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芸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当今社会下人们追求高学历,同时许多人迫于就业压力选择继续深造,但当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压力,恋爱、婚姻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却更加突出。研究生处在相对较高的知识层面,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心理问题也就进一步出现。增进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让研究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一命题使得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是指人处在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1】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
衡量研究生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可以应用以下三项原则判断研究生心理是否健康: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统一、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心理健康研究是面向全体研究生,而不只是个别有心理疾病的研究生。
研究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研究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2】如耐挫力较低,受挫后的情绪波动较大;社交能力不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等。大部分研究生能够经常保持开朗自信的心情,拥有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完整人格。
虽然研究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存在于研究生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研究生总爱把自己与自己认为“厉害”的人进行比较,或者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我。
部分研究生情感较脆弱、敏感、情绪化,一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出现困扰和挫折而又难以调节时,就容易情绪持久低落、郁闷,少数人会发展成神经症性抑郁症。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自杀心理、行为的产生。
部分研究生敏感多疑,遇到争执就认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交往中过分敏感,爱嫉妒、抱怨和指责他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与成功。
有些研究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中极度自傲,不在意不尊重他人的看法,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诉求,忽视他人利益,缺乏合作精神,对公共事务也漠不关心。
研究生进校后,交往范围扩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部分研究生在不知该怎样去与人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出现回避心理。害怕、回避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和人际方面的交往,担心自己会出错而被别人嘲笑,常处于不安之中。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在校园内成长,但是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研究生的来源背景、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3】存在着学业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和压力。本文所讲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五种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抑郁人格,最终抑郁成疾而亡。面对相同的环境和压力,个人人格上弱势的人控制力和自我效能感较差,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生学习相对分散,生活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以科研、升博率和就业率论英雄,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因此当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时,会显得难以适从,缺乏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调适的能力,【4】导致自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其次,现在的研究生中独生子女较多,部分研究生依赖性强,自制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考虑问题时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他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周围环境。
多数研究生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往往就显得比较幼稚、简单和冲动,容易造成交往障碍。部分研究生缺乏自信或因为曾经失败的人际交往经历会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畏惧,拒绝与他人交流,丧失缓解人际交往压力的机会。
研究生所受的压力比较突出的有学业、经济、就业和情感压力。【5】这些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缓解,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
(1)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创新研究,还要面临学业考试和发表论文的压力,另外部分学生在经过辛苦的努力考研成功后,发现自己的选择和心理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由此产生心理落差。这些学习上的压力都导致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精神性等问题产生。
(2)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的自卑与孤僻心
研究生年龄大多在22周岁以上,社会压力和自我期望使研究生已经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由父母支付学习生活费用,特别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已婚研究生及自筹经费读研的学生来说。巨大的经济压力造成焦虑、自卑和孤僻。
(3)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普遍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压力源。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研究生就业压力会逐渐增大,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带来的心理落差,个人能力与社会脱节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的焦虑不安和忧心忡忡,进而演化成心理负担。
(4)异性交往和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研究生入学年龄普遍在22周岁以上,研究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需要在这一阶段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部分未婚研究生,把恋爱找对象作为入学后的“紧迫任务”,当“紧迫任务”欲速不达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调整。
针对人格上的弱势导致的心理不健康研究生们要加强个人品性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部分研究生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在群体中总是感觉到迷茫与彷徨;或是常常嫉妒他人,抑郁沉闷,其实根源在于自身的品性未修养好,人格不够完善。研究生群体处于高教育高文化区,自身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也高,如果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自身角度进行调整,能够较好的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够良好的适应和改变身周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保持乐观、自信、平和、积极的心态。此外研究生还要不断培养自己冷静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和心理失衡,研究生们首先要积极自我调适。当内心感到迷惑、焦虑不安时,要学会科学的释放压力,锻炼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受到挫折时,告诉自己下次再努力。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想法自由。学校也应当作出努力,比如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权威的心理测评,有助于帮助研究生们更好的给自己定位;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通与矫正。积极开展体育户外活动以及比赛,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泄不满的情绪和舒缓压力。【6】
针对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恐惧忧虑研究生们要抛弃将自己封闭起来的种种借口。学业不是拒绝与社会接触的借口,要多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阅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与现实生活和工作接轨;性格害羞也不是拒绝与他人交往的借口,真诚待人,他人总会感受到你的善意。
个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极大的缓解由学业、经济、就业和情感压力而给研究生们带来的焦虑和抑郁。
(1).针对学业上的压力带来的焦虑
针对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研究生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给自己在学习、科研成绩以及论文发表水平方面给予合适的定位,不要过高要求自己,给自己成功的机会。社会应当做出相关努力,制定相关法规,使研究生学业教育方向多元化、实践化。
(2).针对经济上的压力带来的自卑
针对经济压力带来的自卑和焦虑,研究生们应当积极勤工俭学,正面解决问题。学校可以多开辟一些实践性的勤工助学岗位,既帮助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又锻炼研究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不浪费优秀的研究生资源。还可以提高优秀贫困研究生的待遇,减轻其在读期间的经济压力。
(3).针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针对就业难题带来的心理负担,一方面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质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避免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脱钩,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一方面社会方面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搭建信息平台,多向高校及研究生提供市场供需状况及就业信息,积极拓展渠道,增大就业面;学校和父母可以做学生的就业心理培训,帮助研究生们找到正确的就业心态。
(4).针对情感压力带来的挫折、失落
针对情感压力带来的挫折和失落,研究生们可以寻求老师和父母的帮助。研究生年龄和经历上的特殊使得老师不仅仅是研究生们的良师还是益友,因此从老师和朋友的双重角度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辅导将对学生这段时期心理的过渡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不想父母再为自己的事情担心的心理,研究生们与父母的沟通变少。其实父母才是给我们最多支持的人,父母也远比我们阅历更丰富,在碰到自己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时,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对自己给予一些意见、建议,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1]霍菲.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2]熊雅.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科教文汇.2008(08)
[3]罗斐悦.宋官东.我国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
[4]马小又.积极关注高等教育隐忧——浅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0.
[5]韩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26.
[6]张姣.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教育.2007.(8):153.