泽民将“以人为本”贯穿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始终。

三、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宏大眼光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站在新的高度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P33)此外他还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就使文化建设的地位达到了一个历史性和民族性的高度。

此外,江泽民针对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策略。如: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从内涵和形式上赋予文化培养教育更为现代化、更为宏观性的内涵;1996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体系;1997年9月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文化建设专门作为一章来要求,首次将文化郑重地放到总结执政党执政和社会发展这样一段人类历史的洪流中,以历史的眼光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高一个层面。

四、紧抓政治文化建设,促进执政为民

提出以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执政党更好地执政为民,是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大胆而创新的一个体现。在文化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紧迫而关键。文化建设作为党的一项政治任务,首当其冲的是其政治内涵问题。1994年元旦,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弘扬主旋律”,也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政治文化就是“以人为本、为民着想”的政治文化,是依靠和为了人民大众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与建设。

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就有些地方和部门以及相关社会领域出现消极混乱的现象,认为必须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3](P483)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文化建设以“三讲”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实践证明,“三讲”教育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促进了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提倡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人类文明社会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2](P28)紧接着,在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不久的2001年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创性地提出“以德治国”,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1](P200)

这样一个历经五年多时间、从“法治社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成熟转变,充分说明,仅有“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治”中的“德”字,在江泽民的解释里,并非简单的道德,而是包含了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等多重涵义;同时,德是对传统封建道德礼约的批判与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继承和中国化。这一个“德”发挥的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法治的实质效力。因而,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推进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良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访问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见中第一次提出“和而不同”,称“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1](P522)与此同时,他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1](P278)不仅指出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江泽民更进一步提出文化要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深刻体现了传统思想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思想。

上世纪末江泽民曾在北戴河答美国记者华莱士的提问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和合文化建设来讲,这句话蕴意深刻。在构建和合文化的最低层面,是各国文明本身的丰富多彩,再高一个层面,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体制的丰富多彩。上升一个层面,则是文化发展间相互关系的丰富多彩,既有横向地域与地域间的,也有纵向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的。最高一个层次,则是和合文化发展背后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人的个体和集体作用发挥的丰富多彩。无论是哪一个层面与哪一个层面、或者哪几个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相通的。

七、强调发挥人的作用,以人化理性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全球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文化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其本性是‘人化’,是一种过程、状态和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发挥人化的积极作用,推进人化对于文化设计和文化再造的能动作用,以理性的精神信念和创新性的时代要求去推崇、推进一个时代文化的姿态与立体多维的呐喊。江泽民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1](P475)不仅在经济上要走出去,在文化上更是如此。“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它是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学派的相互砥砺、相互渗透而发展的,也是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2](P125)基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就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化物质条件,如书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移动设备、计算机及通讯等媒介信息平台,高校、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区、公共场所等一切场所,以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的心态认知、手段方式,去认识、宣传、发扬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质的丰厚性与层次性,推进文化的无国界无边界交融交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球化发展。

有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人化最为普遍且最为高尚的意义,也因文化的全球化而得以实现。而超越民族超越国别的高度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和人民的认同。

八、提出“依靠人民的力量,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化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是伴随着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给了文化很大的发展空间与众多发展营养。在前两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改革经费投入机制,推动了文艺文化的发展;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干部职工管理办法,促进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了国家的相关文化政策,推动了法治格局下文化大发展,等等。但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前进的同时,新的文化体制弊病也日渐显露。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江泽民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长久地思考和努力。

江泽民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这表明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和集体共同创造新文化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化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科学内核。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化,需要指导思想的科学化,改革措施的科学化以及目标要求的科学化,种种科学化建设,显然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执政科学化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也只有以人为本,科学地发挥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地发挥广大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推广再到全面展开,江泽民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贡献,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复苏到文化繁荣,从文化重构到文化创新,江泽民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论贡献,在于将以人为本始终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出发,到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和目的,深刻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律和要义。

[1]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 - 11/17/content_693542.htm,2002 -11 -8.

D616

A

1671-2803(2012)04-0049-04

2012-04-02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2011118003)。

杨攀,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无 语

猜你喜欢
江泽民特色建设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