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技术预见的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2012-08-15 00:48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王磐音
河南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集群发展

重庆大学 自动化学院 王磐音

基于产业技术预见的河南省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重庆大学 自动化学院 王磐音

科学发展是目前许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战略,战略研究与技术预见工作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和重要分析工具,在社会、经济、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重视科技宏观战略研究,近年来各个地方为了确保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可执行性,迫切需要,自然而然借重前瞻性的战略管理工具和技术预见工具,2000年后兴起的系统性的技术预见工作,被广泛应用于地方和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制之中。

一、技术预见的概念及意义

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和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产业技术预见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科学和规范的方法,集成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观点,经过反复讨论和沟通,共同确定产业发展和选择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合理目标,分析产业集群的实现时间、发展路径和市场前景等。

产业技术预见是宏观层面的,其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现状开展研究,集成各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分析、发现受各国各地区技术、经济实力和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市场机遇,综合分析技术更新对经济增长、市场竞争、社会变革以及各区域实力平衡关系的影响,全面把握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从而提出政策建议等。

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独特、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其中,构建竞争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支撑体系是关键。从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开展技术预见研究,重点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关系中原经济区科技、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因此,按照中原经济区所在的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同时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的中原经济区的经济战略为:推进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在这样一个牵涉亿万人福祉的重大战略面前,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可小觑。

二、产业技术预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综合性全局性举措,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本文,笔者结合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取向,试析产业技术预见在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1.把握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依托。当前,河南省的手机、电子信息、食品、家电、家具、服装鞋业等产业已发展成为河南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2011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368.48亿元,同比增长85.6%,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为1 131.97亿元,同比增长106.8%;软件业为236.51亿元,同比增长24.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3%,增速居全省工业门类第一。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企业约有4 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750家,行业从业人员35万余人,已初步形成了以郑州新兴产业为主力,以新乡、许昌、南阳等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信阳、漯河、鹤壁等集群引进为新锐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

(1)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即按照“龙头带动、高端引领、链式整合、集群发展”原则,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提升配套能力,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在全省形成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集群式、跨越式发展。

首先,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产业集群。以富士康IT产业园为依托,发挥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综合保税区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 1 500亿元,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 000亿元。

其次,新型电池产业集群。以新型电池和电池材料为主,依托环宇集团、科隆集团、金龙集团等龙头企业,努力打造新乡新型电池及相关材料特色优势产业链,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加快锂离子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新型电源及电动汽车关联产业基地,力争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2)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首先,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瞄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北京、深圳、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龙头企业,及时跟进富士康集团,拟投资220亿元引入日本夏普公司TFT10代大屏幕液晶面板项目,以省部合作举办中国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为平台,重点承接浙江嘉善多媒体音响、新型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江苏南京新型显示,武进、淮安新型电子元器件,无锡微电子,扬州绿色新光源,苏州集成电路,昆山新型显示、电路板;广东深圳通信电子,东莞电子元器件、光电,珠海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福建厦门显示器、移动通讯、视听产品,福清光电显示等生产企业。继续深化与中国电子企业协会的战略合作,推进集群式引进承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其次,促进产业链式发展。一是不断充实与富士康合作,以关联大项目带动,形成高端电子制造产业链。重点拓展智能手机及关联配套产业链,在持续稳步扩大智能手机整机产能同时,发挥河南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稳步推进配套及关联产业,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二是垂直整合、优化河南省新型电池、LED(发光二极管)优势特色产业链。新型电池产业应注重发挥电池及材料的优势,一方面向电动车及关联产业延伸,另一方面不断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三是从高端价值链切入延伸平板显示、物联网应用产业链,适时引进发展面板、云计算等高端领域。四是不断延伸、提升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汽车电子、视听产品、信息安全等产业链条,以终端产品制造及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技术预见表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更加强调突出优势特色、龙头带动、集群承接、完善产业链条和加速产业规模扩张,通过集群式引进、集聚式发展,推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2.促进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因此,产业发展在明确发展路径的同时,也要强化协同创新。

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是: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把握产业转移态势;围绕提升产业集群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集群式引进、龙头式引进;完善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配套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提高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内配套率和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利用资本、品牌、机制、人才、管理、营销、信息等优势,加速扩张。

同时,在突出创新发展中,各创新主体也都明确了各自的定位,明确各自在创新链上的功能,保证了产学研长期、有效结合。基于技术预见的协同创新有两重含义,一是组织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二是实现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多是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依据产业分工而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和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和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搞好规划和谋略,开展多样化协作。对此,应由政府倡导、市场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主要途径是要构建各类的创新联盟,通过创新联盟实施协同创新。显然,在协同创新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加快建立以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3.实现决策管理科学化,优化产业研发投资,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预见可以在研发、市场、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政府在管理决策过程中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产业技术预见,政府可以全面掌握产业发展中哪些技术是政府应该支持,以及需要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手段予以支持。这样政府在进行规划和决策中,可以比较准确地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政府支持重点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管理和决策与产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规划指导,各创新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集中优势资源合理进行研发投资,实现自身资源配置的优化,创造最大价值。

一是建立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利用3年时间,重点建立以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研究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为主的公共研发平台30 ~ 40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20 ~ 30家;以提供检测服务为主的公共检测平台10 ~ 15家;以提供科技文献、情报、资料、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100家。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依托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中电27所、许继集团、环宇集团等优势科研院所和企业,进一步加强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推动建立LED照明、新型电池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大功率LED封装、LED外延片芯片制造、数字高清3D显示、大功率新型电池等一批制约产业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三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催生新兴业态,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业态、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三、进一步推动技术预见工作开展的建议

技术预见在我国应用和研究已有10年,但其在科技经济创新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还需进一步提升。

1.提升认识,优化顶层设计。区域预见正在成为预见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区域预见活动的活跃力量。技术预见是制定河南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未来十年,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必须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从河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开展技术预见研究,重点突破某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努力实现其产业化,是关系到河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目前,科技规划的制定主要采取多层次的大规模专家会议法,这类预测方法虽然在以往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专家数量相对较少、各领域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充分和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但是应积极地看到,预见工作在河南正在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应吁请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对区域预见等相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有目的地将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专业队伍,以更加开放的思维组织开展技术预见工作,营造更适宜专家团队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为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蓄能量。

2.加强交流,提高应用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拓技术预见工作的新领域,提高技术预见开展和应用的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是开展有效研究的前提。为此,一方面,应积极学习借鉴、总结推广国内外典型做法,如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另一方面,还应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和研究目的决定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宏观或微观的问题,就应选择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由于技术预见的可塑性,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将随全省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波动而变化。

欧美绝大多数以问题或任务导向的预见活动,都充分应用了技术分析法。我国的区域预见活动开始较晚,但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提炼总结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征的具体方法,提高自身的区域技术预见及其相关方法运用的整体水平。传统的技术预见,对未来的预测主要依靠头脑风暴法,即集中专家的智慧,对调研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和大胆的科学预测,通过设计科学的德尔菲问卷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总体而言,预测是主观的,其准确性取决于所邀请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层次越高、越广泛的专家队伍,预测准确性也越高。TRIZ技术进化定律、技术成熟度预测等创新理论可以提高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应在推广普及TRIZ创新理论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和推行。

要根据变化的环境以及对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预见项目,动态调整技术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重视此项工作,建立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队伍,不断开展技术预见研究,不断适应未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

3.创新机制,促进预见与政策制定相结合。当前,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促进预见与政策制定的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焦点。我国的区域预见需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一方面围绕硬任务开展战略性技术预见工作,另一方面,围绕软任务,探索预见与政策制定结合的最佳路径。

组建适宜的专家团队是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要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区域技术预见支撑地方科技经济规划研制与实施的模式。预见工作不仅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强度、持续、滚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咨询建议来获得认可。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个稳定的预见研究团队,开展相关工作,为规划研制提供趋势分析、需求愿景、技术索引、预见及路线图、完整的解决方案等支撑。

技术预见是河南省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以产业集群带动河南经济快速提升的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正向纵深发展。正确预见未来才有可能产生技术重大突破和重大变革。政府必须积极推动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等活动,准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未来河南的最大需求和发展能力,在河南未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上达成共识,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集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构建智慧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