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孙 斌 张玉赋 张 华
江苏省技术预见辅助决策支持研究*
——以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为目标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孙 斌 张玉赋 张 华
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和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如何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在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浪潮中,实现从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决策部门面临的现实难题。
技术预见因为其参与主体广、技术导向鲜明、政府主导、可评估性等优点,成为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主要工具。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围绕技术预见支持新兴产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相关研究。黄建中等通过分析云南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研究了技术预见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应用技术预见在培育和发展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对策建议。赵今朝通过分析技术预见对区域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认为技术预见已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本研究将从技术预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角度,对省级区域实施技术预见提出相应建议。
技术预见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可以通过技术与产业的互动关系来表现,技术突破必然形成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对现有技术进行突破,以及对未来技术不确定性的把握。技术预见正是通过技术与产业的互动关系来实现对新兴产业的决策支撑,并为新时期技术预见工作注入新的内涵。技术预见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出产业发展方向。历史发展表明,重大技术突破往往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技术预见的先行者日本经验就能很好地证明,日本的技术预见直接影响了本国关键技术的选择。如日本科技厅“第5次技术预见报告”、“第6次技术预见报告”、“第7次技术预见报告”和经济企划厅“2010年预见的101个重大科技项目”等,对日本未来关键技术的选择做了详细描绘,它们成了日本政府制定当前和未来科技政策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这些技术预见提出应提出重点发展的领域为新材料技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生物技术、通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领域大部分都是当前世界各国加快部署的新兴产业领域。
2.为解决新兴产业兴起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预知性问题提供可能。谢云等通过对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认为技术预见因为其预见性为新兴产业不确定的发展方向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由于技术预见参与主体的来源分布广,能摆脱纯技术专家对产业的判断,聚集社会合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3.对政府关注产业重心的影响。当前技术预见的主导者仍然是政府,政府也是技术预见结果的受益者。由于英国第1轮技术预见计划取得了良好效果,英国政府从1999年4月开始实施第2轮技术预见计划,并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该轮预见计划的主要目标,预见内容也从单纯的技术预见领域转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此“技术预见计划”更名为“预见计划”。通过技术预见的实施,政府的产业政策不仅仅围绕技术开展,更多的是围绕国民生活和幸福感等方面开展,技术成为达到其公共服务目标的手段。
4.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效能。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是分析与综合过程的结合。其本质上是一项开放性的活动,提供了一个为社会各界和公众交流沟通有关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交流、集中于长期目标、协商一致、协作和承诺。技术预见提升了区域创新体系各类行为主体之间的紧密程度,既有高端前沿技术专家的“高瞻远瞩”,也有产业部门的“脚踏实地”,又有资本投资部门“敏锐的嗅觉”,更有政府部门“国家战略的部署”。其广泛的参与性,重视科技决策的社会沟通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活动的绩效。技术预见还提供政产学研金交流合作的新的通道和平台,它将来自产业界的需求提升到对未来技术的选择上,将产学研合作向高端推进。因此,通过技术预见活动,可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组织的沟通与交流,使技术预见逐步成为区域科技与产业沟通的桥梁;突出技术选择的需求定位,促进技术与资本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政府管理部门关注长期性问题,克服短期行为,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落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来世界发展前景的共同认识水平,开拓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联合协作的新途径。
2008年,江苏省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明确为全省未来重点发展的7大新兴产业,并要求在2012年年底前实现规模翻番。2011年,7大产业实现产值2.61万亿元,同增26.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4.4%。2011年年底,江苏省在对接国家规划基础上,结合本省特点,提出了《“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发展10大新兴产业,其中,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云计算等,作为新增的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竞争的视野应当面向国际,发展的坐标也应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层次、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上,江苏省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障碍。
首先是技术风险。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先导性、倍增性、辐射性等特点,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面临许多风险和问题。虽然已在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已制定出较为明确的主攻方向,技术创新强度不断提高,但仍有很多领域的技术不够成熟,各种技术路线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在被热炒的很多领域,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展开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互补发展。如光伏企业遭遇到的“双反调查”正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后果。
其次是区域内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国家和省层面上战略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出台之前,全省各地规划早已纷纷出台,而且各地所选择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雷同,并没有结合地方优势,所提出的政策需求也大都雷同的,缺乏针对性,政策实施效果堪忧。2012年“光伏寒冬”现象表明,在现有政绩观的影响下,地区与部门间存在较为严重的相互分割、相互攀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力的形成。
第三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亦是困扰江苏新兴产业突破的瓶颈。如苏南以外其他省辖市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10%,苏北地区个别省辖市占比甚至少于1%,且企业数量尤其是龙头企业偏少,南“重”北“轻”特别明显。这一格局难以形成省内新兴产业整体协同推进的局面。
第四是人才的缺乏。近年来,江苏省通过各级人才计划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但是引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军人才还很缺乏。在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大部分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其支柱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纺织、机械、化工、金属制品等产业均属于传统产业,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高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较小,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和发展平台。这导致苏北很难引入高层次人才,即使在当地较为优厚的环境吸引之下,高层次人才来了之后,也因为找不到用武之地,最后仍然会流失,导致薄弱地区战略新兴产业人才越引越少。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产业领域集中了一大批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企业。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前瞻性,技术、市场风险性较大,因此,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需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产业跨越发展。通过长期的技术预见实施,可以打通产业一线与决策部门的障碍,既能够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一手的、实时的产业基础数据和情况分析,又能为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1.依托技术预见建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监测分析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依托技术预见的专家队伍,在全省高校、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及时跟踪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不仅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能够准确预测,更要通过对产业数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分析,掌握产业发展动态。
2.面向不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分类开展技术预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引导。依托政府,在全省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分别开展技术预见,在开展技术预见的过程中,注重地区间技术发展的互补,理清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分层次、分区域、分领域、分类指导、差别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政策体系,在发达地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试验区”,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集聚发展。
3.技术预见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积极抢占市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真正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在技术预见的目标中,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手的、实时的产业基础数据和情况分析,能帮助企业开展前瞻技术研发和布局,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4.技术预见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更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传统技术预见重点关注技术的发展,但是苹果的iphone和app商店的创新、IBM转行商业服务等经验表明,优秀的公司不仅有好的技术,更有好的商业发展模式。技术预见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吸引营销管理、文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参与,提高对未来商业创新模式的预见性。
5.技术预见在预见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关注。技术预见的实施主体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在跟踪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关注引领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和机构,为各级政府招才引智提供决策支持。
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监测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建设”(BM 20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