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同心”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王 勇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同心”思想是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理论在新时期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对统一战线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本文从理论渊源、理论特征、真理与价值表达、设计与建构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探析。
同心思想 多党合作 统一战线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同心”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升华,是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深刻理解“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同心思想,不断巩固和丰富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同心”思想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的实践做出的科学概括,同时它又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虽然在表述上不同于同心思想,但是它的思想内涵却和同心思想异曲同工,先哲们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和谐的文化理念。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明确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认为自然规律是万物的最高准则,人要顺应自然;庄子在《齐物论》中道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愿景,即主张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董仲舒以“和”作为天地间最普遍的原则,他指出:“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其次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和人之间应该讲究礼仪和谦让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在古代义与利是君子与小人区分的主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不仅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第三,在人自身的关系上,认为个人应该保持平静、恬淡、寡欲的心态。孟子指出,“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这是说一个人有了比较好的修养,能够保持内外和谐,才能安身立命。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这就是要求人在处理自身的欲望时,应保持平和与谦让的态度,做到知足常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丰富的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提倡人们以广阔的胸怀,接受各种差异性的事物,最终形成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和整体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寻求同其他的民主力量结合的基础和方式。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毛泽东同志认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只有分清了敌友,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国内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争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这一时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打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建立新的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民主统一战线。这一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断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心和支持下,多党合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相互之间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成为我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统一战线要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合作的层面不断延伸到城乡基层政权、基层单位、基层社区,合作的活动形式、载体、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另外,新的社会历史实践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处理好各党派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思想文化多元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何保证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的统战课题。基于此,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同心”思想,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也是对党在处理政党关系问题上的合作思维的继承与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在创新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协同与差异关系,以及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反映了我们党继续坚定不移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决心,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求同存异规律是统一战线的根本规律”[1]。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具有独特的哲学理念和辩证思维特征。统一战线的目的在于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人士,用统一的爱国目标和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在分属不同领域、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形成统一的目标和信念,这是统战领域的显著特点。统一战线以求同存异来减少分歧,以民主协商来增加共识,以和谐共赢来深化合作,以肝胆相照来相互扶持,以荣辱与共来坚定信念。在统一战线“求大同,存小异”的指导思想中,体现了“同心”思想的显著特征。
首先,求同是同心思想的价值诉求。统一战线存在的目标就是要把不同的政治力量、社会群体和族群,用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壮大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力量。因此,“同”是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生活中,统一战线的“同”,可以是一点相同、部分相同、基本相同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同”,但统一战线对“同”的最高要求是“同心”,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思想上同心同德是指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指导原则、理论思想[2]。其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保障。各民主党派要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引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目标上同心同向,就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目标信念,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足、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各参政党必须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关注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各方智慧,致力于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不负国家和历史赋予的使命。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其次,存异是同心思想的存在前提和理论依据。同一性并不抹杀差异性,而是在差异基础上的同一。差异性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所谓的统一战线,否认差异性就等于否认统一战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心思想并不是要抹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的客观差异和相对独立性,我们倡导的同心思想并不是要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和诉求彻底同化。每一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是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体的利益的维护者,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在基本目标和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表达,这就是差异性。如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目标、利益、诉求上和中国共产党完全一致,就不会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新的历史形势下,统一战线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每个群体的具体利益表达也不尽相同,思维的多样性和利益的差异性日益明显,“同心”思想首先要坚定各个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各自文化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探寻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共识,在差异性中追寻一致性,真正做到多元而不冲突,多样而不分散,多变而不偏离,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使得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得如此伟大成就,一个最根本的经验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团结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领各阶层人士,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是中国社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真理,必须坚持和发展同舟共济、同道相谋的“同心”思想,以引领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一,同心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法宝。“同心”思想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酝酿,践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施行中。同心思想全面总结了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同心的历史实践经验[3]。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奋斗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时期,各民主党派都认同共产党的领导,从而保证了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坚持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相互协作、求同存异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现并检验过的真理。
第二,同心思想是新时期发展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石。统一战线作为各种政治联盟,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而统一战线所团结的各种政治团体和党派组织,都有其特殊的利益目的,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分化、阶层差距、收入不均,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更体现了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样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团结各方人士,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凝聚人心,形成牢不可破、历久弥强的联盟,是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用同心思想指导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始终能与党和人民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统一战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同心思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推手。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大局,积极建言献策,献身发展。同心思想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的理想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和循环经济,保护生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以同心思想为内容,加强对统一战线的引导和教育。“同心”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它也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要把“同心”思想作为统一战线开展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增强民族团结、积极参政议政、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稳定等各项活动中,增强统一战线成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交流,推行统一战线学习“同心”思想、理解“同心”思想、自觉贯彻“同心”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典型事例和人物积极践行“同心”思想为榜样,弘扬和宣传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用“同心”思想感召和同化统一战线各基层人士,形成以“同心”思想为核心的统战新文化。
(二)以同心品牌为目标,推进统一战线的品牌培育。“同心”思想的关键是要推进同心品牌建设,同心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同心思想践行和落实的过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投身于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稳定的社会实践中,以实现“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心”[4]的最终目标。积极推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面向经济建设,发挥资金技术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扶贫帮困,对口支援;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好化解矛盾、稳定局势等工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以同心价值为标准,着力健全统战工作机制。“同心”思想是衡量同心行动成效的价值标准,其要求同心行动的各个方面要相互一致、相互协调,因此,必须要结合社会实践,尊重事实,着眼长远,要着力建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现代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同心价值为引领,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规范化、长期化,让他们在参与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他们的价值;健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党内事务的制度,使各党派在为国出力、服务社会、贡献心智中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同心”思想为价值标准,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用群众满意、群众拥护、群众支持来检验统战工作开展的实效,真正体现与党和人民群众同心的要求。
[1]罗振建,吴文华.统一战线学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5.
[2]宋俭.同心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下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林华山.同心思想:统战文化的核心内涵[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姚俭建.政治共识与参政党思想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D61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2803(2012)06-0025-04
2012-09-28
本文系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2年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期‘同心’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的阶段性成果(STZ[2012]17)。
王勇(1976—),男,陕西周至人,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
王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